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學習點
理解 SBIOR 提問設計脈絡。
在情境中應用 SBIOR 開展對話。
卓越教學架構
教室文化面向中提到「 能建立正向教室行為管理計畫,並能 100% 執行到位。遇有不符期望行為,能以冷靜、堅定的語氣,以及相互尊重與關注的態度,進行迅速果斷的處理,事後以正向方式與學生重新連結。」一起練習「SBIOR」的方式,透過五個步驟的對話釐清事件、解決問題,並將「為行為負責」的主權還給學生。
情況 Situation | 了解事件的客觀要素
→ 說說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 可以用一句話摘要發生什麼事情嗎?
行為 Behavior | 了解事件裡相關行為反應
→ 當時候你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針對事件主角)
→ 當時候你看見什麼?聽見什麼?(針對事件旁的其他人)
* 在詢問「行為」時,讓學生說用「我做了 ... 我說了 ...」為句型,回溯自己的行為,能減少相互指責的情形。
影響 Impact | 事件造成的影響
→ 當你因為賭氣不寫考卷,你看見什麼結果?(對自己的影響)
→ 當你將口香糖黏在盪鞦韆上,會有什麼影響?(環境、他人使用權益等其他影響)
*先談後果,再談主觀感受,較能夠讓學生將客觀事實與個人感受拆開解讀,不以情緒合理化行為。例如「我打他是因為他惹我生氣」等。
選擇 Options | 創造更多元的選擇
→ 回到當時的情況,是什麼原因讓你產生這些情緒?(覺察過度腦補、詮釋)
→ 還有其他角度可以理解這件事情嗎?(寧靜自我、保持好奇、核實訊息)
→ 除了你原本的應對方式,你還有哪些選擇?(擴充選項)
→ 如果重來一次的話,你會選擇怎麼應對?(賦予選擇權)
*「多元的選擇」包括兩個層次,一個是理解層次,一個是應對行為層次。理解層次協助學生不落入過度腦補與詮釋,能用好奇核對對方的想法;而應對行為層次則是讓學生發展負責任的決定。
修復 Result, Reflection, Recovery | 練習為行為負責
→ 根據學校 / 班級 / 家庭規定,你需要承擔的後果是什麼?(承擔結果)
→ 這次的經驗讓你學到什麼?(自我反思)
→ 對話結束後,你可以去找哪些人修復關係?(修復關係)
→ 對話結束後,你可以把哪些物品、環境回復原狀?(修復事物)
→ 除此之外,你還想到哪些你可以做的事情,為這次事件劃上句點嗎?
*Result 強調學生在團體規範中必須承擔的後果,像是校規處分等;Reflection 重視學生在此次經驗當中的反思與學習;而 Recovery 則是學生主動進行修復(關係、物品、環境等)的行為。
*O 和 R 兩個步驟可視情形調整提問順序,曾任樟湖國中小學務主任的大鯤提醒,先把「當下」的行為及其後果釐清,再和學生共創解方,能夠使對話更聚焦在「為行為負責」的練習。
出場券|
請你用 SBIOR 的提問,模擬師生對話情境「今天你要和學生對話,因為他昨天情緒暴走,撕爛同學的數學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