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經。概述》3. 勤行道 作者:羅雲
無量義經讀經心得,第三篇《勤行道》。於 2008/08/30 03:30 完稿,2008/08/31 1:33 校正。
內修外行
在上一回的《無量義經概述 2. 生住異滅》當中介紹了「四聖諦——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以及「四正勤——已生惡速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速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和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這些學佛的基礎。
在這一次,依據上次預告的內容,我們將開始進入到《無量義經。德行品》當中的這一段經文——「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
首先,我們要瞭解到一件事情,所謂的解脫,近的部份所涵蓋的是我們可以脫離現生、現世、這一回生命當中的煩惱惡業之所纏繞。如果說遠一點,就是脫出三界,圓滿菩提。當然,在近期的文章當中,都不會觸碰到那麼遙不可及的「脫出三界」的「道果」。也就是說,截至目前為止,只會優先介紹和人生現實面直接相關的部份。
這只是我個人在介紹無量義經的時候,在現階段所設定下的概論的範疇,並不代表無量義經只能到達這個程度。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就錯了!無量義經的精義,是可以貫通因地的修行,乃至於果地的功德圓滿。然而,要能夠真切的體會到果地的功德圓滿,沒有自己從因地開始認真起修是不可能達到的。所以,在本文乃至於未來的數篇文章裡面,都會先自我設限只討論到因地的部份。若有涉及果地的部份,也只是迴向的作用。
在這裡所提到的迴向,就是把已經成就的部份,回過頭來,讓自己能夠在那個基礎上更進一步。也就是讓種下善因之後,所結的少分善果,把這個少分的善果迴向給自己,讓自己可以在菩提道上繼續前進。古人都鼓勵修行人,如果有功德,要優先「發願」並且「迴向菩提」,而不是求得福報,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的「功德」,在證嚴法師的開示《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內修外行圓滿功德》當中,一再的強調與提示我們:「功,是內能自謙;德,是外能禮讓。」這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受教 實行 得自在》中也重複的又再提醒了我們一次。
那到底要如何才能夠成就先前在《無量義經概述 2. 生住異滅》所提到的「十善業」的功德呢?尤其是當我們對於是非對錯都還沒有能夠很清楚分辨的能力,不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或是應該要去做的?也分不出來那其實已經是「貪」、已經是「瞋」,或是已經是「癡」的行為,還以為「只要我喜歡,只要是我自己想要的,沒有什麼不可以」的話,這個時候,剩下自救的方法就剩下了「戒」這個規範可以依靠了。
以戒為師
遙想當年,佛陀將入滅之前,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言:「以戒為師。」可見得「戒」是我們在無佛之時,僅有可以傍生、令我們能永得人生的唯一依止的對象。
在此,我並不打算介紹任何的戒律條文,只是在此提出一些「為甚麼我們要守戒?」的觀念。
我們學佛,目的當然就是要「成佛」;想要成佛,必定要累積足夠的菩提資糧,而「戒」就是一切的「菩提本」。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成佛度眾生,首先要顧好我們的「戒」,老實修行,才有機會。
其他的先不論,但純粹就《無量義經。德行品》「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一段文來說,我們其實也經可以看出端倪。 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得「解脫」,由「解脫」而能為眾生「解脫知見」 。也就是說,透過了「戒、定、慧」的修行,達到「自覺」而「解脫」的目的;既然能夠「解脫」了,菩提資糧也已經成就,就能夠回過頭來成為眾生的「解脫知見」,並且最終成就「天人師」、「調御丈夫」,也就是「佛、如來」。
人格成則佛成
說到「戒」,很多人會用相當死板的觀念去審視「什麼是戒律?」姑且不論出家戒如何,單就在家戒而言,就有很多的議論和爭辯,有的人以為「戒」不過就是在家眾的入門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有的人以為在家眾要受的「優婆賽戒」(參考優婆賽戒經)或者是在手上用香點個幾點,要受菩薩戒(參考梵網經菩薩戒初津)等等…然而,那樣個觀念並不全然正確,並非白紙黑字所寫出來的,也並非要有個律師在台上誦戒,台下磕頭如擣蒜的那些條規才是戒。其實戒律本身是相當生活化的,舉凡一切符合倫理道德觀念的規範,都是屬於戒律的範圍。
要知道,「戒律」的存在,無非就是要協助我們能夠做到「防非止惡」。一個人,既然發願要修行、想要學佛,那必然就要能夠「防非、止惡」,首先也必然要能夠「自愛」,要能夠「尊重自己的人格」!只有尊重自己人格的人,別人才會尊敬他;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自愛,不能夠尊重自己的人格,放任自己做畜生行為,就算發了大瞋怒,那想要別人尊敬他,也只是「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抓魚,當然樹上是沒有魚可以抓的。也就是說,不能自愛的人,是不可能會得到別人的尊重的。
「人格成則佛成」,如果連自己的人格都沒有辦法顧好,如何能夠成就佛格?要知道,一個懂得自愛的人,只會親近其他能夠自愛的人。不能夠自愛的人,別人看到你都討厭了,或是避之為恐不及,那你又如何能夠「結好人緣」?沒有好人緣,又如何能夠成佛?所以,要先揚棄「戒律」只是窠臼的概念,也不能夠存有「反正我可以顧好自己,不用守戒也沒關係」這樣的念頭。不能守戒、自愛的人,如何能顧好自己?這豈不是矛盾?
