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練靜功的好處及其它
練靜功以打坐為主,長期堅持打坐有以下好處:
1.身心放鬆;
2.精神敏銳、神志清醒,開發智力;
3.血壓高患者血壓降低;
4.消除自卑感,增加自信;
5.增加與人交往的興趣,消除孤立感;
6.減少精神緊張;
7.增加反應速度(消除反應遲鈍的病態);
8.增加視力、聽力及全部感覺器官之效能;
9.改進學生學習成績及工作之表現;
10.減少吸煙、飲酒及服用鎮定劑;
11.增強體力、增強創作能力;
12.減輕神精衰弱、身體衰弱;
13.減輕情緒憂鬱症;
14.令學者對人生及工作覺得有意義、覺得滿足。
15.練功六忌
忌急於求成,忌虎頭蛇尾;
忌重形棄意,忌意守過重;
忌瑣事煩心,忌片面追求。
16.雜念
在練功中出現雜念時,不要用心去抵抗每一種雜念。 因為這種抵抗並不能消除雜念,相反,它本身也是一種雜念,正確的方法是讓雜念“哪裡來哪裡去”。
第五節 關於悟道
悟道是要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心胸寬廣地活著。
忠誠為人善,讓人忍為先,樂觀人長壽。
莫道坎坷,莫畏人言。
自然是變化的,人必須順應自然,這樣才能不喜不懼,生死如一。
人心裝滿了各種知識,就被知識隔成一間間小房子,那就不自在了,所以要打通知識,超越知識。
無私無我,才合乎自然之道。因為人的形體,是自然變化中的一種形式而已。如果執為己有,那便是私心的作用了。
禪的目的就是要在各人的日常生活實際中實現“統一”和“肯定”,而不是把人生總結成五花八門的所謂哲理性的教條。
寬宏大度忍為高,遇事三思乃英豪;
流言蜚語由它去,忍氣饒人禍自消。
欲斷絕煩惱妄想的根源而修行,不只是為了達至真空無想、無念、無心、無我的靜寂中等境界,而是要求得日常不一樣的生活行為中所體驗到而滋生出來的妙智慧。
在那種境界中,全世界都在一望之中而沒有對立,此即是超越了自己,他人和善惡之真實世界。 “迷時三界有,悟後十方空。”
第六節 發氣
一般地說,發氣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把體內的一種能量發到對象的整體或局部,以有益於物件的健康。
第二層:把精、氣、神統一的一種生命的質通過意識的運用發放到物件身上。
第三層:無所謂發與不發,意識的運用與不運用,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在發與不發之間。
三層之中,只有第三層對自己沒有損害,因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其作用是相互的,有來就有往,有意識的發出就有意識的反饋。 治病的意識在有無之間,反饋回來的影響也就在有無之間。
發氣可以從這兒發到那兒; 可穿過牆壁發到某個人身上; 可以向天上發,從高處繞下來; 也可以向地下發,從無窮深處繞上來; 可以做各種各樣的手勢,動作···。但這些都不是發氣。把所有這些都去掉,剩下的那一種就是發氣的本質或者說發氣的方法。
“氣”有很多層次。一般人發出的“外氣”是與人的健康狀態相關的水谷之氣。而處理「資訊水」的氣則是更高層次的氣,它進入了“神”的層次。
對一般人來說,發放外氣是把氣聚集在下丹田,然後沿一定的路線發出。任何部位都可以發放外氣,但勞宮穴和湧泉穴是比較暢通的氣道口,發氣時,身體要放鬆,正直,這時氣比較容易暢通。
發出的氣可以具有不同的特性,這一點是通過意識活動實現的,比如,想像氣從大地深處上來,彙聚在丹田,然後發出去,氣就帶有一種「涼」的性質; 想像氣從無限高的天上下來,再發出去,氣就具有廓大,強健的特點; 也可以把氣與各種外物結合,如與花、草、藥、樹木等結合,使之具有不同的特點。
第七節 組場
一個人在操場跑步,或許只是能跑3圈,4圈。如果幾十人排成一隊,這個人被裹協在隊伍中間,就可能跑6圈,7圈。群體的氣氛,對其中的人體會發生感染的影響。
一塊石頭投入水中,水波自然的向四周蕩漾; 一排銅鑼,其中的一面被敲響,其餘的鑼也隨之響了起來。組場練功中的氣功教師,作用就相當於投入水中的石塊,相當於那面最先響起的銅鑼。
場中的個體,動作,意念愈統一,場的能量愈大。 組場者的工作是保持整個場的均勻,並調整意識活動走入歧途的個體。 組場練功有利有弊,但利大於弊。
第八節辟谷
辟谷是練功達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一種正常反應。辟谷並不難,也不神秘,認真練功,3-5個月就可以達到辟谷。辟谷到後來可以打掉遺傳基因上的病因,使健康水準提高一個層次。辟谷時,人的身體和外界,和整個宇宙達成一種諧調,進行一種統一的調整和交換,這時,不是硬不吃,而是不想吃,不能吃。吃了會難受,甚至噁心、嘔吐。 對待辟谷的一般原則是既任其自然又掌握火候。
第九節 收 功
一盆炭火,在正常態、熾熱而明亮。 如果蓋上一層炭火,表面上看,它好像熄滅了,但實際上裡面仍在燃燒著,如果我們把蓋土灰的炭火比作氣功態,那麼收功就是從蓋灰的狀態逐漸回復到明亮的狀態。收功的方法,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怎麼入怎麼出。具體地說,收功有三條原則:第一,整體地放鬆,平靜下來; 第二,可以用動作説明一下,比如開合,等等; 第三,如果入靜的層次很深,不知身在可處,可以慢慢地恢復意識,先感覺身體某一器官的位置,慢慢地恢復這一器官的感覺,直至整體地恢復感覺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