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樹

Celtis sinensis Personn

科名:‎榆科(Ulmaceae)

屬名:朴屬(Celtis)

原產地:台灣、中國南部、日本、韓國。

分布: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常見的植物。

Origin: Taiwan, southern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Distribution: Common plants in low-altitude areas across Taiwan.


用途:1.綠蔭、行道樹、庭園美化用:樹性強健,其枝幹堅韌,頗耐強風,是良好的防風樹種。亦可以拿來做觀賞之用。2. 木材可以製作器具:木材可以拿來製造船及製作器具。3.食用:成熟的果實可以吃。4.藥用:性味:根、樹皮:辛、平。效用:樹皮:調經。治蕁麻疹,肺癰;葉、枝:治漆瘡:根皮:治腰痛,漆瘡。樹皮治風疹及中暑也是解熱劑。沙朴最有名的,該是它的核果了,過去曾是許多孩童的好玩伴。沙朴的核果先綠後紅,人稱「朴子」;從前鄉下的孩子常採堅硬的未熟果,當成子彈裝入細竹管,以竹筷為唧,便可將朴子擊出,是孩童們喜愛的打仗遊戲。小小的朴子是許多人共同的童年記憶。

莖:落葉大喬木,樹皮呈黑褐色,粗糙不開裂,皮孔顯著;高可達 20 公尺,樹冠寬闊,枝條 富變化,呈彎曲狀。

葉:單葉,互生,多少為 2 列狀排列,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 5~7 公分,寬 2.5~3.5 公分,先端尖或鈍,基部楔形而略歪,紙質或糙紙質,葉緣先端有粗鋸齒,基部全緣或近似全緣,表面為暗綠色,背面灰綠色,葉脈三出,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隆起,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葉柄長 0.8~1.2 公分,光滑無毛。

花:花小,黃綠色,開放時徑 0.2~0.3 公分,雜性,腋生、單生或叢生;花梗長 0.4~0.8 公分,有柔毛;花萼深 4 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長 0.2~0.3 公分,先端銳尖,基部緊縮狀,毛緣;雄蕊 4 枚,與花萼裂片互生,花絲淡紅色,僅於基部稍有毛茸;花藥橢圓形,平滑,側方縱裂;雌花或兩性花中的子房卵形,平滑無毛,花柱短,深 2 裂呈柱頭狀;花期在春季。

果實:果實為核果,圓形或卵形,徑約 0.5~0.6 公分,呈綠色,熟果呈橙黃色或帶紅褐色色澤;去肉質之皮則有子核,為球形尖頭,無胚乳。

特色:落葉大喬木,樹皮呈黑褐色,粗糙不開裂,皮孔顯著;高可達 20 公尺,樹冠寬闊,枝條富變化,呈彎曲狀。葉互生,長 5~7 公分,寬 3~4 公分,卵狀至卵狀長橢圓形,主脈三條,脈紋向下表面隆起而顯著,葉基歪斜,基部有點歪形稱之"歪基",是榆科植物之特徵;葉緣下半部全緣,上半部有粗鋸齒;托葉線形,早落;嫩葉及嫩枝均被細毛。1 月下旬至 4 月開淡綠色的小花,不太醒目,雌花單生或叢生,雄花呈聚繖花序,花開時全株呈白靄一片。核果圓形或卵形,徑約 0.5~0.6 公分,9 月成熟時呈橙黃色或帶紅褐色,鳥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