《無量義經。概述》4. 止觀 作者:羅雲
無量義經讀經心得,第四篇《止觀》。於 2008/09/08 01:57 完稿,2008/09/10 01:19 校正。
定不是枯禪
在正式解釋如何由「定」進入到「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之前,我們必需要先做一個觀念上的變。至於要改變什麼觀念呢?就是對於「定」這個字的映像要做改變。傳統上,一般人認為只要可以坐禪在那邊坐很久,甚至到「不倒單」——就連睡眠都是坐著,這才是定。不過,其實這個映像是有些偏頗了,所以,在一切的解釋要進行之前,我們必需要重新認識一下什麼是「定」?
在佛教裡面用來描述「定」這個狀態的詞彙,依據深入「定」的程度來做區分,又可以將「定」這個詞,分別以另外七個詞來解說。這七個詞彙分別為:
三摩地《samadhia》:意為等持,只要心不散亂,專注於所緣境,皆可稱為三摩地。
三摩呬多《Sanmanita》:意為等引,指攝心至於安定平和之境。
三摩鉢提《Samapati》:意為等至,指心至平和之境。
馱那演那,又譯為禪那《Dhyāna》:則指已入定中。
奢摩他《Samatha》:止息一切雜念、止息諸根惡不善法,所以能夠熄滅一切散亂煩惱。
現法安樂《Dadharma-sukhavihra》:以色界以上的四禪境界為基礎,遠離妄想,身心寂滅,安住在現前的法樂之中。
質多醫迦阿羯羅多《Citta-eka-agrat》:善心一境性,能令心專注一切所緣。
不過,以這個簡短的說明可以知道,「定」其實也是很大的一個學問,要修「定」到終極的「質多醫迦阿羯羅多」其實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的。
而這個定的成就,也不是沒有步驟,修定,就是從「攝心於一處,心不散亂」開始用功,一直到最終的「能令心專注於一切所緣」。這邊所說得「善心一靜性」的「善」是「擅長、成就」的意思,就是已經達到可以把持住心,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境界都保持著「定境」的意思!
定,非枯禪,也非無有任何情感,而是對於萬事萬物一切因緣皆悉明朗,所以定的根本為「止觀」——「止息妄念、觀察真實」。所以,要修「定」,就要先學會如何「止息散亂的心」、「觀察四相生滅」。四相生滅的部份,我們在前面的《無量義經。概述 2。生住異滅》一文當中已經說明了,所以在這邊就不重複,有需要的家人、同學,請自行依據連結點擊後前往閱讀。
在《圓覺經》當中我們也看到了類似的說明: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由《圓覺經》當中的經文可以看到,修「定」最淺顯的「寂靜經安」為初始成就,能夠「寂靜輕安」就不再會被外在的境界所迷惑。我們在靜思語當中所看到的:「學佛要有定心。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心就會定。」所提到的「定」就是屬於這個層次的定。
在這個基礎上,更深入的定境可以發起「大悲輕安」。這種大悲超越世間的「悲哀」、「悲傷」的悲,而是「同體大悲」。什麼叫做同體大悲,眾生與我同一悲仰,能夠體解眾生之苦如我自己親身所受者,並且能夠運用智慧為其「拔苦得樂」。得什麼樂?就是「輕安」的樂,也就是引導眾生也能夠進入到達「寂靜輕安」的境界。因為有這個願力,再加上知道世間一切均為幻化,非實有不變的,所以才能夠產生度如幻眾生,到了這個程度,又稱為「菩薩如幻三昧」。
在大悲輕安之後,更進一步的可以達到「寂滅輕安」,在煩擾中不起煩惱,念念都是智慧之念。把「大悲輕安」的「定」再發揮到更上一層樓,不只是能夠度化眾生,還能夠到達「心無所住」的程度,心不住在「我當度眾、眾生為我所度、我度了多少眾」的境界之上,徹底的達到「三輪體空」的境界。在慈濟當中,有一句很簡單的靜思語就是用來解釋這樣的境界——「前腳走,後腳放」。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如此順利的一次到位,大部分的人都是上上下下、浮浮沉沉的,有的人發了大悲心,但是煩惱一起就退失了,諸如此類的種種自我障礙…所以,佛陀在《圓覺經》當中開示了總共念五種修定的方法,稱為「廿五種清淨定輪」,來協助修行佛法的後世眾生俱以參考、精進用途。
因為我們並不打算針對名詞做過度的解說,所以在這裡只稍微做這樣的說明,就此打住不再深究下去。如果有興趣的家人、同學,請參考《大智度論卷28》、《一切經音義》、《瑜伽師地論》、《清靜道論》、《俱舍論頌疏論本》、《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等…當中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禪定的類別
世間禪
即天乘(色界)所修的禪定。屬於有漏禪定。
色界四種禪定,無色界四種禪定,合稱「四禪八定」,也叫根本禪,是從觀息「氣息」入門的。