倘若一個人每天從早到晚照三餐念,甚至更「精進」一點,外加下午茶、以及宵夜的方式在那邊念說:「我要讓眾生聽到我的名字都能起歡喜心。」「我要度盡眾生才要成佛。」「我要…」等等,結果除了念這些「咒語」的時間之外,他總是滿腦袋的貪、瞋、癡。僥倖身邊有善知識告訴他:「那邊太貪、犯錯了,要趕快改,要趕快捨離。」他的愚癡的心念就生起,認為:「都是你讓我受到『求不得苦』,一切都是你的錯!我又沒妨礙你,你為甚麼要妨礙我?」然後瞋怒對人。久而久之,善知識就會捨離他,那他就自己斷了那個善緣、佛緣、法緣。
這種行為,就如同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煩惱如羈鎖》中所說的,一顆心在那裡不斷地浮浮沉沉而已。看到好的境界,就發個願;好的境界一離開,馬上又故態復萌。這樣一邊發願,一邊做著「違願」——「違背自己的願力」的事情,這種是沒有辦法有任何成就的。而且,總是在做「違願」的事情,讓自己的善根泯滅,所以,來生就無法自憶本願,那個願力就消失了,完完全全隨業流轉去了。
萬惡淫為首
在中國相當的注重的一個基本觀念,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記誦這一段話:「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不能自愛的人,很容易就會想要貪取。凡夫對於欲愛的貪取是很強烈的,而一切的惡行,都是從欲愛當中而來。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四取》、《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四縛》也多次強調了這一點。特別是色慾,那樣的肌膚之親、那種銷魂的感受,一旦沾染上了,就特別難捨離。所以,社會上才有這麼多的社會新聞,家庭問題,動不動就是燒、殺、搶、奪等等…在二oo八年初的慾照事件,看看傷害了多少人?
想要守護我們的生命,守護我們的慧命,就一定要先從「自愛」——「守持戒律」開始。
不要想說:「別人都可以那樣,為甚麼我不可以?」難到別人被抓去關、抓去槍斃,你也要跟著被抓去關、抓去槍斃嗎?
或者有的人非常的愚癡,還會爭辯說:「那只是小惡,不會怎樣。反正我是大人,我可以自己負責,不用你們管。」可是其實像這麼愚癡、慳貪的人,真的遇到事情的時候,才會突然發現,其實自己根本負擔不起,所以只好想盡辦法逃避責任,想盡辦法想要把全部的過失都推給別人。那如果沒有人可以推卸責任呢?怎麼辦?
