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經智慧財產局團體標章通過,簡稱為「新北教育工會」。
【文章分享】
小心!校園性平調查員的誘導性提問!
2020-11-16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前理事長 吳南嬿老師
在校園性平案件中,最怕的就是性平調查員用誘導式提問來問學生,套出他想要的答案。
為何案件老師必須注意誘導式提問呢?因為在校園性平案件中,大部份的證人都是未成年人,有的甚至是智能障礙者。當3~5個大人(人數優勢及權力優勢)在一個嚴肅的地方(位置優勢)詢問單個未成年人時,未成年人的思緒非常容易被大人帶著走,完全依據大人的暗示回答問題。
什麼是誘導式提問呢?誘導性提問也被稱為暗示性問題,是指用不恰當的提問方式限縮、操控回答者的回答。誘導性提問往往會使答案不能確實反映回答者內心的真實想法。
常見的誘導式提問樣態有:
直接性提問:如“拿到了嗎?”“哪裡發生的?”
重覆性提問:重覆詢問一個問題,誘使回答者覺得之前的回答是錯的而改變答案,直到得到想要的答案為止。如:“你覺得陳大文身高是多少?”“160公分。”“確定嗎?再給你一次機會,好好想想。”“我覺得是160公分。”“你要不要再考慮一下?”……
強制性提問:提供有限的選項而沒有足夠的解釋,然而回答者可能不接受所有選項。如“你喜歡日劇還是韓劇?”
確認性提問:設計使答案只能支持特定的觀點。如“你覺得要如何讓學生更用功?”“你有什麼讓政治人物不貪污的辦法?”(註1)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109年度訴字第218號判決書裡第34頁的訪談逐字稿。在這個訪談逐字稿中,被訪談的學生是高中的智障生,被提問的內容是一年前,他性騷同學時,導師是否有看到。
在判決書第34頁:
問:好,你摸乙女的胸部不只那一次,他說有很多次,從高一上學期開始一直到高二上都有,他說的,是嗎?
辛男(智障生):是呀
說明:這段話有什麼問題呢?
1 、在這段問話中,有問兩個問題:
(1)誘導式提問辛男(智障生)是否摸乙女不只一次,而且限縮次數,暗示辛男是否摸了很多次(確認式提問)。
(2)誘導式提問辛男(智障生)是否從高一上學期就已經開始性騷同學(確認式提問)。
(3)在向辛男提問時,調查員不斷用「他說」來提問,就記憶的相關理論來說,這有暗示的效果,進而改變辛男的記憶(註2)
第二題尤其重要,因為第二題是羅織老師是否知情未通報的伏筆。
在這裡我想問的是,辛男(智障生)所回答的「是啊!」,指的是他的確性騷同學不只一次?還是從高一上學期就已經開始性騷?
訪談時,可以一次問兩個問題,然後被訪談者一個「是」,就算他全認了嗎?
問:是,你摸他的胸部大部分在什麼時候?他說第八節抄聯絡簿的時候。
辛男(智障生):有呀
從這一題可以發現,調查員對辛男(智障生)做誘導式詢問裡的「確認式提問」,暗示學生他性騷擾的時間,而且這個時間是老師有在的時間。
判決書第35頁
問:是嗎?在教室裡喔?老師都沒有看到喔?
辛男(智障生):有呀
在這裡,訪談者又問了兩個問題:1、地點 2、人。可怕的是,他直接用確認性提問問學生,地點是否為教室,以及老師有沒有看到。
結果,被訪談的辛男(智障生)的回答「有呀」,我們無從得知,他的「有呀」指的是地點「在教室」,還是「老師有看到」。問題是,學生如何證明老師有看到呢?
問:老師有看到?哪個老師看到?
辛男(智障生):那個好像地理老師還是。
問:地理老師。
另一調查委員莊:地理老師是誰?
辛男(智障生):那時候是去那個辦公室。
問:地理老師去辦公室?
辛男(智障生):對啊。
問:你很多,很多次,所以不只一個老師的課吧?
辛男(智障生):忘了那個老師的名字了。(注意:學生說他忘了老師的名字了)
問:都是某一個老師的課嗎?是你們導師的課,還是資源班老師的課,哪一個?(注意,現在調查委員開始往某位老師集中,因為他現在問「哪一個」)
辛男(智障生):也有班導。
問:也有班導的課,不一定是哪個老師的課?但是老師都不在嗎?
辛男(智障生):老師都沒看到。
(注意:學生說法開始混亂)
問:老師都沒看到,你剛剛說老師有看到?
辛男(智障生):那個時候是不是這個老師,是E老師(指原告)。高一的時候。
問:高一的導師。
辛男(智障生):是E老師。
問:E是誰?
另一調查委員:E就是他們的班導。
問:就是班導師,你說是E老師有看到?(確認性提問)
辛男(智障生):對啊!
問:他有看到你摸乙女的胸部?(確認性提問)
辛男(智障生):對啊
問:他有親眼看到?
辛男(智障生):有呀!
判決書第37頁,調查員訪談乙女(智障生)
問:反正就是外面,好,那他摸你胸部,剛好呢導師從辦公室出來有看到,你記得有這件事嗎?然後叫辛跟你道歉。
乙女(智障生):有
(有沒有發現,性平調查員透過訪談,開始將導師有看到性騷案的情節植入乙女的記憶)
問:有,所以導師是有看到辛摸你胸部的事,對不起老師累了,現在已經晚上快八點,好,就是辛摸你的胸部,是導師從辦公室出來看到了?然後就叫他,是嗎?
(看到這段問話,我的疑問是,一位輕度智障的學生,能否確實理解這麼複雜的問題?更誇張的是,當時的時間已經晚上,不知道學生的精神狀態如何?)
乙女(智障生):應該是
問:不是,你想一想,不能用應該的啦!是不是真有這件事?因為我們剛剛才知道的。
乙女(智障生):嗯
問:有嗎?
乙女(智障生):有呀
(這算不算是重覆提問+確認性提問?)
更誇張的是下面這段問話:
問:那老師後來有沒有罰辛罰寫?
乙女(智障生):不知道。
問:你不知道他有沒有罰寫十遍,老師有拿白紙給他,那時候是下課,對不對?下課時間,是嗎?(植入記憶+重覆詢問+兩個問題)
乙女(智障生):是
看完這份判決書裡的訪談逐字稿,我真心認為這段訪談裡充滿問題:
1、這些被訪談的學生都是智能障礙生。
2、這些被訪談的學生是否有接受過語言鑑定,確定他們的理解力足夠瞭解如此複雜的問題?
3、他們對於一年前的回憶(尤其是他們曾告訴過誰或誰曾看到)是否準確?
4、他們被訪談時所處的環境是屬於壓力比較大的環境。負責訪談的調查員不僅人數較多,年紀較長,智力較高也較具權威。在如此權力不對等的壓力下,要植入新記憶相對容易。
5、在訪談逐字稿中,隨處可見誘導式詢問、植入新記憶的痕跡。
在本人擔任申評會委員審案子時,只要是有調查員調查的案子,因為在我的經驗中,逐字稿和摘要往往差很多。
我都一定要看完整的逐字稿,如果是案件當事人,最好不僅拿到逐字稿,還要拿到錄音檔,若有錄影檔更佳,因為可以誘導詢問的,不只是問題,還包括訪談者的表情和肢體動作。
總之,未來不管各位老師是案件當事人還是證人,
面對訪談,一定要非常小心。
註1:摘自「MBA智庫百科」
註2:摘自「心理學導論:核心概念」第三章
原始文章網址(綠園嬿語):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73883084442788&id=106958524468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