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至善、靈、情
至一功是至善、至靈、至情的大功法,它從人們的現代生活出發,至一於協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間關係的和諧; 至一於現代家庭的美滿幸福。 人們在這種輕鬆、和諧、圓滿之中工作、學習、生活。 進而加強自身的修練,從而達到人善物靈天情動,無相無法玄妙功。
善,佛家稱之為善念、善道,道家稱為修德、修善,儒家經典《三字經》也稱:人之初,性本善。善與惡是相對立的。當今的世界,充滿了善惡,有善必有惡,有惡業也就有善念,善舉。 那些殺人放火者,偷盜者,巧取豪奪者為惡。 助人為樂,修橋補路、救苦救難等為善。 世間一切善惡有因,《紅樓夢》說:天地生人,有大仁,大善、大惡,大仁。大善者應運而生,大惡者應劫而生。大善者應運而生以度人,以救生靈於水火。大惡者應劫而生,以完劫數。
佛家有句話叫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這句話也是對練功者的要求,這是練功積德的標準。 平日我們還說:善德有多高,功夫有多高,這句話一點不假,因為人有善念,心地善良,他的心胸就是坦坦蕩蕩,就沒有掛無礙,無有恐怖心理,他就可以放鬆,平靜,就沒有雜念,如此則對練功必然有益,功夫就必然練得好。 反之則心存恐懼,雜念橫生,不僅練不好功,還甚至會走火入魔。 因此善念,功德對練功者是十分重要的。
善因結善果,即我們平日所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古往今來,無數人因修善道,修德政,他們因而流芳百世,周恩來總理一生善德完滿,他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林彪、江青惡貫盈門,最後天網恢恢,得到應有果報。
善惡果報是一個定律,因果二字理甚明顯,以天事論,日出日沒為因,晝夜為果。 寒冷為因,霜雪為果。以人事論,內傷外感為因,疾病為果; 求學為因,知識為果; 勤儉為因,富裕為果; 奢侈為因,貧困為果。 就科學而論,一氧二氫為因,成水為果; 乘除為因,積商為果。乃至愛人者人恒愛之,殺人者人恆殺之。無一不是因果之現象。善惡果報不是迷信,而是定律,譬如說:前不久的千島湖事件,那三個小青年殺人,搶劫。縱火燒船,企圖沉船滅跡,造下迷天惡業,搶劫財物一、二百萬元,他們幸福了嗎? 不出一個月就被押上了斷頭臺,這不是果報是什麼?拿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說:有句俗語講: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你對別人友善,別人對你也友善。你和周圍的人和睦相處,周圍的人也尊重你,這也是善因善果。
練功的人,發菩提善心,要點點滴滴從自己做起,在社會,做一個規範的公民,在家庭,做一個規範的成員,還要時時發善心做好事,就練功的人做好事也有特別的要求,即你處處無心,並非這時我想做一件好事提高功力就去尋一件好事做,這叫有心積德便是無德。 《東遊記》有個小故事,達摩祖師東遊來中國傳佛法,一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有兩個精怪一心向佛,暗中跟隨了好久,總是進不了那講經的經堂,每次要進去,都被門神堵著說:你是異類,要有特殊的善德。這兩個精怪,每天在外找好事做,也做了不少好事,但有次遇到祖師講經,門神還是不讓進,他們在門口和門神吵了起來,說祖師為眾生廣開方便之門,為何這門不讓我們進。祖師在經堂早知道了這件事,叫執事和尚把兩個精怪叫了進去,兩個精怪一五一十擺了好多功德善舉。祖師說:有心施德便是無德,你們回去修練好了再進我門。兩個精怪有所悟說:既如此,我們過去功勞都不要了,讓給了一個為亡母做法事的殘疾人。祖師一聽,得了,只你這點善念由無心而發,就有了莫大功德,就可進我佛門了。講這故事的目的是要我們練至一功的學員們時時處處心存善念,不要帶什麼目的去做好事,不要去追求一種善念善舉。在日常生活中諸惡莫作,自始至終都做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有益於大眾的人,加上刻苦練功,你就是一個功德圓滿者。