要知道「勿以惡小而為之」,涓滴之水可以成江河,小惡多了也會累積那個習氣,習氣累積重了,心中那個智慧光芒被無明遮蓋住了,到做大惡的時候也渾然不覺,也就會完完全全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
要知道,「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就算今天僥倖逃過一時,沒有被制裁,但是哪天無常一到,命終之後,還是得面對自己的業報。屆時無法自主,只能夠隨業受報,那會轉生到地獄、餓鬼或是畜生?或是僥倖還能夠得人生,但是卻生在缺乏水、缺乏糧、缺乏衣、缺乏食、缺乏住等等「資生不具——維生的所需都不夠或是沒有」的邊地?那就很難說了。
百善孝為先
如果不懂得孝順的人,說他多有戒行、多有德行,這都是不成立的。或許對外人很好,但對於自己的家長卻非常的吝於噓寒問暖;勉強去做,做給別人看,也很心不甘、情不願的。甚至家長教導他一些規矩,他就聽不下去,反身就走;或是勉強在那邊聽,但是一點也不願意改變。然而在外面做慈濟的事情的時候,大家都稱讚他;但是一回家,每個人都嫌棄他。結果他還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只覺得大家都不支持他,妨礙他的「修行」。這樣的人也稱不上是好人,只能勉強說他是一個偽君子而已,當然更稱不上是「愛慈濟」,只是在「害慈濟」。
慈濟並不是一個取暖或逃避責任的地方,而是自我實踐的地方。證嚴法師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誡慈濟人:「 『行善事,入善門』,就是『先入善門,再入佛門』,要先作好自己的責任、顧好家庭,強調作好份內工作。 」
修行,不是儀式上的,做環保是修行,做居家關懷是修行,等等…但其實這些之所以能夠稱為修行,是因為在做這些的當中,能夠「修正觀念、導正行為」。所以說,「修行」是要「內修外行」,從自己本身開始「修」、從家庭開始「行」,然後才是普及到社會…這個順序不能弄錯。如果只顧外面,自己在家裏做得不好,又對家裏的觀感不顧,那只會損害家人願意親近慈濟的意願,反而是損害了這個團體,也減損了別人的善緣。
我們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佛如良醫 法如妙藥》以及《靜思晨語。法譬如水。行中道 付出無所求》當中都看到證嚴法師不斷地囑咐:「父母就是我們的『恩田』。我們要能夠孝順父母,父母恩重難報。看佛陀就是成佛了,看到那一堆白骨,他不只是感恩現在生的父母,他還感恩過去無量生的父母。因為他看到那堆白骨,心生感恩,就地恭敬禮拜。在『父母恩重難報經』當中也說過,我們要如何報父母恩?實在是很難報,我們無論如何回報都報不盡。」
證嚴法師也強調:「我們如果不懂得自愛,在今生的父母還是會為我們很擔憂。『父母唯其疾之憂』,不論是在身體、心理,若有了偏差,在人群中若是無法和別人相處,這對於父母而言也是很煩惱的事情。所以自愛就是報父母恩。」
甚至在證嚴法師所著的《佛門大孝地藏經》一書當中也看到:「研讀此經,就要明白知恩報恩的道理,對正法更不能有毀謗之心。自身浸潤佛法,更能引領父母同入正道道跡,共霑法益,這才是學佛報恩的根本。」
所以,我們今天既然有心學佛,有那個願力在,就一定要能夠守持戒律,無論外界有什麼樣的誘惑,或是世界上有什麼不良的風氣,就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我們也都還要能夠堅持「自愛」這個原則。能夠「自愛」,「守戒」就不難,也不會認為「戒」都是桎梏而已,不會覺得有「戒」就不能自由自在。其實,能夠持戒的人,就不會觸犯法律、不用擔心過惡被揭露等等…不會惶惶不可終日,就能夠安心自在的生活,這樣才是真正自由自在的人。
知因識果
這些「自愛」、「守戒」、「尊重自我人格」等等的觀念,其實都是人生當中很基本的觀念。證嚴法師在過去《靜思晨語。法譬如水。飄德香行 大愛莫損私德乏憐憫》、《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守護身心正行為》、《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克己復禮 知廉識恥》、《靜思晨語。法譬如水。知因識果》等等開示當中也都已經強調過很多次了。
為了自己,那就是要自愛,自愛,才能夠遠離貪、瞋、癡,遠離了這些無明,就可以遠離罪惡。證嚴法師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清淨內心消除無明》以及《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求正道去無明覺性清澄》當中,也已經很慈悲的提醒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守好我們的規戒,才能夠遠離惡業果報。
迴向菩提
如果不只是為了自己,還想要兼善天下,那就是要好好思量《無量義經。德行品》當中的這段文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要能夠成就「戒、定、慧」,才能夠「解脫」,解脫了;才能夠成為眾生的「解脫知見」,成為眾生的眼目。眾生都是執著於「常樂我淨」這四種顛倒(請參閱《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常樂我淨》)才會生為「眾生」,心眼不明就是「盲」。所以,能夠守戒、自愛的人,就能夠「為生盲做眼目」。
所以,無論是為了自己,或是為了眾生,我們都應該要從「守戒」這個基礎開始。
能夠奉持戒律,才不會被外境來撼動了我們的內心,才會有「定」;有了「定」,心就可以安穩,能夠觀照天下一切朗朗分明,智慧才能夠生起。
守戒律,就是和眾生結了善緣,也就會培養我們的「福」報。再加上定,讓智慧生起,這樣就是福慧雙修了(請參閱:《靜思晨語。法譬如水。福慧是學佛、成佛目標》)!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夠福慧雙修!
下集預告
在下一次的心得分享,將由「定」繼續推衍「慧」以及「解脫」、「解脫知見」的內涵。
除了引用《無量義經》以及《靜思晨語。法譬如水》以外,將同步引入部份《圓覺經》的內容。
誠慎 感恩和南 2008/08/29 11:30 PM ~ 2008/08/30 3:30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