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波都卜勒雷達

 

壹、活動目標  Goal 

(原始檔案的實驗目標)

宇宙中充滿了各種波動,我們看見的光,聽見的聲音,都是大自然的波動現象。不同樂器演奏出音符時,有著各種波形與頻譜。當火車或消防車在我們身旁呼嘯而過時,他們聲音的頻率會由高轉低,此一現象為都卜勒效應。科學家觀察宇宙時,能夠從光波的都卜勒效應得知宇宙正在膨脹。在馬路邊,測速照相機可利用都卜勒效應測出物體移動的速率,並判定是否要拍照。本實驗將透過電腦程式,讓學員觀察不同吸管長度所吹出的聲音波形,以及聲音的頻譜。而利用手機應用程式,可讓手機成為聲波產生器,當聲音產生器朝向或遠離電腦麥克風時,可觀察到移動速率會使電腦接收到的聲音頻率產生變化。在闖關遊戲中,可讓學員玩猜聲音音階的遊戲,或試試高速移動波源,讓電腦在聲音產生器超速時自動照相(測速照相)。進階的學員(種子關主),可以發揮創意,創建自己的闖關程式,得到更多科學的觀察及樂趣。 

大概念 Big Idea 

核心問題(探究問題) Essential Question 

教學對象

教學時間

作者(服務單位) 


通訊作者e-mail 

sdtzeng@gms.ndhu.edu.tw 

貳、課程綱要對照 Course Outline 

參、活動原理 Theory 

聲音是一種波動,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透過空氣振動將波動傳到我們耳朵裡。若畫出某處空氣震動隨時間(或位置)而起伏變化,則可以看到波的形狀,亦即波形。如果波形是簡單的正弦波,則對應的頻譜僅有單一的頻率位置有聲音強度;如果波形較複雜(例如講話的聲音或樂器聲等等),波形由許多頻率組成,在頻譜中許多頻率位置都會有聲音強度。如圖一所示。 

圖一、正弦波與橫笛聲音的波形與頻譜。正弦波僅有單一的頻率組成,在頻譜中只有在一頻率位置有聲音強度;橫笛吹奏出的聲音波形較複雜,波形由許多頻率組成,在頻譜許多頻率位置都有聲音強度。

 

樂器的聲音會與它的形狀、尺寸、材質等等有關。以最簡單的管子(一邊開口,一邊封閉)吹奏出聲音為例,空氣在管子中的震動會有特定的共振頻率,因此聽到的聲音會主要呈現這些特徵頻率。學員可以用不同長度的吸管吹奏,觀察這些聲音的波形如何隨管子長度改變。對一邊開口一邊封閉的管子而言,最低的共振頻率f0對應的波長λ為管長L的4倍(L = λ/4),如圖二所示。


圖二、一邊開口一邊封閉的管子,其產生共振時開口端的駐波振幅最大,封閉端為駐波節點(振幅最小)。因此滿足的共振條件為 L = 3λ/4、5λ/4 、7λ/4等等。 


此外L = 3λ/4、5λ/4、7λ/4等等也滿足共振條件,因此3f0、5f0、7f0等等也會是共振頻率。如果聲音的傳遞速率為v,則速率v = 波長λ x頻率f。因此,最低共振頻率f0 = v/λ = v/4L。對一10公分(0.1公尺)長的管子,若聲音傳遞速率v約為340公尺/秒,則最低共振頻率f0 = 340/(4 x 0.1) = 850 Hz。學員可觀察驗證 f0 = v/4L 的關係,也觀察頻譜中其他高頻的共振頻率。

 

另外,當發出頻率為 f0 的聲源以 vs 的速率“朝向”觀察者移動時,觀察者聽到的聲音頻率為 f,兩頻率間的關係為:

【公式一】

其中v為聲音的傳播速率。

反之,當發出頻率為 f0 的聲源以 vs 的速率“遠離”觀察者移動時,觀察者聽到的聲音頻率為: 