有些人可能會說,在我們這個社會中有些惡人善報,善人惡報,這善惡因果怎麼解說,這也確有其事,其實這也有複雜的因果關係。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飛為國為民做了那麼多善事,到頭來落得個坐牢,殺頭。 奸臣秦檜壞事做絕,賣國求榮還得個福祿無窮,善終天年。 就這個例子《岳飛傳》中的後來陰司報應,我們沒有得到驗證,也不去管他,就陽世而論,後來孝宗即位,追封岳飛為武穆王,而秦檜卻被掘墓開棺,死後砍頭,還鑄了他夫妻及其它兩人的鐵像至今還跪在杭洲西湖樓霞嶺岳王墓前。千百年來岳飛受人景仰,秦檜遭人唾駡。這死後的善因惡業兩種果報還不分明嗎? 當代的康生參與林、江集團害死了劉少奇等那麼多老革命,他死時也有那麼高的評價,蓋棺定論了嗎? 沒幾年就清算了他的惡業,把他的骨灰從八寶山撤了。 而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人民給予重新安葬,重新評價,還了歷史的一個公證。 因此說:縱一時有善遭惡報,惡人善報的情況,但不是最終的果報,這有其它種種原因,善人遭惡報更顯其大仁、大義、大忠、大善。惡人只是為了成全善人的善舉而應上天之劫數。
既然善惡有別,我們練功人當時時心存善念,應事接物,處處立在這因上用功,不起一惡念,不作一邪事,口善心惡,言行不一,一念差錯必造惡業,必損功夫。有時無意做錯了事不要緊,覺察了就改,心仍存著善念就不錯。 心存善念,心是主要的,一切善惡因果之源,起於心念。 所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至一功的方便之門就在你的心念之中,三部九法的修持就在於你的一點善念。
至一為靈,靈是氣功修練的最高境界,達到這個境界,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特異功能,這種特異功能本是人體固有的潛能,通過氣功修練而激化,強化了人體內在的潛力,從而獲得異乎常人的能力。這種靈的境界,佛家稱之為五眼六神通。 道家稱之為「神通」,儒家稱之為「聖人」。 我們這裡主要講講佛家的五眼六神通。
其一是肉眼通。肉眼通的特點是能看清自己的骨骼,進而也能看清楚別人的骨骼。釋迦牟尼當年練功,他打坐時就冥想日月星辰的白光形成一巨大光柱,由自己的頭頂而入,白光逐步向下延深,把自己上下照得通亮,自身的骨骼,經絡清清楚楚。 這是一種內視,用眼看自己。練的方法,首先頭上一柱白光,白光柱照亮全身,你坐在那裡,眼睛微閉,內視自己,只想到白光之後還是白光,把握這種空白,其它什麼也不去想,你通過一段時間的修練,你就會看到自己的經絡和骨骼。 通過較長一段時間修練就可以看清別人的骨骼和經絡。 有時閉著眼睛還可以清楚的看到室內的物體,這就叫做肉眼通了,有了肉眼通可以給別人看病。
其二天眼通:肉眼通修成後,再往下練,看到這個東西還不算,還要把他弄明白,你在練功中出了幻覺,這幻覺是怎麼來的,你去查,查來歷,在氣功態下,周圍的景象很容易顯現,你置於其中,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你就明白了一切,你就有了千隻眼。觀音菩薩不是有千隻眼嗎,其實這千隻眼在表面上是看不出的,這就是天眼通。
其三慧眼通,你把周圍的景象看清楚了,牆壁不能阻擋你,把周圍東西看清楚,查它的來歷,恢復原來處圖象,一步步追查。比如你看到牆外一盆花,牆對你來說已沒有阻擋,你可隨意搬過來。還可再放回去,你進一步追查這個育花人的形象,這個製花盆人物的形象,查到一定程度,那麼你就看到了事物,並瞭解了事物發生,發展過程,還要進一步查他將來結局、去向,這樣你就把握了事物的全過程。
世界是什麼,你都能看清楚了,對一個人你可追查到他生前死後,能練到這種程度,就達到了慧眼通。
其四,神足通,是把功夫練到你想到什麼地方就到什麼地方,來去無礙,可以出現身外身,不僅僅是神走,身子也可隨著走,會出現駕雲騰霧,會出現化作一道光而去,化陣清風而來的神通,這就叫做神足通。
其五,法眼通,練到了神足通,還要進一步刻苦練,繼續練法眼通,達到能看能預測,能研究很多人,很多事物。比如說釋迦牟尼那時練成法眼通,他看到了宇宙的無限,看到了三千大千世界,看到了空間的多維性,看到了一滴水有十萬條蟲。 三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藉助高倍望遠鏡、顯微鏡也看到了這些,從而證實了佛祖當年法眼看到的是對的。 到那時,什麼陽性物質,陰性物質都逃不過你的法眼,你的法眼通也就練成了。
其六:佛眼通,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神通境界,不僅什麼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你還可以憑你的意念改變一切。按老君的說法是無為而不為,真正可以逢凶化吉,遇禍呈祥,給人治病也只需一個念頭。 這就是佛眼通了。
