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探究人間佛教行門之展開-以慈濟宗為例
社團法人台灣樂善創新發展協會理事長 曾國豐
摘要
中國歷代對於入世人間菩薩行門的著墨甚少。從太虛大師提出振興佛教的理念,倡導人生佛教的進程為:人生改善、後世勝進、生死解脫、法界圓明。印順導師以「提倡智慧增上,入世關懷,激發積極勇健之菩薩精神,推展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為延續。而自古行門之代表以普賢菩薩為標竿,是以在本論中,由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所崇尚的懺悔法門為出發點,採用華嚴經菩賢菩薩行願品之行門教法為架構。透過解析從佛門經典與人生佛教至人間佛教的法脈傳承,以慈濟宗為例進行分析,以期對後世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實踐,提供一個可行的建議。
關鍵字:人間佛教、人生佛教、行門、慈濟、普賢
一、前言
佛教本無宗派之分,然在經歷上座部、大眾部分化,以及部派佛教發展,因不同部派的經典先後傳入中土後,對於教義解釋歧異,進而演化不同的宗派。經過長期的宗派競合發展之後,形成八個大乘宗派是為「禪宗、天台宗、華嚴宗、密宗、法相宗、律宗、三論宗、淨土宗」;以及「俱舍宗、成實宗」兩個小乘宗派。而因中土褒大貶小,以至於俱舍宗併入唯識宗,成實宗併入三論宗,只剩大乘八宗[1]。
近年來,先後出現高舉八宗兼弘的佛光山。融合漢傳佛教禪宗的曹洞宗和臨濟宗,參考日本、韓國、越南的禪法、西藏的次第修法、南傳內觀法門,名為中華禪法鼓宗。以及以法華三部為主,尤其是強調以無量義經為本的慈濟宗等。構築了現代新興的佛教宗門宣教模式。
「淨心第一,利他為上」[2]是為人間佛教的宗旨;印順導師亦強調,以人間凡夫發心學菩薩行,則有「具煩惱身」而淨化自身,以及「悲心增上」以兼利他人,是為人間佛教之正道。[3]
附註:
1.
學佛的基礎,聖嚴法師著。
2. 《妙雲集•學佛三要》17~19頁。
3. 佛在人間-五、人間佛教要略
2
昔日《阿含經》「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的信念,成就印順導師倡導人間佛教的典範,並宣示佛就在人間。[4]印順導師強調:「凡夫菩薩:十善,本是人乘的正法。初學菩薩而著重於十善業,即以人身學菩薩道的正宗。太虛大師宣說的『人生佛教』,即著重於此。」[5]
人菩薩行的大乘法,是契機於現代社會的法門。過去佛世時,佛教本來就是與社會密切相關的的,佛與弟子,經常的「遊化人間」;甚至在佛陀涅槃之前,最後的遊行,沿途路過的地點有,摩揭陀的竹園、巴陵弗城,跋祇的拘利村、那陀村、毗舍離國、竹林叢、遮婆羅塔、香塔、菴婆羅村、瞻婆村、揵荼村、波梨娑村、負彌城北尸舍婆林,末羅的波婆城、拘尸那竭。亦即由摩揭陀王舍城始,先至跋祇,再至末羅,於拘尸那竭入滅。總共行化了三百多公里。[6]
佛世的出家眾雖然平時住在山林或是精舍叢林當中,為了乞食、應供,每天都要依制進入村落城邑,與人相接觸而隨緣弘化。釋尊自己更是「佛在僧數」的,表示僧團是佛陀慧命的擴展與延續。毘奈耶中說:有如法的和合僧,這世間就有佛法。這可見,不但「僧在即佛在」,而且是「僧在即法在」。這一點,不但證實釋尊的重視大眾,更瞭解佛法的解脫,不是個人的隱遁,反而在集團中。[7]
一直到佛教傳入中國後,歷經滅佛等挫折,使得中土佛演化出的隱遁山林、建立叢林道場的修道方法,用心於追求自我的開悟,甚至著重於死後往生極樂的避世解脫為念。也促使日後太虛大師自南洋訪問回來,說「錫蘭教理是小乘,行為是大乘;中國理論是大乘,行為是小乘。」[8]而發起人生佛教倡議的前因。
適應現代,不但出家的僧伽,要更合理(更合於佛意)化,在家弟子學修菩薩行的,也應以健全的組織來從事利他而自利(不是為個人謀取名位權利)。[9]
二、即身即世的救贖
「人間佛教」的首次提出者,並不是印順導師,而是《海潮音》雜誌社、慈航法師,以及法舫法師等人。導師提到「民國以來,佛教的法師、居士,都有適應社會
附註:
4. 轉出自《增一阿含經語:「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增一阿含經》卷26《大正》2.694上
5. 《佛在人間》五、人間佛教要略
6. 《長阿含》遊行經
7.《佛法概論》p.16 ~ p.17
8.《華雨集》第四冊二、法海探珍八少壯的佛教
9.《華雨集》第四冊一、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p.44~p.50
3
的感覺,或辦慈善、教育事業等。……人間佛教的論題,民國以來,即逐漸被提起。民國二十三年(1934),《海潮音》出過人間佛教專號,當時曾博得許多人的同情。後來,慈航法師在星洲,辦了一個佛教刊物,名為《人間佛教》。抗戰期間,浙江縉雲縣也出了小型的《人間佛教月刊》。前年法舫法師在暹羅,也以『人間佛教』為題來講說。」[10]。
而人間佛教及人間淨土的名詞,往昔未曾在中國佛教出現過。直到二十世紀之初,方由太虛大師(1889~1947年),提出人生佛教以及人間淨土的構思,大師於三十九歲時撰《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主張「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四十歲時講「人生的佛學,然後又寫了一篇「建設人間淨土論」。至於如何建設人間淨土,他一再強調:依佛十善等法而行,與三乘聖賢為友,即為造成人間淨土之因緣也」[11]。
自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啟動中土佛教改革,到印順導師承先啟後,倡議人間佛教,乃至於法鼓山推行「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慈濟宗推動「預約人間淨土」,佛光山也在闡揚人間佛教,以及其他僧俗大德的佛教人間化[12],使佛教入世理念得以在這個時代重新展現出來。
