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感覺
練氣功,絕大多數人會有這樣那樣的感覺,產生這樣那樣的反應。 這些感覺、反應,一般可分為四種。 一種是發出各種聲音,比如哭、笑、唱,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狗叫、雞叫、貓叫,牛叫等等; 一種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動作:舞蹈、跳躍、拍打、翻滾等等,第三種是“聽”到“看”到一些東西,或體內有麻、脹、熱、癢等感覺。 這種聽、看和一般意義上的聽和看不同; 最後一種,是出現各種各樣的特種功能,如遙感、透視、搬運等等。
關於感覺,反應有兩句話很重要:第一,練功中出現各種感覺,反應都是正常的,自然的; 第二,練氣功不是為了練感覺,練反應的。 不是說感覺越強,反應越大,功夫練得就越好。 但也不是說,感覺、反應與練功好壞無關。 打個比方,滔滔的黃河,日月不停的流,河上面泛起無數個浪花,你不是說,這些浪花就是黃河; 反過來,你也不能說黃河和這些浪花一點關係也沒有。 有感覺也好,沒有感覺也好,都任其自然,都不追求。 如果者人練了幾年,幾十年,路子對,又真的任何感覺也沒有,那這樣的人才是功夫大成的人。
雜念
在練功中出現雜念時,不要用心去抵抗每一種雜念。 因為這種抵抗並不能消除雜念,相反,它本身也是一種雜念。 正確的方法是讓這雜念「哪裡來哪裡去」。
發 氣
一般地說,發氣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把體內的一種能量發到對象的整體或局部,以有益於物件的健康。
第二層,把精、氣、神統一的一種生命的質通道意識的運用發放到物件身上。
第三層:無所謂發與不發,意識的運用與不運用,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在發與不發之問。
三層之中,只有第三層對自己沒有損害。 因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其作用是相互的。 有來就有往,有意識的發出就有意識的反饋。 治病的意識在有無之間,反饋回來的影響也就在有無之間。
發氣可以從這兒發到那兒; 可穿過牆壁發到某個人身上; 可以向天上發,從高處繞下來; 也可以向地下發,從無窮深處繞上來; 可以做各種各樣的手勢,動作·····。 但這些都不是發氣。 把所有這些都去掉,剩下的那一種就是發氣的本質或者說發氣的方法。
“氣”有很多層次。 一般人發出的“外氣”是與人的健康狀態相關的水谷之氣。 而處理「資訊水」的氣則是更高層次的氣,它進入了“神”的層次。
對一般人來說,發放外氣是把氣聚集在下丹田,然後沿一定的路線發出。 任何部位都可以發放外氣,但勞官穴和湧泉穴是比較暢通的氣道口。 發氣時,身體要放鬆,正直,這時氣比較容易暢通。
發出的氣可以具有不同的特性,這一點是通過意識活動實現的,比如,想像氣從大地深處上來,彙聚在丹田,然後發出去,氣就帶有一種「涼」的性質; 想像氣從無空高的天上下來,再發出去,氣就具有廓大,強健的特點; 也可以把氣與各種外物結合,如與花、草、樹木等結合,使之具有不同的特點。
對「病」的感覺
對病的感覺有三種境界。
第一種:自己沒有功夫,別人的病自己感覺不到,感覺上無影響。
第二種:有了一定功夫,別人有病。 自己能感覺到,並且很不舒服,病人的病很可能轉移到他的身上。
第三種:功夫達到了較高的境界,在另一種層次上感覺。 自身可以免受影響。
意識的運用
把人體比作一個網狀的結構,意識的運用,要把這個網均勻地撒開,不是有些網眼開得快要撐破了,有一些網眼疊在一起,而是均勻地撒開,越均勻越好。