何謂六通,還一種說法,六通是指神歸大定,於是始能生慧,自有六通。 六通系指漏盡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境通。 其中天眼通,系指能見天上之事,天耳通,能聽天上之言,宿命通能知過去,前世之因,他心通,能知未來之事。 神境通,乃識食神用事,能修能正,能轉識成智,能證正果。
關於六通,按道家玉陽大師說:練功坐到靜時,陡然心光發亮,內則洞見肺腑,外則自見鬚眉,神智通躍,日賦萬言,說妙談玄,無窮無極,此是境通。不出廬舍,預知未來事情,身居室中又能隔牆見物,此是神境通。正坐之間,霎時迷悶,混沌不分,少頃,心竅豁然大開,地理山河,如同掌上見紋,此是天眼通。能聞十方之音如耳邊音,能憶生前之事如同眼前事,此是天耳通。或白天或黑夜,入於大定上見天堂,下見地獄,觀透無數劫來宿命所更,此乃宿信通。神通變化,出入自如,洞鑒十方眾生,知他人心內隱微之事,他雖意念未起,了了先知,他雖意念未萌,了了先覺,此是他心通。《瓔珞經》說:神明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
神通儘管玄之又玄,其實是每個人所固有的潛在功能,只是這種功能未得開發而不能利用。 我們練功不管何門何派,都有一個開發人體潛能的問題。就多數人講:練功的目的是強身除病。有的人希望練出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使人體固有的潛能得到開發,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各種特異功能。
特異功能的出現,靠練功者刻苦精修,在修練這些功能時,還會遇到各種障礙,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定之時,或聞種種善惡之聲,或現種種違順之境,總是魔障,不可理它。 還須反觀自己,一身四大,俱是假合,如夢如幻,全體非真,但證此心,魔障自消自滅。
當你練得了神通,更應精修,逾加默耀韜光,慧而不用。 若得了點特異功能就去顯示本事,時時濫用,勢必消耗能量,甚至自染魔障走火入魔。古代有位得道高人說:頂上有光猶是幻,雲生足下未為仙。 這道理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關於至一為情。可能有些練功人講:現在各門各派的功理功法都不講情,怎麼至一功還講個“情”字。其它門派不講這個情,是因為這個“情”字不好講,其實練功的最後關頭就練一個“情”字。這個關不過,功夫上不來。對於“情”字,本文想從兩個角度講:一方面對萬事萬物要有情,這情字才是社會生活的大圓滿,大自在。另一方面:要覺有情,要在這情字上覺悟。在覺悟的基礎上精修。
我們每天早晨起來,啊,今天天氣多好,這就有情於天。我們對某一地方的山川河流,自然風光有所鍾愛,這是有情於地。 在街上散步,見了漂亮的小夥子,美麗的小姐,還要顧他一眼,或遇上個熟人還要打聲招呼,這便是有情於人。我們對天、地、人都有感情,就會產生一片愛心進而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我們的民族,熱愛我們的人民,一片赤子之心,赤子之情就會激發我們去努力工作,實現社會生活的大圓滿。
人人都具有情,無情無義的人,人們罵他做小人。情趣可以顯示一個人的氣質、才華、能力和成就。有些人心胸開闊,大方豪邁,志向遠大,有愛好文學藝術,哲學其它科學的情趣,他對一切充滿感情,他們在任何時候都是主動的。《水滸傳》中的宋江對各路英雄好漢都有感情,他受到大家的敬愛。 有的人心胸狹隘,小氣悭吝,對人無情無義,也如《水滸傳》中的王倫一樣,落得個被人火併的下場。
有感情是一種美德、是善,無感情是缺德,是惡業。
感情是愛心,我們對一切充滿愛心,包括愛自己的敵人。當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微妙的,有幫派,有小圈子,那麼對不是自己小圈子裡的人就有怨恨之心。那個巴西電視連續劇《莊園之夢》不是有小圈子嗎,胡麗亞娜把女主人馬麗娜當成圈外的人,致使主僕之間充滿仇恨。 中國的《紅樓夢》也有個大觀園,在賈寶玉身邊和周圍的男男女女卻充滿著彼此的相親相愛,充滿感情。 我們對仇人的愛就會化解冤仇,就會達到彼此的諒解。特別在一個單位,彼此的諒解,是事業和工作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觀音菩薩愛及一切眾生,難道我們人還不能彼此友愛嗎?
