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語文領域:除定期紙筆評量外,亦有學年多語文競賽(包含演說、朗讀、歌唱、作文及字音字形比賽)、閱讀發表及英語讀者劇場表演…等實作評量。
(二) 數學領域:運用紙筆評量外,針對特定單元、個別學生設計實作評量,可暫時排除因語文能力的不足而影響測驗分數的真實性。
(三) 自然與科技領域:紙筆評量、操作觀察(實驗、種植)、報告、科學展覽…等。
(四) 社會領域:運用訪談、以紙本或結合資訊能力進行資料蒐集等。
(五) 綜合領域:以口語發表、檔案評量為主,紙筆學習單評量為輔。
(六) 藝術與人文領域:美術創作展、創作歷程口語或書面發表。
(七) 本校教學呈現多元化評量與學習成果,教師在評量後的檢討後,依據成果做為回饋教學之精進途徑,再做為擬定日後課程教學計畫之藍本。
(一) 學年會議進行定期檢討與評量:同學年教師於每月一次的學年會議針對平時或定期評量結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分享、檢討及修正
(二) 領域小組會議進行定期檢討與評量:同領域教師於每學期進行三次領域小組會議,針對教材、教學、評量、基本學力檢測等議題進行分享、檢討及修正。
(一) 教學巡堂:本校主要是由校長和教務主任透過短暫快速、經常性、結構化、有焦點的走動,蒐集班級中課程教學與學習的資料,再給予口頭或書面回饋或進行面對面省思會談,進而改進班級的教學實務。
(二) 教師同儕間進行互相觀課,觀課前與授課教師做簡短的課前內容討論、觀課者做觀課紀錄,並於觀課後與授課教師一起討論並回饋意見給當事人。
(三) 推動同學年、同領域教師間3-8人不等的教學觀課與授業研究,從觀看學生學習的角度,給予教師教學回饋。
(一) 教學前:依照教學計劃擬定評量指標
(二) 教學中:針對教學目標與評量指標進行教學活動,並適時修正教學活動以期達到教學目標。
(三) 教學後:分為平時評量與定期評量,評量方式採多元方式評量學生學習成果,針對普遍學生未能達到的教學目標,透過同領域教師相互回饋與檢討,以及課發會評鑑結果,調整教學相關內容,期使落實學生學習為原則。
鼓勵教師透過行動研究,研究課程實作,引導教師透過研究、規劃、實踐、評鑑、反省、修正等過程,有系統地觀察和反省課程實踐上的問題,分享彼此的經驗,讓理論與實踐結合。
鼓勵熱忱的教師,實踐課程設計發展與評鑑,行政提供最佳支援與資源,並鼓勵教師將成果分享給學校同儕,對於積極投入課程發展的教師,適時給予鼓勵與獎賞,如此將有助於教學品質的提升。
(一) 由小組教師自行選定授課科目、班級、時間,並決定是否邀集其他任課老師參與。
(二) 校長及教務主任參與各學年和領域小組教師間的觀課成長活動。
(三) 教室觀課工具:本校教師公開觀課採用學習共同體模式,於教學前進行說課(教學說明),再進行觀課(教學觀察),結束後進行議課(授業研究),以觀察學生學習為焦點,觀課教師記錄學生的學習表現與發生歷程等質性觀察紀錄。
(四) 教師參與授業研究:全校所有教師均進行公開授課或參與其他教師之教學觀課,課後共同進行授業研究。
(五) 教師進行公開觀課紀錄:教師參與公開觀課,由觀課者提供觀察紀錄,供教學者及教務處保存相關資料。
(六) 授業研究紀錄:教學後之授業研究紀錄併同與觀課觀察紀錄表一起,僅提供教學者與教務處留存。
(一) 於定期評量前即請命題教師根據該科出題/審題意見表與雙向細目表述寫命題範圍及相關評量規準。
(二) 考前兩週於學年會議中由學年/領域科任教師共同試巻初審後,將其送至教務處複審與校長審定,嚴格審題機制,讓評量試題更具有信度與效度。
(一) 根據評量分析結果所提出之改善計畫
1.在每學期的期中評量後,安排一次週三學年會議,進行評量後的審題研討,針對評量結果做分析與檢討。
2.針對學生的評量結果進行分析,並將結果直接回饋到教學活動或下次的評量修正上。
(二) 擬定完整的教師專業發展計畫
1.規劃週三教師進修計畫:利用寒、暑假備課時間,完成規劃下一學期的教師週三進修計畫。並於進修活動安排動態評量等內容。
2.安排領域會議時間:將全校教師規劃參與各領域會議,定期安排會議時間,並由各領域教師帶領教師進行相關評量之專業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