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

Salix babylonica Linn

科名:‎楊柳科(Salicaceae)

屬名:柳屬(Salix)

原產地:中國大陸,台灣於 1660 年代由中國引進。

分布:台灣普遍栽植,常栽植於庭園,風景區,水庫河岸、池邊,或作為行道樹用。

Orig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was introduced by China in the 1660s.

Distribution: It is widely planted in Taiwan. It is often planted in gardens, scenic areas, banks of reservoirs, pools, or as sidewalk trees.


用途: 1.庭園樹、遮蔭樹、行道樹。2.藥用:性味:根皮、鬚根、樹皮、枝及葉:苦、寒。效用:根皮:清熱解毒,袪風利濕莖。治風濕骨痛,筋骨疼痛;葉:治慢性氣管炎,尿道炎;外用治關節腫痛。莖皮煎水服用,可治風濕骨痛,並有解熱效果。

‧莖: 株高 5~15 公尺,幹粗大,樹皮灰褐色,有深溝縱裂紋,小枝細長,柔軟而下垂,褐色或紅褐色,幼時有短柔毛。

‧葉:葉互生,線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 4~7 公分,寬 0.7~1.1 公分,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銳尖或漸尖,紙質,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而背面為白粉狀,葉緣有細鋸齒,幼時有短柔毛,然後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葉柄長 0.3~0.6 公分;托葉歪卵至披針形。

‧花:雌雄異株,葇荑花序,無花序梗或近似無花序;雄花伸長狀,長 2~4 公分,密生,苞片狹卵形,長 0.12~0.15 公分,先端鈍,基部有絨毛;雄蕊 2 枚,花絲短,基部合生。雌花序短,長 1~2 公分,苞片與雄花相似,腺體 1 枚,子房光滑無毛,無柄或近似無柄;花柱短,柱頭 2 分岐,厚。

‧果實:蒴果,長 0.3~0.4 公分,綠褐色,狹圓錐形,熟時 2 裂,種子有毛。

‧特性:落葉喬木,株高 5~15 公尺,幹粗大,樹皮深灰色,小枝細長,柔軟而下垂,莖及皮部位有毒。相傳清朝左宗棠駐軍西北時,部隊行軍途中因無樹蔭而飽受日曬之苦,乃令部署沿途遍植柳樹,故有「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之詩詞。垂柳易以阡插繁殖,選成熟而未老化之枝條,在葉落後新芽未萌生前(即冬末春初)阡插容易成活。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就是形容柳樹容易種植。台灣的垂柳少見開花結果。近年來栽植垂柳,為了解決飛絮污染的問題,苗木商在培植苗木時就加以篩選,只培植雄株垂柳,因此苗木造林後只開花不結果,從根本上解決了飛絮污染的問題。台灣的垂柳,不止少見開花,更難見到結果,其原因就是開花時稍不注意,就錯過了花期,再不就是所種的都是雄株,只開花,不結果,因此『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隨風起』的千古傳頌的佳景已成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