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9-03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新聞稿】
【教育部補助學務人力 全教產痛批補助比例低】
【不修法、不出錢,「補助增置學務人力及副組長」都是假】
【教育部「口號治國」 師生安全空轉成最大受害者】
重要公告: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經智慧財產局團體標章通過,簡稱為「新北教育工會」。
【114-09-03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新聞稿】
【教育部補助學務人力 全教產痛批補助比例低】
【不修法、不出錢,「補助增置學務人力及副組長」都是假】
【教育部「口號治國」 師生安全空轉成最大受害者】
【1140903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新聞稿】
【教育部補助學務人力 全教產痛批補助比例低】
【不修法、不出錢,「補助增置學務人力及副組長」都是假】
【教育部「口號治國」 師生安全空轉成最大受害者】
發稿單位|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
發稿日期|114年9月3日
新聞聯絡人|全教產理事長 林蕙蓉
🔥🔥🔥2023年新北市國中生割頸案發生後,教育部在2025年終於提出「補助國中增置學務人力」與「補助國中設置副組長」兩方案,表面上宣稱全面支持校安,但實際上是喊假的,因為教育部的方案使各縣市受制於補助比例過低、自籌比例過高、人事聘用問題、而且教育部未修正《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第4條第1項第3款。
🔴教育部《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目前規定:「61班以上者,學生事務單位及輔導專責單位得共置副組長一人至三人,得由教師兼任」。於是教育部「副組長」方案僅限61班以上的國中申請,但是全台僅40校符合資格,占國中比例僅5%,顯示政策無法全面照顧校安需求。
🔺🔺🔺雖然,教育部《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第7條雖開放各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就教職員員額編制,另定優於本準則之規定。但卻因大部分縣市怯於修法或尚未修法,所以也無法提供基層學校申請設置副組長一職;一整學年下來,教育部所提出的補助國中增置學務人力及副組長方案根本無法落實,有的縣市甚至主計及人事單位也不支持,教育部政策形同「喊假的」!
🔴🔴🔴全教產指出,教育部對地方政府的補助比例大幅下降,地方需自籌大部分經費,經本會初步調查,教育部補助各縣市比例從30%到50%不等,由上可發現教育部這樣的政策作法等於將責任推給地方,對財政困難縣市而言更是窒礙難行。
🔴🔴🔴全教產理事長林蕙蓉說,114年8月25日教育部才在部長與國民中小學教學現場教師座談會中指出:只補助國小7班到20班的國民小學行政人力,20班以上居然沒有?!這樣看來,國中多數學校根本無法適用,國小只有7-20班才有,教育部所謂的「全面支持」完全是假的!
🟥全教產痛批,教育部政策迴避核心問題,既不修法鬆綁員額限制,也不正視專責校安人力需求之急迫性。若仍停留在目前補助方案,恐怕又只是行政空轉,校安問題依舊無解!
🔵🔵🔵全教產呼籲,教育部應立即正視現場需求,修正相關編制法規,建立專責專業校安人力制度,並提供穩定的中央財政支持,才能真正保障師生安全,避免再讓「補助」成為口號,而要展現實質效益。
🔹🔸🔹相關媒體報導🔹🔸🔹
關心校園安全 全教產盼修法、補經費
https://anntw.com/articles/20250903-pyqb
2025-09-03 臺灣醒報/呂翔禾
教育部推學務人力補助 全教產:補助過低、自籌過高
https://youtu.be/nK_NeFTQpJE?si=RfiUgTzpN1lH046I
2025-09-03 公視新聞/林曉慧、沈志明
學校人力吃緊校安堪憂 全教產盼教育部修法顧師生安全
https://www.rti.org.tw/news?uid=3&pid=162336
2025-09-03 中廣 Rti新聞/楊雨青
教育部推補助學務人力 全教產批校安政策「喊假的」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8980599
2025-09-03 聯合報/李芯
影/教育部補助學務人力 全教產批「喊假的」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8980487
2025-09-03 聯合報攝影中心/曾吉松
割頸案後白喊了?全教產怒轟教育部:補助方案「形同跳票」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903002187-260405?chdtv
2025-09-03 中時新聞網/林縉明、姚志平
教部補助增學務人力、副組長 僅5%學校符合資格!教團批「喊假的」
https://www.knews.com.tw/news/DF5B0B735185CB222B2C4AC849724D85
2025-09-03 知新聞/王良博
民團指教育部強化校安政策形同虛設 立委促檢討修法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9030110.aspx
2025-09-03 中央社/王騰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