欖仁

Terminalia catappa

科名:  ‎使君子科(Combretaceae)

屬名:欖仁屬(Terminalia)

原產地:產於臺灣及中國大陸的廣東(徐聞至海南島)、雲南(東南部)。常生於氣候濕熱的海邊沙灘上,多栽培作行道樹。馬來西亞、越南以及印度、大洋洲均有分佈。南美熱帶海岸也很常見。

分布:恆春半島、蘭嶼、小琉球、綠島及澎湖,各地庭園亦多栽培。

Origin: Guangdong (Xuwen to Hainan Island) and Yunnan (southeast)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It is often born on the seaside beach with hot and humid climate, and cultivated as street trees. Malaysia, Vietnam, India and Oceania are all distributed. The tropical coast of South America is also very common.

Distribution: Hengchun Peninsula, Lanyu, Little Ryukyu, Green Island and Penghu, and gardens are also cultivated everywhere.


用途:1. 庭園樹、行道樹:常用作庭院遮陰植物或行道樹。2. 木材可供建築及製造器具:欖仁樹的邊材白色,心材紅褐色,質緻密而重,硬度適中,除供建築或製造器具外,蘭嶼當地居民也常以其木材建造獨木舟。3. 食用:種子之種仁,有芳香味,食之味佳;可供搾油。4. 果皮作染料:果皮含蹂質(單寧)可作黑色染料,葉及種子可藥用。5.藥用:性味:種子:苦、澀、涼;樹皮:苦、涼;葉:辛、微苦、涼。效用:種子: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痢疾,腫毒;樹皮:解毒止痢,化痰止咳,收斂止痢。治痢疾,痰熱咳嗽,瘡瘍,泄瀉;葉:袪風清熱,止咳止痛,解毒殺蟲。治感冒發熱,痰熱咳嗽,頭痛,風濕關節痛,赤痢,瘡瘍疥癩,肝炎,關節炎;嚼食葉子治喉痹及感冒。

莖:落葉大喬木,株高可達 25 公尺,徑 60~100 公分,老樹根生有顯著之板根,具有多數枝條;側枝光滑無毛茸,水平輪生,形成平頂傘狀樹冠。

葉:葉呈倒卵形,互生,但多叢生於小枝的先端,長 20~26 公分,寬 7~12 公分,先端鈍,基部銳或楔形,且有 2 枚腺體,厚革質,全緣或波狀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顏色較淡,表裏兩面皆無毛茸,但在中肋處則有毛茸散生,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 6~7 枚,硬而略有毛茸,脈間有小瘤體;葉柄短,長 0.5~0.8 公分,粗壯,光滑無毛;春季新芽翠綠。秋冬季落葉前,轉變為黃色或紫紅色,極為美麗。

花:雌雄同株,花多數,小形,淡黃色或黃綠色,開放時徑 0.5~0.6 公分,雜性花,呈腋生的穗狀花序排列,雄花居頂,雌花在下;花序長 6~10 公分,斜上昇狀,光滑無毛;花萼鐘形,略呈花冠狀,長 0.3~0.5 公分,外面光滑無毛,內面有毛茸,先端裂片 5 枚(4 枚較少見),裂片多為早落性;無花瓣;雄蕊 10 枚,排成 2 列,花絲細長,花藥 2 室;子房上位,1 室,胚珠 2~3 枚。

果實:果實為核果,卵形或扁橢圓形,略扁平,長 5~6 公分,徑 4~4.5 公分,有 2 條縱向的稜或龍骨突起,初為綠色後變為黑色。

特性:欖仁樹產於台灣全島平地,由宜蘭、基隆至恆春之鵝鑾鼻止。亦分佈南洋及太平洋諸島。落葉大喬木,株高 15~25公尺,側枝水平輪生,形成平頂傘狀樹冠,老樹根生有顯著之板根。葉片大,叢生枝端,葉柄短,倒卵形,先端圓形,長 20~25 公分;春季新芽翠綠。秋冬季落葉前,轉變為黃色或紫紅色,極為美麗。腋生穗狀花序,黃綠色,雄花著生於頂端,雌花居下部。欖仁樹是原是海濱的植物,它的原產地在熱帶海岸,恆春半島的墾丁到鵝鑾鼻一帶,多的是它的高大聚落,可以說是墾丁國家公園內海岸林中最優勢的數種。由於它的樹性健強,很能適應各種環境。幾十年前,有人目睹其丰姿美色,乃大力推荐給各機關學校,引進都市,終於使它成為常見的園景樹。欖仁樹是行道樹中常見的落葉樹種,以它的姿態、紅葉、新芽叫人印象深刻,它不僅是熱帶地區有名的紅葉樹,老樹根部形成的板根也是它特別的地方。欖仁樹的果實呈扁櫃圓形,兩面均具有龍骨狀突起,模樣有如橄欖子一般,「欖仁樹」之名由此而來。果皮堅硬而呈纖維狀,以便藉海潮漂流散布;種仁富含油脂,可以煮食,滋味還不差。欖仁樹於夏天開花,可用播種繁殖。據說欖仁樹的葉子可以入藥,需是自然落下,曬乾的葉子,用以治療肝疾,不過這方面的資料還沒有受到醫學界的證實,所以可別輕易的就去嘗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