過去《華嚴經》出現的背景是「在家佛弟子,崇仰佛的出世法,而又處於世間的立場。佛法普遍的傳播於民間,由城鎮而鄉村,由鄉村而僻野,人間受到佛法的熏陶,即自然而然的,有以在家佛子為中心的,重視人乘正行——德行,贊仰出世而又積極地入世度生的佛法,發揚廣大起來。」[13]
這一點來看,若要在現代社會清楚的理解人間佛教的脈絡,最合適的印證,也應當由《華嚴經》著手。
在佛教的經典當中,《華嚴經》是相當特殊的存在,尤其是以《入法界品》為代表。在《入法界品》當中講述了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由菩薩發心、修行、學法、乃至於徹悟,進而回向大乘。此依修證的過程,也為人間佛教的可能性做了完美的證明。
在《普賢行願品》當中,揭示了完整修學人間菩薩行的方式:「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
附註:
10.〈妙雲集〉(14)佛在人間,人間佛教緒言,印順導師著。
11.〈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釋聖嚴法師著。
12.〈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釋聖嚴法師著。
13.〈佛在人間〉第64至65頁。
4
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14]。
因此,《華嚴經》的基本主線, 就是「自菩薩乃至佛陀」、「自發心乃至成佛」的過程[15]。
在修學佛法的歷程上,導師強調:「專重信願,與一般神教相近。專重修證,必定墮落小乘。初發菩提心的,除正信正見以外,力行十善的利他事業,以護持佛法,救度眾生為重。」[16]此即為導師日後在接引證嚴法師出家時所強調的「為佛教,為眾生」[17]六個字的來由。
長期以來,倡議人間佛教的宗教團體,無一不遭受將佛教世俗化以及淺化的譏評,此實為對佛教深入淺出的教義有所誤解之弊。
若認為人間佛教是世俗化,或可細觀《華嚴經》的淨行品當中,一位智首菩薩,一位很有智慧的菩薩,見到了文殊菩薩後,一口氣問了一百十一個問題,而文殊菩薩更有智慧,一下子就回答了一百十一個答案。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當中的微細小事情,但在菩薩就是成就佛道的修行方便。
文殊菩薩更說:「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相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18]
《中論》提到:「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19]
據此可知,佛法的修行,強調在於日常當中的日日累積功德。此即為印順導師所強調的—有的人因誤解而生疑難﹕行十善,與人天乘有什麼差別﹖這二者是大大不同的。這裏所說的人間佛教,是菩薩道,具足正信正見,以慈悲利他為先。…這與人乘法,著重於偏狹的家庭,為自己的人生福報而修持,是根本不同的[20]。
附註
14.《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王品》CBETA 電子版No. 2908
15.〈傳統佛教可否救贖現代人──以華嚴與禪為中心〉,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木村清孝。
16.〈佛在人間〉,五、人間佛教要略。
17.〈慈濟月刊〉第463期,四十二年前的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潘煊。
18.《華嚴經淨行品》
19.《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20.〈妙雲集(14)•佛在人間〉,人間佛教要略,頁103~104。
5
修菩薩行不能得免透過人天乘的積福,才能累積度眾的資糧,然而「人間乘與佛菩薩」是不同的,是以「現代的人間佛教,自利利他,當然會有更多的佛事。利他的菩薩行,不出於慧與福。慧行,是使人從理解佛法,得到內心的淨化;福行,是使人從事行中得到利益(兩者也互相關涉)。」[21]
可知人間佛教的積極度世精神,亦即《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恆順眾生」的實踐。如何恆順?慈濟宗的法門,強調藉事練心。累積做事的才幹,而不回歸清淨心,就會容易生起貢高我慢之心,會傲慢障道[22]。這也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懺悔業障」相應。之後就要以四攝法為方便:
第一個方法是「布施」,布施有好幾種,有的是「財施」,就是有形的物資,施糧、施被、施醫、施藥等等;還有「法施」,入世法謀生技能等的教導,以及心靈苦悶,以出世法引導他;還有「無畏施」,不畏艱困、髒臭…等狀況,只要有困難,需要幫助,無所畏懼。
第二個方法是「愛語」,要度眾,要隨順根機教育他,不要看到別人怎麼樣就惡言惡語,我們要好好地培養口德,不要破口就罵人或是「綺語」、「兩舌」,這都是攝受在口的德,一個人的德行要聽他說話,所以我們要學習說真實話,而且說柔軟話,只要我們真的能立言,我們說出去的話,人人都會願意接受。[23]
第三個方法是「利行」,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立德、立行」,感化眾生共修佛道,以達到度人的目的。[24]
第四是同事攝。想普度眾生就要恆順眾生,隨逐眾生的根性親近,建立良好的關係,然後再弘揚佛法,使他契入佛智。
依此傳承,或可以慈濟宗倡議的「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無難」為目標,以「預約人間淨土」、「尊重生命」到「大懺悔」為脈絡,以「無量義經」為契、以「法華經」為尊所推動的「現身救度行門」,可為間佛教建立入世行的參考。
