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T 國小國語領域以學思達輕量級提問式講義為主軸,並設計閱讀素養式的評量,奠基學生的閱讀素養。
而國中國文領域以王政忠老師的 MAPS 教學法為發展重點,透過三層次策略提問講義,並強化閱讀理解素養與寫作。
學思達教學法是一套針對學生學習所設計的教學法,在課堂上長期而穩定的培養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寫作等等綜合多元能力的教學法。
透過教師的專業介入,製作以問答題為導向,並補充相關資料的講義,控制學生學習的最佳專注時間,不斷切換學習樣貌:透過小組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學習模式,將講臺和學習權還給學生,讓老師轉換成主持人、引導者、課堂設計者。每一堂課、每一種學科都以提升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能力、訓練學生閱讀、思考、表達、寫作、判斷、分析、應用、創造等綜合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
學思達教學的五個步驟「自學、思考、討論、表達、統整」是一個不斷循環的歷程。
一開始非常簡單、易學,而且便於複製,同時每一個步驟又可以讓不同學科、不同能力與不同專業的老師,以及不同特質的學生,各自延伸、深入不同面向的專業。
學思達教學社群(FB 社團)
MAPS 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創教學法,包含 4 個核心元素:
Mind Mapping(圖像):利用心智圖等多元圖像表格,協助學生從檢索到組織訊息,讓思維可見。
Asking Questions(提問):有意識的三層次提問設計,題目本身具有可閱讀性。
Presentation(發表):設計多元跨域發表模式,包含口說、圖表、戲劇等,協助學生梳理並內化閱讀歷程。
Scaffolding Instruction(鷹架):透過提問、圖像、發表、同儕等多元工具或策略,搭建並拆除各階段學習鷹架。
不同於其他翻轉教學(Flip teaching),針對臺灣教學現場尚待解決的數位及城鄉落差,MAPS 教學法並不強調一開始就要求學生在家完成觀看各類型線上學習媒材,亦即 MAPS 教學課堂中並不預設全體學生皆具備自學能力,而是強調透過系統化教學設計,激發並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如何學習」。唯有如此,課堂外各種形式的學習才會發生。
MAPS-教學與提問設計(FB 社團)
MAPS教學法的四個核心元素(親子天下採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