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介紹

本場址場址設置地點為鹿草鄉嘉45縣道復興橋下台糖用地,園區設置共可分為二階段,第一階段於94年6月開工,94年12月設置完成,並於95年4月7日舉行啟用典禮,場址用地面積為2.76公頃,實際操作面積為1.59公頃;第二階段於97年10月開工,98年6月設置完成,並於98年6月6日舉行啟用典禮。荷苞嶼園區(一、二期合併)場址設置地點為鹿草鄉嘉45縣道復興橋下台糖用地,總用地面積為5.4公頃,濕地處理面積佔2.42公頃。

設計理念

由於本場址 設計理念出發點建立在園區除了具備水質改善功能外,更可配合景觀營造目標,結合現有荷苞嶼生態園區,使原本之荒地成為附近民眾休憩之場所,進而以河川水質改善為目標。

設計上以柔合化且避免有太過僵硬之處理設備,以簡單清新並能營造親和力為主,並配合適當植生之選用,使附近居民願意接近而不排斥,如生態島、木棧道、植草磚步道、生態解說牌及告示牌等,木棧道與植草磚步道構築成人行步道,木棧道將跨越濕地內各處理單元,植草磚步道則供參觀者沿濕地邊行走及觀賞,同時配合選用嘉義縣縣樹及縣花(台灣欒樹、玉蘭花)及多種景觀植物配合人工濕地之挺水性、浮水性及沉水性植物交叉種植,使其具觀賞及經濟價值,並可達到休閒、教育及生態保育之功能。

單元流程

本場址可採用串、並聯擇一之方式進行水質淨化,串聯方式為將原有荷苞嶼生態園區一期之放流生態區與二期進流區埋設聯通管,將一期放流水導入二期;並聯方式為由抽水站埋設管線將河水導入二期之進流區內。於二期進流區中種植挺水性水生植物增加SS之沉降效果,處理後則接續進入三個FWS濕地及放流生態池,在人工濕地深度約0.4~0.6m之淨水池中種植各種型式之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沉水性及浮水性植物,利用附著植物根系的微生物分解水中污染物,且藉由水生植物之光合作用提供水中溶氧,以利進行好氧分解,達到污染物降解及水質淨化之目的。最後經由放流渠排放至荷苞嶼大排。

水質改善效益

本場址執行串聯模式下,分析109年1月至109年8月止BOD去除率55%、SS平均去除率37%、NH3-N平均去除率54%,(原設計值為BOD:30%、SS:40%、氨氮:40%) ,至於本園區歷次水質分析數據,請參閱水質資料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