【公式二】

這樣的頻率變化可以由下圖定性解釋。當波源產生週期性的波動時,波會以波源為起點一圈圈以速率v朝外傳遞。如果波源不動,一圈圈的波動形成間隔為波長()的同心圓球面。但是如果波源朝右邊移動,則朝外擴展的波不是形成同心圓球面,而是越內層的球面中心點位置越往右,如圖三。如此,右邊的觀察者觀察到的波長比較短;左邊的觀察者觀察到的波長比較長。因為觀察者聽到的聲音仍是以相同速率v傳遞,而 傳播速率 = 波長 x 頻率,因此右邊的觀察者觀察到的波長變短,頻率f變高;左邊的觀察者觀察到的波長變長,頻率f變低。 

【圖三】

圖三、波源往右移動時,右方的波長變短,左方的波長變長。因此右邊的觀察者聽到的聲音頻率變高;左邊的觀察者聽到的聲音頻率變低。

 

較完整的都卜勒效應也包含了觀察者以速率 vO 移動的狀況,此時觀察者觀察到的頻率可以寫成: 

【公式三】

其中,分子中的“加減號”在觀察者往波源前進時用“加”,而在觀察者遠離波源移動時用“減”;分母中的“加減號”在波源往觀察者前進時用“減”,而波源遠離觀察者移動時用“加”。

實驗上,為了觀察聲音頻率的變化,我們可以透過電腦內建的麥克風及音效卡,將聲音轉換成螢幕上能呈現的波動訊號。其中,麥克風乃將空氣中的聲波震動轉換成電壓的變化,而音效卡則將電壓變化的類比訊號轉換成電腦裡的數位訊息。除了觀察聲音的波形,亦即聲音震盪隨時間的變化之外,我們也可以將聲音波形轉換成頻譜,亦即聲音中各種頻率成分的震盪幅度。此可透過電腦做快速傅立葉轉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得的。從頻譜中,也可以得到聲音的主要頻率峰值(如圖四)。透過波形與頻譜的觀察,能讓學子了解波形與頻譜的關聯。當波源移動時,透過程式可觀察到頻譜左右偏移(shift),聲音頻率產生改變。經過公式換算,可以得到此頻率變化對應的波源移動速率。

【圖四】

圖四、以麥克風接收波源的聲音(此例以手機輸出16 kHz正弦波),得到其波形(左上圖)。雖然波形中有背景聲音之干擾,但頻譜中16 kHz訊號相當乾淨 (中上圖)。當波源移動時,接收到的頻率會隨時間改變(中下圖)。經過公式換算,可以得到此頻率對應的移動速率(左下圖)。可以設定當速率大於一數值,電腦攝影鏡頭即自動拍照(如右圖)。

圖四的程式乃使用美商儀器公司(National Instruments, NI)的軟體 LabVIEW 撰寫,其可以很輕易將電腦改造成科學儀錶。只要簡單的程式,即可從電腦麥克風讀取輸入波形並求得其頻譜,顯示在電腦畫面上。也可記錄其頻率變化並換算成波源移動速率。此程式也控制筆記型電腦的WebCam攝影鏡頭,在達到超速條件時自動拍照。LabVIEW為容易理解及撰寫的圖型化程式,只要稍加訓練,學生或中小學老師可以很簡單的學習LabVIEW程式。圖四的範例程式可提供給執行學校師生,在安裝有LabVIEW免費試用版的電腦上執行;也可以直接使用範例程式產生的執行檔(.EXE),直接在一般筆記型電腦上執行。各校種子學生也可以設計專屬的闖關模式,修改程式內容。

除了使用LabVIEW程式,執行學校也可下載安裝電腦軟體 Soundcard Oscilloscope (下載網址 https://www.zeitnitz.eu/scope_en ),或使用智慧型手機下載安裝軟體Sound Analyser PRO (下載網址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zephyr.soundAnalyserPRO

 ),來觀察聲音波形與頻譜。

本實驗中的波源可以使用智慧型手機,透過免費的軟體使手機的喇叭發出特定頻率的聲音。例如Android手機的App軟體 “Signal Generator”(下載網址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xyz.signal),可以使手機喇叭發出多種聲音波形,並設定其頻率。