佛陀覺悟「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令使「常隨佛學」。[25]
附註
21.〈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印順導師著。
22.〈衲履足跡〉,2006年冬之卷 P.472,靜思人文。
23.〈菩提心要〉,20120428 領導力的修練,證嚴法師,大愛電視台。
24.〈菩提心要〉,20120428 領導力的修練,證嚴法師,大愛電視台。
25.《華嚴經》的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
6
昔日龍樹菩薩為八宗共祖,倡導大乘行,也是強調深觀而修廣大行的[26]。「深」,是甚深。「觀」,是觀照。「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修行的時候在觀照,修甚深般若,般若就是智慧,空性的智慧。所以這個深觀就是深般若,深般若就可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27]。「廣行」兩字,簡單來說,「廣」是廣大、寬廣。廣行者,便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包容、廣大的一種修行。六度行就是廣行[28]。此及為慈濟宗的「無量法門救度眾生」的實踐。
由此可知,慈濟宗,即為融古通今,適應現代社會的人菩薩行,也是注重「行門」實踐的入世人間佛教。
三、解行並重
導師也強調「從事於或慧或福的利他菩薩行,先應要求自身在佛法中的充實,以三心而行十善為基礎。否則,弘化也好,慈濟也好,上也者只是世間的善行,佛法(與世學混淆)的真義越來越稀薄了!下也者是『泥菩薩過河』(不見了),引起佛教的不良副作用。總之,菩薩發心利他,要站穩自己的腳跟才得!」[29]
佛陀又有名號為「兩足尊」;亦即慈悲、智慧具足,就如健全的雙腳能平衡跨步、自由行動。要具足慈悲,更少不了智慧。要達到「悲智雙運」,需要福慧雙修,才能入人群為眾生作導航師,將真理推動在人間。[30]
印順導師說:「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各得佛陀的一體,而實不相離而相成的。甚深智為方便,廣行自他兼濟行,叫攝導萬行。因了萬行的修集,使智慧更明凈,叫莊嚴般若。知,所以能行;行,所以能知;愈知愈行,達於知行的合一,而且究竟,釋迦的大雄表示他。佛陀,從知一方面說,可以叫正遍知;從行一方面說,可以叫大慈悲;或者綜合的叫明行足,兩足尊。但這只是究竟的智行,離了文殊普賢的德性,就難於說明。所以,只要依因位的大智大行,顯出它的究竟性,就得了。」[31]如果說佛陀具有大行悲願的話,就是指普賢所具有的廣大行願之故。所以二聖各得佛陀的一體,而且不相捨離,所以才能達到究竟圓滿[46]。
附註:
26.〈印度佛教思想史〉,P.126,印順導師著。
27.〈深觀廣行的人菩薩行〉,宏印法師。
28.〈深觀廣行的人菩薩行〉,宏印法師。
29.〈華雨集〉第四冊-九 人菩薩行的真實形象,印順導師著。
30.慈濟月刊534期,入人群 互為貴人,證嚴法師。
31.華雨香雲-五 文殊•普賢•釋迦,印順導師。
32.華嚴學講義-第四節 華嚴三乘圓融關中所彰顯的法門,賢度法師。
7
回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當結束第十參,學得「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的「解門」修持,即依慈行童女的指引,前往南方的三目國土,找尋妙見比丘學習「行門」的修持法。而自從一開始的拜見文殊菩薩,開始發心立願,到最後第五十二參拜見彌勒菩薩之後,想要普賢菩薩不得其門而入,此時文殊菩薩囑咐「善男子,不要因為有了智慧,有了神通,有了一些資糧,就不求上進了。不求上進就要退後。趕快去求普賢菩薩的大行法。」而得到文殊的加持之後,智慧更上一層,才得以親近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說:「善男子,你跋涉千山萬水,參拜善知識者,雖然學得眾多知識,現在還是功未圓而果未隧。目的還是如何將這些用到行動上,這比參拜善知識者還要難啊! 」[33]從初階發心開始學佛,到最後的證悟之後的菩薩現行,無不都是在交相輝映「解行並重」是為人間菩薩的正行。
佛教本是佛出人間,為契應當時、當地、當機而施設的教化。目前的佛教,除應推展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教理,更應落實於首重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將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列為菩薩的第一優先使命。[34]
「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35]宏印法師提示:「慈濟在思想、法義是薄弱的,所以成為一個『宗』是有待觀察的。佛教要代代衍傳下去,要靠思想、法義。以慈善性質而言,唐朝也有『三階教』,但如同曇花一現,會昌法難後就不見了。[36]」
慈濟宗雖已以「四大八法」推動之現代修證行門,然過於偏重行動,而寡於思想、法義;若想要法脈長存,應更加強般若的深耕,方可證明具備獨特之價值所在。
四、懺悔法門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恚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37]。」為佛門弟子耳熟能詳的懺悔偈。
懺悔,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之一,懺悔儀軌也在歷史長河中,漸漸變得繁複。懺悔的法門,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最完備,諸懺悔文如梁皇寶懺等入懺文中,都摘錄普賢觀經中的一段,迎請普賢菩薩作證明。在慈悲三昧水懺開頭亦作:「茲者懺文肇啟,仰叩普賢願王。運想香花,供養十方調御。欲嚴清淨之懺壇,先誦秘密之章句。要祈善果以週隆,必使罪花而凋謝。仰叩洪慈,大彰靈應。」然而如何證明為具有成就如來法身、利益眾生的懺悔法呢?