如再加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叫十二門禪。(在初禪以前,還有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這些禪定雖有覺、觀、喜、樂、捨、定、慧等等功德,但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泯然寂絕,清淨無為,雖無粗煩惱,但仍有十種微細煩惱,還是屬於有漏禪定,仍不免生死流轉。
世出世間禪
也是從觀息入門,即六妙門、十六特勝(能發無漏善業,故叫「特勝」)、通明禪(通於觀息、觀色、觀心三法,故叫「通明」)。
所謂世出世間,是說修這些禪定,雖不離世間禪,但若在修持過程中,於一切法,能心不住著,便能證入涅槃,有出世功能。
出世間禪
即小乘人所修禪,是從觀色入門的。
有觀、練、薰、修的四種。「觀」是觀破不淨等,就是九想觀、八背捨、八勝處等。九想觀,是觀察色身死去,順次變壞的種種不淨:即膨脹、青瘀、破壞、血塗、膿爛、蟲啖、分散、白骨、火燒。觀察純熟,能治貪欲。
「練」是由淺入深,順次鍛鍊,一禪一禪次第而入,就是九次第定。
「薰」是薰修成熟,順逆進退,無不自在,就是獅子奮迅三昧。
「修」是進一步修治,使臻精妙,就是超越三昧。
出世間上上禪
即大乘菩薩所修的禪,是從觀心入門,即法華、般舟、首楞嚴等諸大三昧以及九種大禪:
如自性禪,即觀自性實相; 一切行禪,即大乘一切行法,無不含攝; 清淨淨禪,惑業淨盡,淨相亦空,得大菩提等。
從總的來說,如果行者,通過觀心、參禪、修密等法門,一念頓歇,寂而常照,靈明洞徹,便證入真如三昧,漸漸出生「無量三昧」。
止觀、定慧不二
在佛陀的教誡當中,有幾段文字是相當值得我們花心思去記誦、思量的:
《佛遺教經》說:「若攝心者,心則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當勤精進,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
如果能夠收攝自己的心不亂,就能夠讓心常在定的狀態當中,因為心很安定,不受任何外界境界的影響,所以對於外境能夠了了分明。所以,諸位學佛的人,應該要努力精進的修學各種「定」。如果可以學得定的功夫,心就不會散亂,如同愛惜水的人家,必然擅長修建堤防、池塘。同樣的,修行人也是一樣,如果想要學得智慧通達,就要先修行禪定,這樣所覺悟的智慧,就不會被無明淹沒而散失不見。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中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
在空閒的時候,也精勤的修學如何收攝自己的心念,讓心安住不受到外面的境界變化而影響,如同虛彌山一般的安定。用如此安定的心去觀察外面一切境界實相,就可以體會到無常、無我、法空的真理,有如同虛空(空間)一般,沒有實體,不會多出來,也不會消滅,不因為有物品進出這個空間,而有增加或是減損。空間就是空間,永遠都不會有所改變。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說:「為度眾生,以巧方便,精進修習相應靜慮,無相正智猶如虛空,清淨無垢,常住不變。」
菩薩為了度化眾生,所以從修學靜慮(靜思)的方法,通達到啟發智慧,能夠遍觀世間一切的本質如同虛空一般,沒有人可以污染它、破壞它,如如不動。
以上的解釋都偏重在於「果地」的解說,看到別人有這麼好的成果,當然是值得歡喜的事情,這叫做隨喜。但是隨喜之後呢?「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就要嘗試著「起而效尤」了。所以,接下來將進入因地的修持的方式的介紹。
摩訶止觀
在佛教的歷史上,過去也已經出現過獨尊法華經的「天台宗」。在此稍微介紹一下「天台宗」的背景:
天台宗的思想奠基於北齊禪學的慧文大師,他對於大智度論中所言「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三種智慧可以「由一心中得」,以及從《中論》四句諦中所得一心三觀的領悟。其精通龍樹的《大智度論》與《中論》之後,所悟得「一心三觀」的觀法,此觀法歷南北朝時代的北魏慧思大師、同樣南北朝時代南梁的智者大師,乃至於唐朝的湛然大師(又稱妙樂大師)皆有傳解及再開發,是天台重要義理。
智者大師本人則為在深得「法華三昧」的基礎上,再次發揮慧文禪師在「空、假、中」這「一心三觀」之說證上的境界,而進一步提出「空、假、中,三諦圓融觀」的禪修理論者。並為圓證法華及涅盤教義之深度,而提出「一念三千」的「性具實相說」,以為禪觀的實相知解而為禪修者提供此一圓融通透的世界實相之禪觀內涵。
在這個思想體系傳道智者大師後,推出「五時八教」的理論,更轉而成為獨尊法華經的代表宗派。至於「五時八教」的內涵我們可以直接以下面這張由 「須彌藏院佛學研究中心,美國佛教學會製作」 的圖瞭解個大概。關於天台宗的背景就先介紹到這裡。
