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提問並點名學生回答時,台下發出「吼~都不點我」的哀嚎聲,而這位被點名的學生開始鉅細靡遺的展開分享,這時老師該怎麼拉回討論節奏呢?
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策略是「舉手的藝術」。舉手是有感染力的。當學生看到同儕熱切地自願舉手發言時,就會形成教室安全、有吸引力的文化,其他學生也想成為其中的一份子。以下四個原則幫助你營造願意發表也專注聆聽的教室文化:
舉手的意義
如果你的班級學生很害怕舉手發言,你可以向學生說明舉手發表是一種對於全班學習的貢獻,想法沒有最完美的一天,只要有想法就可以試著拋出來。同時也可提供一些句型作為輔助,並在學生發表時積極的回應學生。
把手放下
除了向學生說明舉手的意義,和學生說明「何時應該把手放下」也能讓學生持續保持課堂參與的熱情。當你點名其中一位學生發表,這時把手放下意味著「我準備好要專注聆聽你的發言,而不是思考我待會要說什麼。」把手放下的文化也讓學生練習如何彼此尊重。
將提問拆細
舉手發言創造學生發表、同儕互學、教師檢核理解的機會,將一個大問題拆成多個小問題,能讓更多學生有發言機會,讓討論保持節奏。
有意識地暫停
「一位好牛仔,知道如何快速且順利地將流浪的羊帶回羊圈。一位好老師也是。」
當學生發言太冗長或離題時,快速而禮貌地按下暫停鍵能抓回討論的節奏感。 你可以提及學生剛剛分享的某個內容,肯定他的答案有價值,並邀請其他學生進一步回應。
例如:「哦。先停一下。你提到了他們的情緒。還有誰想到這個?」
出場券
上述四個原則中,哪一個是你的班級需要刻意練習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