均勻地撒開,使他達到最自然,最和諧的狀態,並不是說在所有的位置上都給予同樣的注意。 假設把人體分成10000份,百會穴,住於頭頂正中,位置比較重要,可能佔300,250;下丹田,是人體的樞紐,很重要,可能佔1000,900;合谷穴可能佔3,5,等等。 每一個穴位,依其位置的不同,在人整體中的作用不同; 給予恰如其份的注意,這種狀態,就是最自然,最合理的狀態,也是意識運用所要求的方向。 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
人體的每一個部位:如頭部、胸部、腳部、都有自己的中心:進一步,每一個細胞也有自己的中心。 意識活動,是讓各部分,每一個細胞,都沿自己的中心旋轉,同時,又整體地指向一個總的中心,進行一種整體的調整和平衡。 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在這種狀態下,各種特異功能,比知透視,搬運等,想有就有,想沒有就沒有。
意守
守內,守中,守一,守下丹田,含義略有不同。
守內,是指把意識放在人體的內部。 守中,中間的中:一,生生至一的一。 中,是適當的意思; 一,是合一,把守和守的物件合一,物與我合一。 守下丹田,下丹田是人體的中心。 要守似守非守,若有若無,綿綿若存。
當守內守不住的時候,可以守外,守某一種外景。 美好的,清朗的,如大海的波濤,海上皎沽的月光,藍天,白雲,清澈的泉水,鮮花,初升的太陽,碧綠的草地,等等。
組場
一個人在操場跑步,或許只是能跑3圈,4圈。 如果幾十人排成一隊,這個人被裹協在隊伍中間,就可能跑6圈,7圈。 群體的氣氛,對其中的個體會發生感染的影響。
一塊石頭投入水中,水波自然的向四周蕩漾; 一排銅鑼,其中的一面被敲響,其餘的鑼也隨之響了起來。 組場練功中的氣功教師,作用就相當於投入水中的石塊,相當於那面最先響起的銅鑼。
場中的個體,動作,意念愈統一,場的能量愈大。 組場者的工作是保持整個場的均勻,並調整意識活動走入歧途的個體。 組場練功有利有弊,但利大於弊。
“手相法”診病
如果一個人自身的系統調整得足夠平靜,就可以把自身當成一面“鏡子”,“照”出對方的病情。 人體較為敏感的部位,如面部、耳部、手、腳、胸、背等都可以成為這面“鏡子”。
手相診病的方法是把手朝向對方,發出一種平穩的意識,再使這一意識從對方身上反射回來,停在自己手上,據手上相應的部位的麻、脹、癢、刺痛、跳動等感覺判斷病區,進一步,判斷出病的種類。 後一步需要實踐的經驗,一些技術性的問題,如區別自我的病相和病人的病相; 排除病人之間的信息干擾等,需要功力的提高來自然解決。 診斷時使用左手或右手不限。
辟谷
辟谷是練功達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一種正常反應。 辟谷並不難,也不神秘,認真練功,3-5個月就可以達到辟谷。 辟谷到後來可以打掉遺傳基因上的病因,使健康水準提高一個層次。 辟谷時,人的身體和外界,和整個宇宙達成一種諧調,進行一種統一的調整和交換,這時,不是硬不吃,而是不想吃,不能吃。 吃了會難受,甚至噁心、嘔吐。 對待辟谷的一般原則是既任其自然又掌握火候。
收 功
一盆炭火,在正常態、熾熱而明亮。 如果蓋上一層炭火,表面上看,它好像熄滅了,但實際上裡面仍在燃燒著,如果我們把蓋土灰的炭火比作氣功態,那麼收功就是從蓋灰的狀態逐漸回復到明亮的狀態。 收功的方法,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怎麼入怎麼出。 具體地說,收功有三條原則:第一,整體地放鬆,平靜下來; 第二,可以用動作説明一下,比如開合,等等; 第三,如果入靜的層次很深,不知身在何處,可以慢慢地恢復意識,先感覺身體某一器官的位置,慢慢地恢復這一器官的感覺,直至整體地恢復感覺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