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PP 公辦民營學校根據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等人研究,提出七大成就品格:熱情、樂觀、好奇、感恩、自制、堅毅、社交智慧。KIST 延續此七大品格,結合社會情緒學習、成長心態來培育品格。我們相信品格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奠基工程,我們的學生需要堅強的學術基礎和品格力,才能在大學和出社會後取得成功。
KIST 相信「品格」與「學習」密不可分,藉由日常生活中的刻意練習,將品格教育融入課堂,達到雙重目的教學。以境教、制教、身教、言教營造品格大架構、掌握品格微時刻,帶領孩子鍛鍊品格肌肉,帶著正向態度面對環境的挑戰或限制。
刻意營造鍛鍊品格的學習和生活情境,以身教、言教、境教和制教四個面向環繞,讓孩子的學校生活中擁有鍛鍊品格的機會。
品格力的培育除了在課堂中的體現,亦會在學校生活中的每一個「微時刻」發生。在生活中的任一時刻,藉由老師的引導對話、帶孩子進行反思,將發生的行為、事件與品格做連結,協助孩子覺察情緒與感受,引導出正向品格語言與行為,就是掌握「微時刻」的品格教育。
KIST 在品格教育上採用 KIPP 的「BMNFFIET 」七項教學技能協助學生鍛鍊品格。
「BMNFFIET 」七項教學技能分別為:
相信並以身作則 Believe It and Model It :相信並以身教展現品格。
命名它 Name It:給予各項行為標籤來確認其與品格的連結。
發現它 Find It:介紹現實世界和虛構的例子,透過討論了解品格的具體行為。
感覺它 Feel It:讓孩子感受到專注和發展品格所帶來的正向改變。
融入它 Integrate It:創造雙重或多重目的的品格教學,把品格教育融入課程或生活。
鼓勵它 Encourage It:給予品格表現優良的孩子讚美及鼓勵(精確、描述性的稱讚)。
追蹤它 Track It:定期記錄、追蹤孩子的進展並持續討論品格。
KIST 目前透過以下幾種方式,幫助老師及學生了解品格成長的狀況。
藉由既有的紀錄空間,幫助親師生三方使用品格共同語言、搭建一個看見、肯定彼此的平台,讓品格融入日常生活。
將七大品格落實為行為指標、使其內涵具體化,並使用品格成長卡幫助學生進行自評、蒐集親師的他評。
透過成長卡上的評分狀況,老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反思現狀、肯定自己,也訂定未來的品格練習目標。
由KIST 聯盟與 TFT、均一連結麥肯錫團隊(McKinsey & Company)共同合作開發。透過行為指標紀錄,協助老師以多元角度記錄、檢視、彙整學生的非認知能力學習成長歷程;期待平台能成為親師生溝通的工具,創造更多師生對話。
記得先建立或向學校索取帳號,再進入 NCDP 操作使用。
註1:「雙重目的」指的是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品格教育,將各領域學習的內容和教學情境成為練習品格的素材,讓品格教育和知識不再是兩條平行線。
註2:圖片資料包含品格聯絡本內頁及七大品格指標參考來源為雲林縣 KIST 拯民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