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槿

Hibiscus rosa-sinensis Linn.

科名:錦葵科(Malvaceae or Mallow family)

屬名:木槿屬(Hibiscus)

原產地:可能為中國大陸的華南、印度、東非等地,現廣泛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尤其以南太平洋的島嶼生長最盛。台灣於明末清初移民時引進。

分布:廣泛種植於台灣全島庭園、校園、公園及鄉間、田間,是常看到圍籬植物。

Origin: South China, India, and East Africa, which may be mainland China, are now widely distributed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especially the islands in the South Pacific where the growth is most prosperous. Taiwan was introduced when emigrating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istribution: It is widely planted in Taiwan's entire island gardens, campuses, parks, and countryside and fields, where fence plants are often seen.


用途:1.園藝景觀綠化防風用:公園、綠地、庭園、綠籬等綠美化。2.性味:花:甘、寒。根:澀、平。葉:甘、平。效用:花:清肺化痰,涼血,解毒。治痰火咳嗽,衄血,咳血,痢血,赤白濁,月經不調,癰瘡,乳癰;根:清熱解毒,止咳,利尿,調經。月經不調,血崩,痄腮,目赤,咳嗽,小便淋痛,帶下,白濁,經閉,血崩;葉:清熱解毒。外用治癰瘡腫毒,汗斑。

莖:莖高 2~3 公尺,幹直立具有多數分枝,枝葉繁茂,樹皮多纖維質,不易折斷;枝條細長,綠色,有時樹皮上有較明顯的皮孔。

葉:葉為單葉互生,卵形、闊卵形或狹卵形,長 3~8.5 公分寬 1.5~5 公分先端突尖或漸尖基部漸狹而略呈狹楔形紙質或糙紙質無裂片但有粗鋸齒或有刻痕、或近於頂尖為全緣,平滑無毛或於葉背的葉脈上有疏毛;葉脈由柄向尖延伸者有 3~5 條,鋸齒尖端均為葉脈頂端,約長 10 公分,也有裂開葉破裂而成掌狀,嫩葉由捲(兩邊向內)而開花。

花:花大而豔麗,多為單生,腋生,開放時徑 7~12 公分,原種為紅色,但培育的品種則顏色甚多,花的直徑亦大許多;花柄長 5~7 公分,綠色,有關節;總苞片(副萼片) 10 枚,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 1.5~2 公分,寬 0.3~0.4 公分;花萼鐘形,綠色,徑約 0.7~0.8 公分,先端有裂片五枚,少數亦有裂片 6 枚者,三角形,長 0.4~0.5 公分,先端漸尖;花瓣大而豔麗,朱紅色,但由於栽培品種不同,亦有白色、乳白色及其他顏色,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 4~10 公分,寬 3~8 公分,先端圓鈍,基部狹而延伸呈爪狀,邊緣為粗鋸齒或波狀緣;雄蕊多數,着生於雄蕊筒上,雌蕊一枚,子房上位,五室,每室有胚珠多數;花柱甚長,貫通於中空的雄蕊柱;柱頭五枚,圓球形,上有絨毛。台灣全年都是扶桑花的花期,盛花期在 5~10 月。

果實:蒴果,台灣生長者多數不結果實。

特性:扶桑花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二至三公尺,為生長快速,萌生力強,樹性旺壯的植物。扶桑花的花葯成熟後,可看到球狀的花粉粒,紅色的部分是花絲,所有的花絲合成一束,稱為單體雄蕊。扶桑花的柱頭五裂,上面有絨毛狀突起,柱頭表面不是很光滑,可以黏住花粉,黏液中含有一些可以促進花粉萌芽的物質子房與胚。子房的縱切面,一排如牙齒狀的顆粒就是胚珠,受精受會發育成為種子。葉子互生,單葉,為掌狀葉脈,花朵大且美豔,花瓣五片,先端分裂,將蕊包含在裏面,只露出五分叉的花柱,幾乎最盛,花大而豔麗,有緋紅、淡紅、桃紅及黃白等色。較不耐寒,抗乾燥性強,是非常容易栽培的樹種,以高壓或嫁接法栽培,生育適溫約 22~30 度。喜好陽光,日照充足高溫時,生長、開花俱佳,且耐修剪,是美化庭園的好花卉。同一家族的成員還有棉花、山芙蓉等。她的花長得大又漂亮,拿掉花瓣後就可以舔到蜜汁。

其他:扶桑花是典型的熱帶花卉,它是夏威夷的州花,也是馬來西亞的國花。在台灣常見的扶桑花有:大花扶桑 (就是夏威夷女郎別在耳朵上的那種) 、南美朱槿 ( 又叫燈籠扶桑或懸鈴花,花呈紅色下垂狀,花瓣不展開 )、重瓣扶桑 ,本來扶桑花只有五瓣花瓣,而重瓣扶桑的花瓣看起來似乎有內五瓣、外五瓣,總共有十瓣花瓣,而且花瓣捲曲,又叫捲瓣扶桑和裂瓣扶桑等。扶桑花開花雖多,結子卻少,多用扦插法繁殖。台灣全年都是扶桑花的花期,盛花期在 5~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