33.《大方廣華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34.人間佛教 ──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傳道法師。
35.《大智度論》第100卷大智度論釋曇無竭品第八十九,CBETA T25n1509_100 [0755c06]。
36.《「印順學派的成立、分流與發展」訪談錄》(台南:妙心出版社,2011年),頁 91。
8
37.《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
依《觀普賢菩薩經》開列六根懺悔文,包括:一、懺悔眼根;二、懺悔耳根;三、懺悔鼻根;四、懺悔舌根;五、懺悔身、意二根[38]。經中說:「有罪當懺悔,懺悔即清淨。」佛法的懺悔制,是經過誠摯痛切的懺悔,才能恢復清淨。如瓶中有毒,必先倒去毒物,洗滌乾淨之後,才能安放珍味。所以,惟有如法的懺悔,坦白發露罪惡,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清淨[39]。
「懺悔法門」中,如禮佛,請佛─住世轉法輪,是以佛為宗仰的。懺悔,是向一切佛自首悔過的;隨喜,雖通於二乘及世間善,也是以佛─從發心、修行,到成佛、說法、入涅槃等功德為重的。所以「懺悔法門」,以深信如來功德為前提,迴向佛道為目的[40]。
由此懺悔法門,方能保障人間佛教菩薩道,是能夠不失人身,不礙大乘,是有利而沒有險曲的菩提大道。
證嚴法師所說的「大懺悔」,更是指「人人要徹底將整個心洗乾淨,內心不要有煩惱,不要常常以怒目的形態對人,應該要像彌勒菩薩一樣笑口常開。用愛邀向人間,要走入人群,教大家一起來做大懺悔。」
證嚴法師於二十一世紀初,以《水懺》教眾,即立願於消弭災難,搶救地球。證嚴法師認為:「此刻所需要的是全人類共同做『大懺悔』。人人洗心革面,趕快將心中的埋怨、對立、瞋恨消除,開啟自己清淨善良的本性。唯有啟發這分虔誠的心,以慈懷柔腸相互對待,才能真正消弭接二連三的災難。[41]」
由《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所強調的懺悔法門功德;連貫到《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當中的普賢十願作為旁證。即可證明此為人間佛教凡夫菩薩能夠依皈的法門。
五、建設人間淨土
在《維摩詰經》佛國品中,世尊對寶積菩薩說:「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舍利弗聽後,心中覺得很納悶,若說菩薩心淨則佛土淨,那麼世尊在作菩薩時,是
附註:
38.《勸發菩提心集》,唐‧慧沼大師撰。
39.《佛法概論》第十八章,印順導師。
40.《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印順導師。
9
41.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證嚴法師,慈濟文化出版。
否心意不夠清淨?才會感應到這個五濁惡世來成佛?世尊知道舍利弗心念中有此疑惑,就對舍利弗說:「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世尊為了證明自己所說的是真實不虛,於是即以腳指按地,頓時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變成無量功德百寶莊嚴的國土,與會大眾,皆歎未曾有!而且看到自己都坐在百寶蓮花上,世尊此時又對舍利弗說:「汝且觀是佛土嚴淨?」「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42]
在法華經中,當多寶佛塔出現的時候,「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43]」
過去頻婆娑羅王遭逢家變,為逆子阿闍世所囚,韋提希夫人救濟被發現之後亦被幽禁。在極度失望之下,祈求於釋迦牟尼佛,表示無心再留於娑婆世界,佛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示現西方極樂世界,並以十六觀的次第,教導韋提希夫人觀西方三聖身相及彌陀淨土莊嚴諸相的往生西方之法。此為觀經三福之由來。
根據《華嚴經•入法界品》的記載,解脫長者向善財童子傳授解脫法門時,說:「善男子,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佛,隨意即見。…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悉如夢,知一切佛悉如電光,了知己心如水中相。知一切佛悉如幻,己心亦爾。[44]」
在普賢行願品亦說:「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 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45]」
《普賢菩薩行願讚》當中「往生極樂」讚:「當於臨終捨壽時,一切業障皆得轉,親睹得見無量光,速往彼剎極樂界。[46]」也會往生西方作了證明。
附註:
42.《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CBETA 電子版No. 475 [Nos. 474, 476]。
43,《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44.《大正藏》第9冊,《華嚴經•入法界品》卷46,頁694~695。
45.《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0, No. 293。
