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至一功與性命雙修
至一功是人的一種生命體驗,是一種人生的實踐,同時也是一種身、心並重的修持方法。身為何物,身是人的筋骨血肉。心是何物,心是人的大腦思維,是人的意識活動。我們所說的身心並重,就是兩者同樣重視。修即是練,持為保持、維持。包括遵守一定的社會規則,道德規範,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
至一功認為:一個人從出生時候起,就為自己生命運動規定好了一條最佳的運動軌道,但由於後天的各種影響,人們逐漸脫離了這條理想的生命運動的軌道。現在練氣功,就是要你重新回到這條正確的生命運動軌道上來。
身心並重的修持,古人將其稱之為性命雙修。性為何物?《性命圭旨》一書說:性是“元始真如,一靈炯炯”。何謂之命,“先天主精,一氣氤氲是也。 ”就是說性是支撐軀體的精靈,是人的神經系統。命是生命的有形物質--軀體。性命互相依存,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性命之理渾然合一。
佛家以神為性,以修性為宗。道家以氣為命,以修命為宗。儒家認為乾道變化,各證性命。《中庸》說:天命之謂性。至一功主張三理合一,釋道無二,神氣雖有二用。性命則當雙修。中國的先賢聖哲們早就提出:存心以養性,修身以立命。因此性命雙修是綜合了釋、道、儒各家學說而提出來的。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性命雙修是既修德,又修身。你有很好道德觀念,但不練好身體,德不能施化於人。 反之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卻不修道德,成天去殺人放火,盡幹壞事,這身體越好對社會危害越大。因此練功人必須性命雙修。
性的修練,按佛家的要求是要明白四諦,八正道。四諦是苦、集、滅、道。苦諦是乃在於陳述包括人類在內的眾生生命,生存的根本就是苦。這個苦,不僅僅是情感上的痛苦,還包括了精神上、命運上、生命上的不自主。生理上的痛苦。戰爭、自然災害、疾病也給人類帶來種種痛苦。貪欲和佔有是痛苦的根源,明白了這些是苦,就必須修練,從而根絕痛苦之源,實現人生的平等和快樂。
集諦就是集合諦,佛認為人生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因緣組合而成,包括了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條因果鏈,這是貫穿人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生命現象的根本公式。 無明,是愚昧無知,加上後面的行、識、名色等構成了煩惱在生命現象中的十二個不同階段。明白這點,就可求解脫的無上妙法,就會煥發人生,振奮人生。
滅諦,就是解脫,因苦、集二諦的寂滅,消亡而得到解脫,也就是涅槃。 它不是絕對的空無,而是得到一種新生。
道諦是修練方法。 八正道是性的修練具體範圍,主要是:
一、正見,與邪見相反,是正確的知識,認識,是佛的般若智慧。
二、正思維,是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三、正語,是堂堂正正,不妄不綺不惡的語言。
四、正業,是身、語、意三業的活動都在正確方向指導下進行,不從事殺、盜、邪淫、妄語等惡劣行為。
五、正命,是正正當當的生活,從事正當的謀身手段,不從事非法的職業活動。
六、正精進,不虛度時光,精益求精地做自己應作的工作,用正確的修練方法刻苦練功。
七、正念純正自己的思維內容,不因煩惱的燥動而放棄自已的正念。
八、正定,按正確的方法修練靜功,修練禪定,用般若智慧來觀照自心,以達明心見性。
用佛家的八正道來規範人們的道德行為是一種很高的道德修養,它與我們今天的語言美、行為美、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道德規範是一致的。 性命雙修,修心養性必須修練這種美的道德規範。
命的修練,就是一個身體的修練,從身入手,通過姿式的調整,動作的引導,使人的生命活動逐漸趨向和諧、自然,達到平衡陰陽,完善生命的目的。
無論是動功,還是靜功,都是一種使生命運動和諧的手段,好比人們要過河,必須有渡船,沒有船就到不了彼岸。動作的引導,意識的運用是至關重要的,但我們不能停留在動作裡面,停留在意識的運用裡面。 我們必須理解到,領悟到動作的引導、意識的運用都只是一個載體,一條渡船,它乘載著更深層的企望,更偉大的目標。
練功至簡至易,又至深至難。一套好的功法,它的理論和實踐是統一的。在《丹功八法》中,每一個動作,每一種意識的運用都是統一的; 在通過一定的導語對動作的引導,使練功者進入氣功態。教員好比無線電發射台,學員好比電視機、收音機,通過一定的頻率從而使師生溝通資訊,從而實現對人身生命體的調整。
性命雙修說到底是一個道德與健康問題,我們練功人要是思想意識不乾淨,很容易被污染。練氣功的人道德敗壞,其對自身的危害比沒練氣功的要大得多,因為氣功修練到一定程度,意與深層意識緊緊相聯,與細胞直接相聯,這時如果有一個壞的念頭,馬上就進入深層意識,並對細胞活動造成危害。有些練氣功的人,之所以疾病克服不了,有其它的種種原因,但其中真正起作用的還是道德修養問題,最關鍵的是一個德字。宇宙中存在著能量,這些能量有正有負,有好有壞,我們要防止壞的侵入深層意識,要特別注意意識的清潔,意識的清潔就會涵養道德,涵養道德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關鍵。
社會道德規範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人們行為的準則,而氣功是為所有人服務的,它的道德規範適用於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以及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社會制度。
《內經·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修身防病的要領,人們陷於疾病之中是不可能健康的。 一個人有了病,是壞事,他自此以後,他找到了修練氣功的道路,這才叫因禍得福,他不但能治好病,而且他有可能走上健康的道路,使他的生命回到最佳的軌道上來。
性命雙修,不在於你學了多少功法,練了多少年功,關鍵看你生命運動是否越來越和諧,越來越自然,越來越豐富、完滿、平衡。不瞭解這一點,我們就仍在黎明前的黑暗裡徘徊,這層黑暗的帷幕,就是我們自身思維的局限性。六祖慧能青少年時,因身體短小瘦弱,他在廟裡擔任舂米的活路,個子不如石對頭重,就在腰上掛兩塊石頭,他日裡舂米,晚上打坐,這是一種很好的性命雙修,他最終大徹大悟,寫下了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著名偈語,性命雙修將會使你走進燦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