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課堂中提問,學生沒有完全答對,甚至答不出來,如何運用提示型的問題幫助學生釐清概念,同時創造安全、支持的課堂氛圍呢?
如果你提問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思考,並從回答中確認理解程度,那麼在提問歷程中,就不能妥協「部分正確」的答案,必須提供充分的機會讓學生 100% 理解並回答。
當學生沒辦法在第一時間完整回答時,你可以「預告」該學生,請他先聆聽其他同學的想法,待會會回過頭請他再回答一次;也可以在追問中給予有助於建立理解的提示,讓學生能透過這些提示型問題來加深內容的理解。以下是五種常見的提示:
這些提問能促進全班學生的參與,也形塑了「互助合作」的討論文化。在運用提示型問句的過程中保持支持性的語氣,同時傳達「犯錯很正常、把概念弄懂,然後繼續前進」的教室文化,當學生卡住時,透過你的追問能讓他們發現自己可以做到,藉此塑造成功體驗,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繼續積極參與。
出場券
運用「提示問句」設計一段全班討論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