46.《普賢菩薩行願讚》,CBETA 電子版,No. 297 [No. 296; cf. 293(Fasc. 40)]。
10
然而極樂世界豈在他方?在華藏世界海世界種裡面有二十重世界:「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此世界,名:娑婆,以金剛莊嚴為際,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住;狀如虛空,以普圓滿天宮殿莊嚴虛空雲而覆其上,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遶,其佛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世尊。[47]」第十三層就包含娑婆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
華嚴宗祖師清涼國師據此,認為阿彌陀佛就是盧舍那佛,或者就是毗盧遮那佛[48]。
然而,我們眾生垢重,所以無法得見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對於這一點,在太虛大師的理想,就是要「建立人間淨土」才能與佛國淨土相應。因此,1930年11月,太虛在重慶北碚,發表了《創造人間淨土》一文。其後又由上海佛學書局印行《建設人間淨土論》一書,闡述了他對「建設人間淨土」的理論構想。[49]。
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同時也提倡「人間淨土」,太虛大師對於建立人間淨土的理想,列舉了《起世因本經》所描繪的須彌山之北方鬱單越洲,《無量壽經》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彌勒上生經》所記載的兜率內院等為參考。可視為慈濟宗推動「預約人間淨土[50]」的遠因。
慈濟宗更將希求往生淨土的「觀經三福」積極的轉為現世的「淨因三要」為綱領繼承此一人間淨土建設的大願。《淨因三要》出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以三種業乃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淨業正因。[51]」
實踐太虛大師所撰述的〈建設人間淨土論〉,根據他對佛教淨土思想的認識,解釋如何成為人間淨土?大師一再強調:「依佛十善等法而行;與三乘聖賢為友,即為造成人間淨土之因緣也。」又說:「建設人間淨土所要求者,在保持身命及資產安全。」其方法則在力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邪見。也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受持五戒十善。[52]
附註:
47.大方廣佛華嚴經,華藏世界品。
48.《雲棲淨土彙語》,卍新纂續藏經 Vol. 62, No. 1170。
49.太虛大師淨土思想述評(下),陳永革。
50.莫忘「預約人間淨土」,2009/9/22,慈濟基金會。
51.《佛說觀無量壽佛經》CBETA 電子版No. 365。
52.法鼓山的方向,P.494,495,聖嚴法師。
11
所以,其實我們本來就在淨土當中,只是垢染不能自明。若能夠力行淨因三要,則淨土境界也就自然現前。修行三祇百劫的聖道而成佛,其起點的初發心菩薩,主要還是要由人間身的凡夫開始。
佛教的淨土思想,《法華經》釋尊以此界為淨土,《維摩經》的直心是淨土,到《華嚴經》的不二淨土;由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人間淨土,再到印順導師所倡議的人間佛教,由佛法僧三寶的願力傳承,凝聚出慈濟宗人間淨土的思想脈絡:「人間淨土由人所造,欲得淨土先淨人心。啟發愛心,步步灑愛,大地人群永續平安。」「人人都有慈悲善念,都願意行善;人間淨土由人所造,欲得淨土先淨人心。啟發愛心,步步灑愛,就能匯聚保護地球的力量,讓大地與人群都能平安永續。」[53]
六、普皆回向
菩薩所作功德,悉皆回向,回向則無私,無私則真實,真實則直入法界,入法界則能利益一切眾生,益生功德圓滿,自證菩提[54]。
回向有三種:回自向他,則成化身佛;回因向果成報身佛;回事向理成法身佛。猶如一杯水,傾入大海,便成大海水,是謂回小向大,所作功德回向眾生,能令眾生離苦得樂,此乃回向眾生,所作功德不求餘物,唯求作佛,尋源得本,是謂回因向果。
《妙法蓮華經》:「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55]」《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56]」
十大願王最後一願,「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57]」
回向功德深厚,不只是單純的回向,而是「回向的前行」,也就是菩薩從發心到學佛,到證入菩薩真實,一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無漏功德,都用來回向法界一切眾生。
附註:
53.淨土先淨人心,證嚴法師。
54.十大願王淺說,聖一法師,七葉佛教書舍。
55.《妙法蓮華經》第三卷,化城喻品第七,大正藏 Vol. 9, No.0262。
56.《地藏菩薩本願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3, No. 412。
57.《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0, No. 293。
12
四無量心如何通達無漏法?從印順文教基金會八十八年度「論文獎學金」得獎論文初探四無量心的修行方法與次第:
《中阿含經》卷三[58]:「多聞聖弟子,捨身不善業,修身善業;捨口、意不善業,修口意善業……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作是念:我本此心少不善修,我今此心無量善修……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脫無量善與者,必得阿那含或復上得。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即捨身、口、意不善業,修善業,心分別與慈心、悲心、喜心、捨心相應,無任何煩惱、瞋恚,與空相應[59],圓滿善修,由緣一方眾生,再逐漸擴展至十方無量眾生。此一方眾生就如同是於同一器界內的所有眾生,由此一器界逐漸擴展至十方器界,遍滿一切眾生,令其圓滿成就[60]。如是,行慈心解脫[61],修無量善者,可達三果或三果以上的果位;悲、喜、捨心亦然。因此,修行四無量心如前所說,可通達梵天屬世間有漏善法,亦可通向解脫道屬出世間法。
世、出世間諸法,菩薩都要一一廣學,若有一法未得解脫,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如何得成?菩薩到底要廣學何法呢 ? 何法是菩薩所學之對象呢?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菩薩何故求聞正法?」《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如是一切明處所攝,有五明處: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聲明處,四、醫方明處,五、工業明處。菩薩於此五種明處,若正勤求,則名勤求一切明處。」菩薩求聞正法,也就是勤求學習五明。
善財童子參訪的大善知識中,就有數學家,建築師,醫生,製香師。如大論師龍樹菩薩,就是優越的製香師與煉金師(化學)。在他指導下所建的寺院與洞窟,真是鬼斧神工,被稱為印度佛教的第一建築。這可見佛教的教育,不只是因果、空有、心性,而是五明:正像孔子一樣,不只是侈談性理,而是以六藝教人。不過從來的佛弟子,多少受到小乘思想的熏染,總以為前四是世間法,內明才是出世佛法。不
附註:
58.見《中阿含》卷3 (15)《思經》(大1,438a3-26)
59.「無諍」是與空有關的。詳見《空之探究》p.22。
60.「此經舉器以顯器中。」參《俱舍論》卷29「此經舉器以顯器中。」(大29,150c13-14)、《大毗婆沙論》卷82(大27,423c7-10)。
61.即無量(心)解脫。「無量三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普緣一方充滿: 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三昧。」參《雜阿含》卷21(567經)(大2,149c22-27)。
13
知在大乘佛學中,即世間而出世,世與出世無礙,聲明、因明等,是共世間的出世學,真俗融通,為佛教教育的一科。
印順導師也主張,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五類學術。在西藏,初學佛法,都從聲明、因明入手,因為這是理解聖教的必備工具。導師認為,中國佛教的衰落,至少與聲明、因明的忽略有關。醫方明,是能除身心苦痛而得安樂的;工巧明是利用厚生,增進人類物質幸福的。佛教的救濟世間,那裡局限於口頭宣傳!醫方與工巧,正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實際學問。
五明是: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得語言 、訓詁、文法、音韻(也通於音樂)等。
二、因明:因是原因,理由,這是依已知而求未知,察事辯理的學問。在語言方面,是辯論術;在思想方面,是理則學──邏輯。
三、醫方明:這是醫、藥、生理、優生等學問。
四、工巧明:這是基於數學,所有的物理科學,以及實用的工作技巧。
五、內明:上四種為共(外)世間的;佛的教育,是在這共世間學的四明上,進修不共的佛學,所以叫內明。[62]
法是真理、德行、良善的學說,以及禮俗。換言之,法是合法(合理性 )的一切世出世間善法。佛弟子修學此法,又與人為善而宣揚此法,就是法施。法施可分為二類:一、「出世法施」,如內明的弘揚傳授;二、「世間法施」, 如聲明、因明等的教授。世間法施,就是世間的一般教育。從前,維摩詰長者, 「入諸學塾,誘發童蒙」,便是大乘學者從事一般教育的實例。這不應看作純世間的,在大乘的真俗無礙中,這是大乘的共世間學,為大乘法的一分,為導入大 乘的基礎。所以,從事這一般的教育事業,不應看作適應時代,附屬於佛教的, 而應作為佛教自身的重要內容而努力![63]
若能這樣修證,就能夠達到「華果並蒂,法華生香」;亦是「雖未能自度,已能度他[64]」的具體實踐。
附註:
62.佛在人間,佛教與教育,印順導師著。
63.佛在人間,佛教與教育,印順導師著。
64.《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四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得勇健想。雖未自度而能度他,與諸菩薩以為眷屬。諸佛如來,常向是人而演說法。是人聞已,悉能受持隨順不逆,轉復為人隨宜廣說。」
14
印順導師也強調:
以自覺為重心的佛教,又是實踐的。如教育而離開了實踐,就與佛教的精神不合。所以「義學」(教理的研究,著述)雖是佛教的一大科,但偏重義學或專作學問的研究,在佛教中是不能受到特別尊重的。…佛法的一貫學程,是以知導行,又以行致知。…知才能行,行才能知。越知越行,越行越知;在這樣的學程中,達到徹底的正知,與如實的修行。如佛被稱為「明行足」,即是到達了知與行的究竟圓滿。佛的教育,以實踐為本,而實踐又必然是以知為先要的。佛弟子應站穩這一立場,去求得世出世間的智慧。[65]
由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生佛教,到印順導師昇華的人間佛教,達成建立人間淨土的終極目標。若由慈濟宗的四大八法歸納,為五明學處可概略彙整為:
1.