在一個家庭,夫妻相愛,父子相親,兄弟和睦,尊老愛幼,彼此盡到責任,丈夫對妻子盡責,妻子對丈夫敬重,子女對父母孝養,父母對子女愛撫,這是中國儒家的傳統美德,倘若一個家庭不和美、幸福,何來的社會生活的大自在大圓滿。因此,修練至一功不修心不行,忽視了這個“情”字也不行。
覺有情,是人在情中要覺悟,不要執著於情。 釋迦牟尼的心愛弟子阿難尊者是個美男子,在練功過程中常常涉及女色問題感到煩惱。有一次一個旋陀羅的女兒愛上了他,女孩子出身奴隸,地位低下,阿難尊者是貴族出身,當時等級制度非常嚴格,彼此為一個情字苦惱,後來佛祖知道了,就在一條手帕上打了許多結,向阿難尊者說:這是什麼? 阿難說:這是結。 佛說:阿難啊,你心裡也打了許多節,如果你因旋陀羅的女兒愛上了你而煩惱,你就像解開這結一樣解開,不就沒煩惱了嗎。這是佛的覺有情,不要執著,還要在情字上解得開。
古時有個天童衍大和尚,他寫了不少風情的詩,人稱他萬種風情,他有一道詩曰:金鴨香銷更漏渾,沉沉玉殿紫苔生,高空有月千門照,大道無人獨自行。這個和尚大徹大悟之後並沒有失去人的風格,仍存在著喜、笑、怒、罵。因此,練功練出高功夫之後,你還是個人,該吃飯時還是吃飯,該工作還是工作。你是強悍的漢子,你就從強悍那裡安頓身心,你如果是個溫柔者就在溫柔處安頓身心。安頓身心最重要,任何人都能煥發不同的風彩。道家把這個“情”認作修行的大法門,主張夫妻雙修,陰陽雙修。強調萬物負陰而抱陽。各門各派都強調子時練功,這子時便是天地交合之時,陳泥丸有詩說:每當天地交合時,盜取陰陽造化機。
《老子道德經》中常講到“玄牝”一詞,這是人的生殖器官,在這情字中練功,守得住這個“玄牝”,使陽精不漏,便是練大功夫,有些話只可體悟,不可言說。《玉皇心印經》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南華經》說:至道之精,竅竅冥冥。《道德經》說:竅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這點真精便是身中的真種子。呂洞賓說:盜得乾坤祖,陰陽是本宗,天魂生白虎、地魄產青龍,運寶泥丸住,搬精入土宮,有人明此法,萬載如兒童。
大道有情生天生地,天地有情生人生萬物,天、地、人一性同體,天有陰陽,地有柔剛,物有牝牡,人有男女。有陰陽斯有日月星辰,有柔剛斯有山川草木,有牝牡斯有胎卵濕化,有男女,斯有配偶生育。眾生有配偶,有淫欲,恩愛,故有魔障煩惱。故不能執著於情,執著也煩惱。
張三豐是得道祖師,但他在酒色中修練,卻保持見情不痴,見色不迷,見酒不亂,他說: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又說:淫根即道根。要做到元神不亂,無精不漏,除了自己刻苦還需明師指點修練方法。佛家有入世法,有出世法。 我們現在練氣功,首先是要練好入世法,先要做好一個有情有義,有膽有識的人,一個對社會,對家庭都負責任的人,人都做不好還想成佛成仙? 還出什麼高功夫。所以練至一功,至一為情,是要你在社會,在家庭都要使自己更好適應社會、適應家庭、適應於現代生活的節奏。在日常生活中歡歡喜喜,自自在在。
古時有文喜禪師到五臺山朝拜文殊菩薩,走到半路見了老頭就問:五臺山佛法怎樣,老頭說:不怎樣,龍蛇混染,凡聖交參,文喜說:大眾有些什麼人啊,老翁說:男男女女前三三與後三三。文喜聽了很不自在,怎麼佛教聖地還這麼多男女私情。 回頭不見老頭子,卻看到文殊菩薩騎著金毛獅在空中微笑。唐朝六祖慧能大法師,誰都知道他是得道高僧,他曾和弟子們講經,講少年一段風流事,不風流處也風流,他的弟子克勤佛果禪師曾說過一首偈云: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口涌淨戒。
佛在這“情”上尚無掛礙,我們還掛礙什麼,唯有用情愛布滿人間,才是人間的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