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經。概述》1. 如法修行 作者:羅雲
展經序文
這是之前(2008年)在花蓮的時候,參加第一屆的學長會的營隊活動,答應會和大家做個心得分享的。前幾天臨時有個空檔,所以著手寫了一些段落性的文檔,算是構思要如何和大家分享的綱要給擬定了下來,所以,從今天開始,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天?但是我會逐步把這個綱要補上,希望能夠讓大家對於理解無量義經,在文理上能夠有個融會貫通的進入點。
話說回來,「無量義經」顧名思義,就是有無量數的義理,所以在大乘經典當中,與法華經並列為三大經王之一。法華三部包括了:
第一、無量義經
第二、法華經
第三、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這三部經的組合,第一的無量義經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沒有先貫通無量義經的文理,想要直接一窺法華經的深奧,只會不得其門而路,頂多把他當成很多神變很神奇的經典。那要能夠瞭解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就更不可能了,怎麼看都是在教人懺悔的儀式而已,怎麼會有什麼殊勝的?會對這兩部經王產生這麼大的誤解,就是因為根基不穩,對於大乘教理一知半解,不但是一知半解,甚至會斥佛罵祖、撥無因果、毀恣聲聞,造成如此多的盲目的行為,但是還以為自己是大乘行者,自高自恃,反而落入法執與我慢的窠臼當中。
為了要防止這種問題的發生,我們在拜讀法華三部的時候,一定要先理解,什麼是無量義經?為什麼這部經的經文本生如此的簡短,但可以被尊稱為「無量義」?無量義究竟是包括了那些「法義」?「法理」?由那邊升起一切的功德?
在經過慈濟將「無量義經」音樂化、舞台劇化之後,變成可以很容易提綱契領的朗朗上口,然而,究竟要怎樣深入無量義?做就對了嗎?做了之後呢?要得或是能得到什麼體會?
這些問題,我將在以下的無量義經綱要概述當中逐一剖析,提供大家一個線索。期待大家都能夠「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如法修行 始作功德
首先要說無量義經,一定要瞭解,無量義經包括了三大部分:
第一、德行品
第二、說法品
第三、功德品
在此,在慈濟當中,習慣的深入方式採用的是以德行品為上導,讓大家瞭解「無量義經」,究竟可以成就如何的功德?這是直接由「果地」來解釋的一種方式。但畢竟能夠真正理解這些德行殊勝在那裡的人,其實不多,大部分的人只能聽別人說:「無量義經很好,很殊勝。」所以自己也跟著說:「無量義經很好,很殊勝。」這是人云亦云的方式,對於佛法能夠起敬信心的人而言,這種深入經藏的方式也是好事情。
但人總是多疑,所以在這裡,我會改用另外一種方式,先從因地開始概要說明。然而畢竟這部「無論義經」之所以被稱為是「無量義」,當然遵從經典的指導而修行的方式,以及在經典當中所呈現能夠成就的德行、功德,必然也是窮劫解說不盡。所以這裡無論解釋了多少,都只是概要。在這裡,所能夠提供的,只有親近這部經的線索而已,並不會也無法「解經」或是「說法」,期待大家在看過本文之後,可以多用心去思考、理解。
我們直接由無量義經的說法品當中的一段經文來看:「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我的標點和另外一個門派的標點略有不同,我看過的另外一個標點的方式為:「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後面這個標點的方式很有意思,不過就留給大家去思考。
這兩種標點的方式,解釋出來的內容,略有不同。雖然其實也是殊途同歸,所以,我在此只解釋我的標點方式——
因緣生滅。四相代謝
「法相如是生,如是法。」等四句當中,第一個「法相」的意思,並不是佛像的法相莊嚴的那個法相的意思,而是「法」本身所表現出來的「相」。什麼是法本身所表現出來的相?我們就要從認識第一個「法」的意義開始瞭解。
第一個「法」的意思,並不是單純的侷限在「佛法」,或是「魔法」等等神奇的東西,而是一切事相所遵循的軌則。
所以,第一的「法」的意思是「軌則」,人、事、物依循了這樣的一個方式來演變的模式。而「相」就是這個模式所表現出來的「結果」,可以讓人感受到的部分。
所以,話句話說,第一個法,是行為,或者又生為「行陰」、「行蘊」。而「相」則是這些行蘊所呈現出來,能夠被人所感受、接觸、觀察、體會到的,我們稱之為「相」。
那第二個法,也就是「如是法」的那個「法」要如何解釋呢?要如何理解呢?其實,那個不唸成三聲的「法」(音:法律的法ㄈㄚˇ),而是念做四聲的法(ㄈㄚˋ),四聲的「法」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意思是要去「控制」、「操作」、「改變」、「影響」等等…
所以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
世間萬事萬物都依循著因緣的軌則在變化,而有「生、住、異、滅」的現象。然而能夠覺悟的人,可以明白自己知道在這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知道該如何守護自己的身心、行為,如何去讓事物的發展,依循著正確的方向來發展,而不是被境界所牽引,輾轉在六道生死當中。
這一段經文,在最後有提到:「住、異、滅者,亦復如是。」這是簡略的說法,把複雜冗長而且重複性高的經文,用一句話帶過。若是還原出來,其實經文的完整陳述是:
法相如是生,如是法;
法相如是住,如是法;
法相如是異,如是法;
法相如是滅,如是法。
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
法相如是能住惡法,法相如是能住善法;
法相如此能異惡法,法相如是能異善法;
法相如是能滅惡法,法相如是能滅善法。
至於這段經文的完整說明,我們留待下一次說明。
下集預告
下一次我要解釋的內容,先在此提示,這一段經文,其實他所要發露的不言秘傳的佛密,就是「勤修十善業」,就可以達到「法雲地」乃至於累積足夠的資糧,最終成就佛道,成佛度眾生。
誠慎 感恩和南 2008/08/21 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