因明:法派宗門核心思想,從人間佛教到慈濟宗的成立,從「不斷煩惱,不入涅槃」的角度,闡述從懺悔三障到發心立願,乃至於六度萬行本願的因緣成就。
2.
內明:懺悔法門以及內觀、止觀的實踐,人我關係探討的人文思想的型塑,以及慈濟人該有的人間菩薩行儀,及入世的救贖與捨身成仁的修身教育。
3.
聲明:由教育志業擴展成為社會教育與全人教育,以佛教思想契入人間佛教的理念,演暢由慈濟宗門實踐,與闡揚如何對大眾啟迪善念的方便教法的統籌與開展。
4.
工巧明:慈濟人於社會當中如何行八正道的入世菩薩修行。以及宗門如何統籌這些人的社會地位和貢獻,型塑慈濟志業的深耕與安定社會的力量。
5.
醫方明:由醫療志業開展,從醫療到公衛體系,家醫制度建立以及現行骨髓捐贈、捐血、大體、骨骼捐贈、器官捐贈,乃至於養身結合佛教之與大地之間相互融合;以環保治療大地的全面性展開。
如此,既能以懺悔法門融通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又能洞察無量義三昧在慈濟宗的法華無上誓願成,也貫徹了行門典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行;可謂福慧雙修。從懺悔到大願行,對照慈濟宗行法門,若能依此五明學處顯揚,或可顯明人間佛教法門深奧。
附註:
65.佛在人間,佛教與教育,印順導師著。
15
七、總結
近幾年來,無論是攻擊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宗等等提倡與推動人間佛教思想的,往往流於義氣之爭。然而,考察其言論,實則一是欠缺對於人間佛教的正確認知,二是對於佛門當中的行門毫不了解,還是停留在過去拜懺打齋的年代的觀念當中。
有鑑於此,應該好好思考,印順導師在人間佛教的時代意義(人間佛教緒言)當中所陳述強調的觀念:
佛出人間,為人說人法──人類所能解能行的,人類得因此而增進而解脫的佛法,修學者也即是人間賢聖僧。三寶常住人間,進一步說,人間才有如法而完美的三寶。佛在人間,法與僧也無不在人間。三寶本在人間,這即是我們的皈依處。
契理與契機:佛法所最著重的,是應機與契理。契機,即所說的法,要契合當時聽眾的根機,使他們能於佛法,起信解,得利益。契理,即所說的法,能契合徹底而究竟了義的。佛法要著重這二方面,才能適應時機,又契於佛法的真義。
就契機方面說:著重人間正行,是最適合現代的需要。民國以來,佛教的法師、居士,都有適應社會的感覺,或辦慈善、教育事業等。不問成績如何,但確是認識了傾向了這一方面 ── 佛教是人間的。
太虛大師在民國十四五年,提出了「人生佛教」,有兩個意思:
一、對治的:因為中國的佛教末流,一向重視於:一死,二鬼,引出無邊流弊。大師為了糾正他,所以主張不重死而重生,不重鬼而重人。以人生對治死鬼的佛教,所以以人生為名。佛法的重心,當然是了生死,成佛道。但中國佛弟子,由了生死而變成了專門了死。大師認為佛教的本義,是解決生活,在生活問題的解決中,死的問題也就跟著解決了。如不能了生,那裡能了死!這那裡可以偏重於死而忽略於生!大師倡導以人本為中心的佛教實含有對治的深義。
二、顯正的:大師從佛教的根本去了解,時代的適應去了解,認為應重視現實的人生。「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報,方是時代所需,尤為我國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進,乃可進趣大乘行。使世界人類的人性不失,且成為完善美滿的人間。有了完善的人生為所依,進一步的使人們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薩行果」(『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即人生而成佛,顯出了大師「人生佛教」的本意。
而印順導師倡導人間佛教,更是著眼在於:人在五趣中的位置,恰好是在中間。在人的上面有天堂;下面有地獄;餓鬼與畜生,可說在人間的旁邊,而也可通於上
16
下。佛教是宗教,有五趣說,如不能重視人間,那末如重視鬼、畜一邊,會變為著重於鬼與死亡的,近於鬼教。如著重羨慕那天神(仙、鬼)一邊,即使修行學佛,也會成為著重於神與永生(長壽、長生)的,近於神教。神、鬼的可分而不可分,即會變成又神又鬼的,神化、巫化了的佛教。這不但中國流於死鬼的偏向,印度後期的佛教,也流於天神的混濫。如印度的後期佛教,背棄了佛教的真義,不以人為本而以天為本(初重於一神傾向的梵天,後來重於泛神傾向的帝釋天),使佛法受到非常的變化。
所以特提「人間」二字來對治他:這不但對治了偏於死亡與鬼,同時也對治了偏於神與永生。真正的佛教,是人間的,惟有人間的佛教,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
所以,我們應繼承「人生佛教」的真義,來發揚人間的佛教。我們首先應記著!在無邊佛法中,人間佛教是根本而最精要的,究竟徹底而又最適應現代機宜的。切勿誤解為人乘法![66]
