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臺灣社會對在地河川生態系統及其孕育的多樣物種認識逐漸減弱,對生態環境的保存帶來潛在威脅。
推廣白鮑溪流域的生態知識與生物多樣性教育,不僅有助於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亦能提升年輕世代對環境保護與永續利用的意識。
為此,本研究規劃以遊戲式教學課程為核心,結合專為白鮑溪設計的生態桌遊,向遊玩民眾介紹溪流常見的動植物種類、棲地特性及保育觀念,期望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中,加深對在地自然資源與生態保育重要性的理解與關注。
壹、製作團隊
課程:永續發展教育-113-2
組別: 第1組
組長:自資碩一 陳孝強
副組長:自資博一 畢宜翔
組員:自資碩一 董曜閎、自資碩一 陳若瑜
指導老師:楊悠娟
貳、發想
桌遊是近年來相當風靡的遊具,上手容易、接受度高,作為教學推廣媒材桌遊也不在少數,
因此我們希望能推出一款與在地(白鮑溪)結合的生態桌遊,利用遊戲的方式達到生態教育、
永續理念的推廣,在遊玩的同時達到知識內化,進而走進山林、關懷自然。
參、目標
期望能製作一款和白鮑溪環境、生態相關的桌遊,使遊玩的人們能夠認識當地物種並激發保育之心。
肆、設計
永續性:弱
SDG面向:環境、社會
SDG13 : 氣候行動
SDG14 : 保育海洋生態
SDG15 : 保育陸域生態
SDG16 : 制度的正義與和平
SDG17 : 永續發展與夥伴關係
伍、執行相關事項
實地踏查:本組於 2025.05.20 前往白鮑溪實察,將遊玩地圖上的區域走了一遍,但因正值酷 暑,周邊生物並未出來活動。頂著豔陽、踩著冰涼的溪水,邊走邊討論著酌遊的發想。
桌游發想與實作:實察結束後本組回到環境學院作後續討論,組長孝強提出了本桌遊的核心玩法----攻城掠地,結合生態永續,玩家需要一邊利用手中卡牌復育生態一邊抵擋他人
對復育成果的破壞,與現實社會相差無幾。
檢視成果:桌遊製作完成後於2025.06.10利用永續教育課程的時間讓大家試玩,結束後也收穫了許多建議及回饋,相當有意義。
陸、行動記錄
柒、桌游設計
本桌遊強調生態教育意義,因此在卡牌設計中放入許多常出沒在遊玩地(白鮑溪流域)的台灣原生種生物,例如:綠鳩、朱鸝、 苦花、樟樹等,每組卡牌圖案與點數配對是隨機對應 1~12 點,擲骰子獲得的點數作為原生種生物登場之用。
每回合皆可挪動自己放置於遊玩區域的卡牌(每張一格),率先在中間點集合超過 21 點的玩家獲勝。
但在獲勝的途中有著許多困難,首先要提防他人利用比自己點數更大的卡牌來摧毀你原先佔據的地盤,再來還要擔心鈴聲的響起,每兩分鐘會響一次鈴,鈴響的該回合動作玩家需要抽取機會(天災)卡,內含當地可能遭遇的天災,如:土石流、地震、山洪暴發等,各自對應著不同區域、不同格數的摧毀,相當刺激,也有機會抽取到正向卡牌,象徵著復育之路上的奇蹟或轉機。
*玩法簡介:卡牌共 53 張分別有 36 張玩家卡、 9 張障礙卡、 8 張活動和災害卡在地圖上移動及防守來達到復育中心區塊的目標移動的同時也有可能被他人或天災破壞掉成果,如同真實復育環境般艱辛及富有成就感。
捌、建議與回饋
經過試玩與反思,本桌遊尚須改進以下幾個要點:
(1)卡牌上應簡介該動植物之特性,使玩家能同步增長相關知識。
(2)桌遊可搭配白鮑溪實地踏查行程做使用,增添與該地區的連結。
(3)天災的降臨可調整為時間拉長或隨機事件,較符合現實。
(4)桌遊玩法及介紹需要針對不同年齡層做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