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強化教師自製多元化教材之能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成效。
(二)豐富教學資源,拓展教師及學生的視野,並培養其世界觀。
(三)善用教學資源,提升行政效率。
(四)具備應用電腦的基本知能,熟悉電腦的操作。
(五)學習使用資訊之正確的態度與習慣,培養具有電腦素養之國民。
(一)加強教師製作多媒體教材能力,應用於教學上,提升教學效果。
(二)提升學生運算思維與現代資訊能力,如影像處理能力、程式語言設計能力、網際網路資源運用及資訊倫理等。
(三)汰舊換新電腦教室之電腦,增進教學效果。
(四)充實本校教學資源,以增進教材製作及教學效果。
(五)建置行動學習教學載具設備,增進學生的學習效能。
(一)鼓勵教師參加校外研習,充實教材製作及媒體應用能力。
(二)提供網站資源及教學資料庫、線上資料庫,鼓勵教師利用學校網站,收集資訊充實教學資源。
(三)辦理校內資訊增能研習,增進老師資訊科技能力。
(四)資訊社群老師進行行動學習融入課程觀課活動,分享資訊融入教學經驗。
各年級主要教學內容如下:
(一)六年級:以自造教育、畢業光碟專題製作為主要內容。
(二)五年級:以程式教育與自造者教育為主要內容。
(三)四年級:以文書處理與多媒體簡報及自由軟體影像處理為主要內容。
(四)三年級:實施初階資訊教學,如視窗基本操作、電腦繪圖與中英文輸入為主要內容。
(一)從資訊課程中,累積學生資訊能力並指導資訊倫理的觀念,提升資訊素養,並隨時檢驗。
(二)每學年度將該學期各年段資訊素養授課教師之教學資料,如:教材意見表、授課照片與教學成果彙整後呈報教育局。105學年度實施「資訊倫理與素養」課程的老師佔全校教師12%。
(三)發展以關懷為本的資訊教育,養成學生正面的學習態度,包括主動學習、創意學習、合作學習,建立學生的校園資訊倫理及對網路著作權與智慧財產權的正確觀念,讓學生均具有科技時代的人文情懷。
(四) 宣導教師之資訊素養知能,以免觸法,電腦教室也不安裝無授權軟體。
(一)落實資訊教學,讓學生熟悉電腦操作與使用認識資訊的重要性,進而對資訊產生責任。
(二)指導學生在使用資訊通訊工具時須注意網路禮節並具有智慧財產權相關觀念。
(三)宣導「言責」的問題,如使用電子公佈欄的匿名信件。
(四)告知學生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之道理,強調個人電腦上網之IP,將於使用過程中可被網路警察查獲,勿將電腦使用於不當用途。
(五)以學習單或線上測驗評估學生資訊素養之評量設計與實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