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臺北市北投區關渡國民小學
首頁
學校沿革
校務基本資料
自我評鑑結果
一、學校領導與行政管理
1-1 展現卓越的領導風格
1-2 發展完備的學校計畫
1-3 發揮有效的行政運作
1-4 追求優質的經營績效
1-5 推動適切的性別平等教育
學校領導與行政管理的特色、問題及改進方式
教育政策具體量化效標
二、課程發展與評鑑運用
2-1 提供全面的課程規劃與領導
2-2 發展切合的學校本位課程內容
2-3 進行系統的課程評鑑與檢討
2-4 規劃完善的資訊教育方案
課程發展與評鑑運用的特色、問題及改進方式
教育政策具體量化效標
三、教師教學與專業發展
3-1 提供完整的學習領域教學計畫
3-2 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與課業輔導
3-3 進行系統的教學與評量檢討
3-4 訂定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計畫
3-5 參與多元的專業發展計畫與競賽
3-6 提出具體的教師專業成長績效
教師教學與專業發展的特色、問題及改進方式
教育政策具體量化效標
四、學生學習與成效表現
4-1 培養厚實的學習力
4-2 培養多元的創思力
4-3 培養優雅的品格力
學生學習與成效表現的特色、問題及改進方式
教育政策具體量化效標
五、學生事務與國民素養
5-1 推動合宜的生活教育與品德教育
5-2 推展適當的法治及自治教育
5-3 舉辦多元的學習活動與競賽
5-4 維護完善的衛生保健措施
5-5 執行有效的體育教學活動
5-6 辦理適性的社團活動與服務學習
教育政策具體量化效標
六、學生輔導與支持網絡
6-1 建構完善有效的學生輔導機制
6-2 整合專業適性的輔導資源網絡
6-3 活絡團隊合作的輔導系統運作
6-4 營造溫馨關懷的友善校園文化
6-5 展現正向適性的輔導成效
學生輔導與支持網絡的特色、問題及改進方式
教育政策具體量化效標
七、校園環境與教學設備
7-1 營造安全健康的學習校園
7-2 充實完善之教學設備
7-3 推動永續發展的校園環境
7-4 開創有效的學校資源
校園環境與教學設備的特色、問題及改進方式
教育政策具體量化效標
八、特殊教育與團隊運作
8-1 發揮有效的特殊教育行政運作
8-2 整合優質的特殊教育師資與團隊
8-3 實施專業的特殊教育鑑定與安置
8-4 落實適性的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
8-5 營造完善的特殊教育環境與資源
8-6 提供健全的特殊教育支援與服務
特殊教育與團隊運作的特色、問題及改進方式
教育政策具體量化效標
九、公共關係與家長參與
9-1 建構現代的行銷與公共關係
9-2 營造友善的校園與親師關係
9-3 促進有效的家長會校務參與
公共關係與家長參與的特色、問題及改進方式
教育政策具體量化效標
學校發展特色
困難與改進策略
臺北市北投區關渡國民小學
課程發展與評鑑運用的特色、問題及改進方式
一、特色
(一)參與性
1.社區參與:聘請專家學者與地方耆老、士紳,指導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與運作,加強與里辦公處及社區發展協會保持聯繫,提供人力資源,投入學生鄉土資源的調查編輯與利用。
2.家長參與:家長會協助辦理志工、家長參與協助活動的意願調查,引導有興趣的家長與社區民眾加入社區導覽與服務行列,並安排參與研習培訓。
(二)創新性
1.創意教學體驗活動:依據課程計畫,實施多元生動的教學活動。如:鹹鴨蛋製作、米粿雕大會、公共藝術之旅、老街導覽、小小解說員等。
2.自編豐富多樣性的教材教具:配合各套課程計畫教師設計相關合適的教師手冊、學習單、多媒體簡報、教學光碟及影片等教材,讓教學現場更活絡。
(三)統整性
1.建立統整可行的課程計畫:依學校願景、社區資源環境,經課發會、學年會議、領域會議、課程研發小組討論後,設計具統整性、結構性的課程計畫,並在群組會議上與北投區各校分享,做經驗交流。
2.跨領域統整教學活動:課程結合七大領域的範疇,讓學生將知識內化轉為行動力,並藉由課程的統整讓教師互動更緊密,建立教學網路資料庫,落實校園知識管理,形塑學習型組織的文化。
(四)推廣性
1.建構數位的教學資源平臺:透過網站及網頁建置,分享教學資源;建置數位氣象台教學資源庫及各領域教學經驗分享網站,提供教師專業分享平台。
2.WEB學生作品展示:尊重學生適性發展,提供各種機會有效發掘學生長才,建置學生專屬空間,提供學生作品及各項成果展。
(五)永續性
1.持續研發教材:定期召開領域、社群研究會及課發會,訂立學校發展方向;持續研發校本自編教材,鼓勵教師參加教材研發工作坊,成立課程研發小組,提升校本課程研發能力,並已研發付梓印刷校本教材共8套。
2.課程修正與評鑑:學期末教師進行課程的評鑑,填寫課程評鑑表及教學效果回饋單,並請學生填寫學習效果回饋單,經由研發、試教、回饋、修正後回歸教學現場機制,紮實課程教材,落實行動研究,及時發現課程問題起點,提升教學效能。
二、問題
課程發展與時並進,8套校本教材分別由不同教師團隊編輯完成,欠缺系統性的橫向連結與及縱向連貫,因此仍需透過不同年教師間的專業對話與實作,持續進行校本課程的編修與研發工作。另本校海洋教育之特色課程雖有專業社群在發展,但仍未發展出一套一至六年級的之課程。
三、改進方式
(一)因應變遷適時修正:因應專業知識時代的來臨,課程內容編輯上及架構上應視社會環境的變化適時增修,讓學生所學能落實生活,無論在知識、技能、情意學習上皆有所進步。
(二)持續校本教材研發工作:規劃校本課程編撰小組,利用領域社群或相關會議,持續校本課程研發工作,同時已獲教育部補助「文桃關教育行動區計畫」進行2年齡107年2月至109年1月)專家學者帶領2小組實地因應十二國教進行校訂課程編修。
(三)發展完善的資訊平臺:隨著知識管理的需求,設計達成方案目標的資訊平臺,試用運作再修正以符合使用者期望,因此資訊服務應配合軟硬體的進步而進步,提供更好的教學資料庫,方便教師教學使用。
(四)行動力的培養:連結學校、家庭、社區,讓課程發揮最大的效益,以學校為社區的中心,將知識學習真正內化為學生個人的行動力。
視野的擴展:課程範疇從關渡社區開始,擴展到臺北市、臺灣,日後更期能擴展到世界。如:六年級的淡水河巡禮-關渡碼頭篇課程,從河流生態到城市的興起,亦可擴展探討世界所有都市的形成背景,讓學生的視野能擴展到全球,建立本土與全球共同的價值觀。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