再者,從八宗共主龍樹菩薩所著《大智度論》中,強調四悉檀總攝八萬四千法藏之說。其範疇為:一、引起樂欲,適應俗情,方便誘導。二、生善:啟發人心向上向善。三、制止惡行:針對偏蔽過失。四、顯了真義:究竟真實。[67]
四種悉檀,亦為中國各宗可用來自我檢視是否完成佛法教化的方便法。包括: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
(一)、世界悉檀,佛先順凡情用人我等假名隨順眾生所樂而說世界之法,令聞者歡喜適悅。
(二)、各各為人悉檀,佛說法鑑眾生之機,隨機宜之大小,宿種之淺深,說各人所應之法,令彼發起正信,增長善根。
(三)、對治悉檀,貪欲多者教以慈心,愚痴多者教以因緣觀,如是施種種之法藥,除遣眾生之惡病。
(四)、第一義悉檀,佛見眾生之機緣既熟,說諸法實相,令彼入於真證。使悟入聖道第一義。
附註:
66.佛在人間,佛教與教育,印順導師著。
67.從《大智度論》所引的文獻探討四悉檀,釋圓融。
17
歷代各宗,無論如何發展,暢演宗脈義理,最終都是要回歸到第一義諦;此為佛教與外道不共法,亦為佛教最殊勝處。第一義諦是什麼?其實就是「性空[68]」,也就是四聖諦的「苦集滅道[69]」;「亦名諸佛道[70]」。
什麼是苦?「一切受皆苦」,世間一切感到無論喜樂愛惡欲,無一不是苦。
什麼是集?「十二因緣之所纏繞」,所謂「有因無緣果不生、有緣無因不生果;有因有緣、因緣會遇,必然成果」。所以,因為「緣來集」,果報才生。
什麼是滅?「生滅滅」才是「滅」。「生滅」是相對的道理,有生必有滅;執著生滅受者苦。能夠「生滅滅已」,才能夠「寂滅為樂」。佛教所說的樂,不是喜樂、欲樂;「苦滅」就是「樂」。
道諦所要強調的是什麼道?「道」是「解脫道」,同時也是「菩薩道」。解脫道和菩薩道互為表裡;能夠證入真實際的解脫才能夠通達菩薩道[71];而能夠順行菩薩道不悖的,才是真的完成解脫道。所以法華經中說「三乘唯一乘」 [72]。
慈濟宗強調「行門解義」,從行中得證、得解;法華經、無量義三昧,奉持「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73]」,以慈悲三昧水懺為導引,以洗心懺悔為緣;帶動宗門全面淨化人心的志業推展,完成普賢十大願。然而眾生畢竟不是各個均為利根,是故法脈思想亦應清楚對外彰示如何傳承如來本懷,究竟眾生苦邊,度一切苦厄。
今以《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綱領,以慈濟宗為例解析人間佛教入世行門,或可為日後有至於推動人間佛教的有志之士進行進一步研究參考。
附註:
68.《大智度論》第31卷。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業相續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止火停久, 水則還冷;諸法性亦如是,未生時空無所有,如水性常冷;諸法眾緣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熱;眾緣若少若無, 則無有法,如火滅湯冷。如經說:「眼空,無我、無我所,何以故?性自爾;耳、鼻、舌、身、意、色乃至法等,亦復如是。」 問曰:此經說我、我所空,是為眾生空,不說法空,云何證性空?答曰:此中但說性空,不說眾生空及法空。
「性空有二種,一者、於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二者、十二入相自空,無我、無我所。」是聲聞論中說。
摩訶衍法說:「十二入我、我所無故空,十二入性無故空。」復次、若無我、無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多著我及我所故,佛但說無我、無我所,如是應當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況餘法,以是故,眾生空、法空,終歸一義,是名性空。復次、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從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
18
69.《大般涅槃經》,「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70.《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五。
71.《大方廣佛華嚴經》云: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菩薩如是以大願力故,得智慧力故,從禪定智慧生大方便 力故。
72.《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73.《法華經》第十品〈法師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