在過去的「天台宗」,乃至於現在的「慈濟宗門」,兩者皆是遵循「法華玄義」而開演。所以,既然我們現在所要闡述的經文,就是法華三部的《無量義經》,所以也一定無可避免會接觸到天台宗這個專精於法華經的佛教宗派的教理。
在本文當中,我們既然要談到「定」的話,就一定要提到「止觀」;要談到止觀,而且我們知道「佛佛道同」,既然同樣都是以《法華經》為依歸,「靜思法脈」其實和「摩訶止觀」也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於是,在解釋「止觀」的修證的時候,我們將直接引用「摩訶止觀」的修證方式為綱要來進行說明。
《摩訶止觀》是修行「法華三昧」的方法。《摩訶止觀》總共分為十大章:大意、釋名、顯體、攝法、偏圓、方便、正觀、果報、起教、旨歸。其中第七章正觀還特別介紹了十種修行的境界要去面對的,包括:陰入境、煩惱境、病患境、業相境、魔事境、禪定境、諸見境、增上慢境、二乘境、菩薩境。
我們將這十種境界略作說明:
「陰入境」就是我們的五根面對外界的境界而有的感觸,甚至會令我們的心去貪著、執取的,稱為「陰入境」。是所有一切境界的根本。
「煩惱境」煩惱又稱為有漏,就是不明白事理,因執著、因攀緣而導致的種種煩惱境界。
「病患境」這個「病患」不是單純指身體上的病痛,而是包括了「心病」。因煩惱而讓心困頓,被纏縛不得自在,稱為「病患」。
「業相境」由「貪、瞋、癡、慢、疑」五毒,讓我們造做了更多的惡業、果報,這些惡業、果報輾轉相依,再加上無明的薰染,所以累積了更多的「業」。業上家業,輾轉相生沒有休止的一天。
「魔事境」中的「魔」並非單指外在有形的「魔、魔子、魔孫」的試煉,還有內在的心魔的部份。心魔從何而來?不是別人給的,其實都是隱藏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當中,由過去所累積的習氣中來。因為習氣難斷,所以想要求好的時候,會有無明習氣來考驗,讓我們自己退失。這種試煉的境界,稱為「魔事境」。
「禪定境」這邊所指的禪定,僅限於色界的四禪,屬於有漏禪定。因為依然有微細的貪著於天人福報,所以安住於四禪當中,直到退失的那一天到來。這種有漏的四禪,稱為「禪定境」。
「諸見境」對於熟悉《金剛經》的人而言,應該很容易理解,就是執著在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或是以為「有樂、是常、有我、有淨」等等見地。
「增上慢境」是指「未證得聖道而謂己證得者。」
細分又可以分為七種,這七種對治的方式在《法華經》中已經廣說。有興趣瞭解的家人、同學請自行參考:
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心:謂世間中諸煩惱染熾然增上,而求天人勝妙境界有漏果報。對治此,故為說『火宅譬喻』應知。
聲聞一向決定增上慢心:自言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別,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窮子譬喻』應知 。
大乘一向決定增上慢心:起如是意無別聲聞辟支佛乘,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雲雨譬喻』應知 。
實無謂有增上慢心:以有世間三昧三摩跋提,實無涅槃生涅槃想,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化城譬喻』應知。
散亂增上慢心:實無有定,過去雖有大乘善根而不覺知,不覺知故不求大乘,狹劣心中生虛妄解,謂第一乘,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繫寶珠譬喻』應知。
實有功德增上慢心:聞大乘法取非大乘,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輪王解自髻中明珠與之譬喻』應知 。
實無功德增上慢心:於第一乘不曾修集諸善根,本聞第一乘心中不取以為第一,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醫師譬喻』應知。
「二乘境」是指「聲聞乘」以及「辟支佛」的境界。
「菩薩境」所指的便是修行菩薩行的境界。
三止三觀修證
止者有三種: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
先解釋「體真止」的修行步驟:「體」是體會,「真」是真如。靜坐的人細細體會心中所念的一切事事物物,全是虛妄,明白其中道理,心無執著、沒有妄想顛倒,自然止息散亂的心念,就叫「體真止」。