【圖五】

圖五、Android手機的App軟體 “Signal Generator”,可以使手機喇叭發出多種聲音波形,並設定其頻率。


【圖一】

【圖二】

【公式一】

【公式二】

【圖三】

【公式三】

【圖四】

【圖五】

肆、活動材料 Material 

1.  吸管(可多種不同粗細),每人一根。

2.  智慧型手機,安裝聲波產生軟體與音頻頻譜分析。

3.  筆記型電腦安裝測速照相程式。可由主辦單位教師協助安裝軟體,亦可提供已具有程式之筆記型電腦。

4.  智慧型手機容易耗電,應準備備用品及充電裝置。

伍、活動步驟 Step 

管子的聲音高低與長度的關係:

1.  發給學員吸管(可不同粗細分別給學生比較),在不同長度的位置折出封閉處,在開口吹氣測試是否會吹出的不同音調高低的聲音。

2.  電腦或手機執行聲音示波器軟體,讓學員觀察聲音波形以及頻譜。

3.  關主說明闖關遊戲規則,讓現場學員一一嘗試闖關。例如,要調整吸管長度,吹出特定頻率的聲音音調即過關。

 

聲波都卜勒雷達:

1.  手機執行聲波產生軟體。設定頻率(建議用16~20 kHz之高頻,人耳比較聽不到),輸出高頻正弦波聲音。

2.  電腦執行測速照相程式。接收手機發出的聲波,並設定好波源靜止時量測到的聲音主頻率(會與手機上的數值有些微差異),及超速速限等數值。

3.  學員到場(可一次數人),聽取關主介紹都卜勒效應的原理。

4.  關主移動手機,示範都卜勒效應,讓學員觀察電腦螢幕上聲音頻率(頻譜)的變化。

關主說明闖關遊戲規則,讓現場學員一一嘗試闖關。例如,要快速移動波源(手機),使測得的速率超過 1 m/s,觸發相機拍照即過關;將相機綁在手腕,用手在10秒內要將5個沙包從A處移到B處,同時不超速,不觸發拍照等等(可自行設計)。 

教案學習單

(待調整)

(待調整)

實作注意事項 

實驗安全事項

移動波源(手機)時,要小心握好,並注意不可撞到週邊的人、物體及電腦。使用剪刀應注意安全。

 

實驗廢棄物處理

無。

參考資料 

闖關活動(十五分鐘) 

準備活動

教師準備

1. 安裝有聲波產生器程式的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容易耗電,應準備備用品及充電裝置。

2. 筆記型電腦安裝測速照相程式。可由主辦單位教師協助安裝軟體,亦可提供已具有程式之電腦。

3. 準備吸管與剪刀。建議用稍粗的吸管比較容易吹出聲音。

4. 教導關主相關知識及闖關流程訓練。

 

學生準備

關主準備都卜勒效應相關知識海報,並練習講解。

練習操作儀器及闖關說明。

 

貳、闖關活動之前

關主檢查具有聲波產生程式的智慧型手機,以及測試安裝有測速照相程式之筆記型電腦,確認功能正常。長時間使用時,需準備手機及電腦之電源插座及充電器。

 

参、進入關卡

(3分鐘)1. 學員(建議每次5人以內)到本關器材前就位。

(3分鐘)2. 關主簡單解說聲音波形的概念及都卜勒效應原理。(建議可另設一站專責解說)

(3分鐘)3. 關主示範用手機產生單頻聲音,讓學員觀察聲音波形與頻譜。改示範用吸管吹出聲音,讓學員觀察其聲音波形與頻譜跟正弦波(單頻聲音)的差異。

(2分鐘)4. 關主示範移動手機,讓電腦接收的聲音頻率改變。說明程式中頻率變化與移動速率的對應。

(7分鐘)5. 關主給定闖關通過條件(遊戲規則)。例如,要學員快速移動波源(手機),使測得的速率超過 1 m/s,觸發相機拍照即過關。或將相機綁在手腕,用手在10秒內要將5個沙包從A處移到B處,同時不超速,不觸發拍照即過關等等(可自行設計)。

(7分鐘)6. 學員一一闖關,體驗及觀察聲音波形、頻譜與都卜勒效應。(人多時建議多人統一解說,並多備幾組闖關器材)

 

伍、闖關活動結束

回答學習單問題 

 


預算表

每人次每組的材料及預算(*以一組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