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全班討論時,「該如何拿捏」提問設計和對象,讓討論不只集中在幾個會回答的學生,或被「沈默的回答」打斷討論節奏呢?
策略性提示指的是,當你丟出一個學習任務或題目,點名目標學生並進行提問引導,讓學生有機會透過提問,運用過往學習的知識來解開眼前的任務。
以下分成兩個面向來談策略性提示的具體作法:
◎ 讓學生提取過往學習知識
讓學生透過你的提示回顧、連結過往知識,這個大腦提取的歷程有助於學生建立更穩固的知識連結。
※ 指出學生可以找到的資源(筆記、海報、學習單等)
「你可以在第三單元的學習單找到答案。」
「轉頭看海報,告訴我母音有哪些?」
※ 運用提示引導設計問題
「關於異分母加減,你知道什麼?」
「當我們要進行異分母加減時,第一步要確定什麼?」
◎ 針對學生學習需求點名*
覺察自己點名的習慣,建立問問題的順序,確保低、中、高成就的學生都能在你的課堂上參與並且理解關 鍵知識點。
※ 先請中或中低成就學生回答問題
- 如果有困難,將問題轉向高成就學生,讓中和低成就學生有機會透過高成就學生的回答獲取更多訊息。
- 如果輕易解開,將問題轉向低成就學生,確保低成就學生的理解,接著請高成就學生補充其他解法或尚未提到的重要訊息。
*註:這裡的提問順序沒有正確答案,重點是你如何讓不同成就的學生都有機會透過提問設計有思考、參與、表達的機會。
出場券
規劃你下一堂課的提問順序,並說明你如此安排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