「方便隨緣止」又稱為「繫緣止」在修繫緣止,或修數息、隨息、或隨習氣以「五停心觀」對治,調停粗重習氣的基礎上,應時時刻刻回光返照,注意察看當下心念,不隨不遣,不取不捨,日久功深,妄想自能逐步停歇,而本具的智慧光明同時逐漸發露,與佛同等的空寂靈明的無念本心,便可以清楚現前。《楞嚴經。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章》 中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黃檗禪師傳心法要也說:「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
「息二邊分別止」第一種「體真止」偏在真空上,第二種「方便隨緣止」偏在假有上,都不是中道。現在明白假非真假,真亦非真,「空、有」二邊都不執著。
觀也有三種,觀就是觀照,有:空觀、假觀、中觀。
「空觀」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修空觀,能夠「破見思惑」,惑滅即能夠「證一切智」,最後成就「般若德」。
「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修假觀,能夠「破塵沙惑」,惑滅即能夠「證道種智」,最後成就「解脫德」。
「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修中觀,能夠「破無明惑」,惑滅即能夠「證一切種智」,最後成就「法身德」。
五停心觀
「五停心觀」的修行方法,包括:
不淨觀,是觀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屬不淨,以停止貪欲。
慈悲觀,是觀察一切眾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瞋恚。
因緣觀,是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前因後果,歷歷分明,以停止愚痴。
念佛觀,是觀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以停止業障。
數息觀,是觀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數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亂。
廿五種止觀方便修持法
想要修「止觀」成就「定慧」,要先用「廿五種方便」,然後還要修持「十乘正觀法」。
在此略為解釋廿五方便的修行方式:
具五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靜處、息諸務緣、近善知識。
訶五欲:呵責貪著於「色、聲、香、味、觸」的欲樂。
棄五蓋:拋棄「貪、瞋、痴、慢(掉悔)、疑」的習氣,這五毒又稱為五蓋,因為這五項可以遮蔽「禪觀」,令眾生迷惑。
調五事:調身、調心、調息、調眠、調食。
行五法:五種方便行法:欲(願)、進、念、慧、定(一心)。欲(願)求佛法、精進守持戒律、心念常住在四念處中,啟發智慧、恆持不動。
以這廿五種方便修行法入門,漸次就可以進入十乘正觀法。到了修得十乘正觀法,所修之德就可以發揮它的功能,本性中所隱藏的與佛同等的德必能彰顯。
十乘正觀法
十乘正觀法略述如下:
觀不思議境:觀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一念,具足一切諸法,此觀已超越思議分別,所以稱為不思議境。
發真正菩提心:行者諦觀不思議境未成功時,容易生起懈怠心,所以必須發起菩提心,立四弘誓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善巧安心止觀:善巧運用止觀法門,將心安住於法理之中。
破法遍:破除遍於一切諸法的執著心。
識通塞:又稱為知得失。行者如果在破法遍中,仍然無法悟入無生之理時,就必須檢討得失,時時以契合實相觀智為目的。
道品調適:又作修道品。行者雖知法門的通塞,卻仍然無法進道時,就必須一一檢討三十七道品,選擇其中適合自己資質能力者實行。
對治助開:又作助道對治。在實踐時,如果遇到障道無法開啟圓理時,必須藉助道來排開,例如以六度對治六蔽等。
知次住:行者易患「未得謂得」的通病,因而失去功德,所以了知自己修行的階位是很重要的。
能安忍:指在順逆境中,必須安忍不動,才能成就道業。
無法愛:又作離法愛。指破除對於非真正菩提的愛執,俾能契入中道,妙證無生法忍。
待續…
下集預告
在此要先感恩十方法眷提供的研究資料與論文、開示內容。才能順利集結成本文。
因為關於「定」——「止觀」的相關說明想要一次將脈絡分析清楚是很難做得到的,所以在本文當中只說明到「定」和「止觀」的關聯性。
下一次我們將進一步的說明「四念處」在「止觀」當中的功德為何?在「定」的修持上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誠慎 和南 2008/09/08 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