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課堂上糾正學生錯誤的行為,同時確保其他學生仍能持續有品質的學習?
「最低干擾的介入」指的是盡可能用快速、不影響課堂進行的方式,幫助偏離指令的學生返回學習任務上。以下按照干擾程度由低到高排序,介紹六個最低干擾的介入策略:
◎ 非語言介入 | 教學時使用眼神、手勢等非語言訊息,提醒學生你的期待行為。
例:當學生趴著時,目光保持朝前並輕拍學生手肘,不過度關注,但也做到提醒。
◎ 正向群體糾正 | 正向描述解決方法,簡單明瞭的指出期待行為。
例:「請所有人用兩秒鐘調整你的坐姿。」
◎ 匿名個別糾正 | 以匿名表達部分學生尚未達期望。通常會接在正向全體糾正之後使用。
例:「請所有人眼睛看我,我還需要兩個人的注意力。」
◎ 私人個別糾正 | 當你需要花更多時間私下與學生對話,進而調整學生行為時使用。
例:請全班學生完成個別任務,走到學生身邊輕聲提醒:「我感覺到你有點累,但現在的時間很重要,睡著的話我們都需要花其他時間重新學習,請打開習作,先寫你會的,30 秒後我會來檢查。」
◎ 迅速的公開糾正 | 當你必須在公開場合對個別學生進行糾正或提醒時,將焦點放在期待的行為上,並用溫和堅定的語氣表達你對學生的尊重。
例:「小安,我需要你拿起鉛筆,就像你前方那排專注的學習者一樣。」
◎ 說明後果 | 當反覆提醒後,學生仍然持續錯誤行為,你需要明確表達後果,並請學生為自己錯誤行為負責。
例:「恆儒,我已經提醒三次『請愛惜公物』,我需要暫停你借用馬克筆的權利。」
出場券
針對班上一位無法執行學習指令的孩子,練習使用不同的介入方式改善該學生課堂上的學習行為,並記錄哪些方式確實能幫助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