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58 L03 ~P063
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
P058 L03
可是仔細地想一想,光是獲得這種永恆的安樂就該滿足了嗎?不能,不應該滿足的,因為這種寂靜的安樂無法真正地圓滿一切的功德。更何況從另一個角度想,每一個有情都跟我們一樣,都想要離苦得樂,連絲毫的痛苦都不想要,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安樂都想要追求。既然大家都想要離苦得樂,大家都有著離苦得樂的權利及能力,那為什麼要捨去他們不顧而只追求自己的安樂呢?這沒道理。以世間來講,如果一個人永遠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完全不在乎別人的立場,不去體諒別人,我們都會批評這個人過分自私自利。相反地,如果一個人所思、所想,都是為了這個社會、為了大眾的利益,大家是不是都會稱讚他為偉人呢?所以一切有情和自己都一樣。我們以一個長遠的角度看自己和他人,二者沒有絲毫差別。唯一的差別是什麼?我永遠都是一個,而他人永遠是無數的。這樣的數量比較之後,即使一個人得到了暇滿人身,是具有教證二量成就的比丘,戒行非常清淨,或已斷除了業和煩惱,獲得解脫,成了阿羅漢,又有什麼值得讚歎呢?如果自己和他人完全沒有聯結,或許還好一點,可是自己的起心動念與行為並無法與他人分離。為什麼呢?如果這個單一的我一直在想自己,隨著愛我執而過分在乎自己、重視自己,無疑地,這個單數的我所造的行為絕對會傷害到他人。但是如果這個單數的我,捨棄了愛我執,隨著愛他心走,永遠都在為他人著想,因而生起無上菩提心的話,他帶給眾生的利益會是不可思議、無人能及。更何況,如果這個單數的我生起了菩提心,行六度萬行,成就了佛果,那他帶給眾生的利益是不可測量的。可以這麼說,雖然我們沒有直接地想去傷害眾生,可是如果我們不為眾生著想而只為自己著想,那就等於間接地損失了眾生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的身上都負著一個給別人安樂的包袱。他人的快樂和痛苦,其實跟自己的愛他心、愛我執有著直接、密切的關係,無論我們的意樂是否真正地想要傷害或是利益別人,可是間接地我們的一切行為絕對會影響到他人,所以我們有責任要去愛護他人、利益他人,不應該只為自己的解脫著想。
〔參考題綱〕
Q:光是獲得這種永恆的安樂就該滿足了嗎?
Q:為什麼「寂靜的安樂無法真正地圓滿一切的功德」?
Q:尊者所舉「另一個角度」是什麼?
Q:「如果一個人永遠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會產生什麼過患?
Q:「如果一個人所思、所想,都是為了這個社會、大眾的利益」,會有哪些勝利?
Q:為什麼「以一個長遠的角度看自己和他人,二者沒有絲毫差別」?
Q:為什麼「即使一個人得到了暇滿人身,是具有教證二量成就的比丘,戒行非常清淨,或已斷除了業和煩惱,獲得解脫,成了阿羅漢」,也是沒有什麼值得讚歎的?
Q:為什麼尊者說「自己和他人完全沒有聯結,或許還好一點」?
Q:為什麼「一直在想自己,隨著愛我執而過分在乎自己、重視自己,無疑地,這個單數的我所造的行為絕對會傷害到他人」?
Q:為什麼「捨棄了愛我執,隨著愛他心走,永遠都在為他人著想,因而生起無上菩提心的話,他帶給眾生的利益會是不可思議、無人能及」?
Q:為什麼「生起了菩提心,行六度萬行,成就了佛果,那他帶給眾生的利益是不可測量的」?
Q:為什麼「我們不為眾生著想而只為自己著想,那就等於間接地損失了眾生的利益」?
Q:為什麼「我們的身上都負著一個給別人安樂的包袱」?
Q:為什麼「他人的快樂和痛苦,其實跟自己的愛他心、愛我執有著直接、密切的關係」?
Q:為什麼「無論我們直接的意樂為何,可是間接地我們的一切行為絕對會影響到他人」?
Q:為什麼「不應該只為自己的解脫著想」?
Q:《入行論》有沒有相關內容?可以用哪些偈頌收攝?
Q:身為《覺燈日光》讀書會的一員,如何所思所想是為了社會和大眾利益而考量?
P059 L09
換個角度想,我們一早起來,睜開眼睛時,就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既然我們是真心皈依導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就要知道祂所想的、所要的是什麼,祂所想的是一切眾生的利益,所愛護、心疼的是一切眾生。如果我們一面對著導師說:「我皈依您,我是您的弟子,我是您最忠實的信徒。」可是一轉身卻不思惟、不在乎一切眾生的利益和安危,只為自己著想,那豈不成了雙面人?例如我的朋友若真的是好朋友,他就會在乎我的感受,若我想去一個地方,而他不想去,但因為他在乎我的感受,他真心地想幫助我,所以他雖然不想去,卻會為了我而陪我去;如果他只想到自己,完全不在乎我的感受,這還叫作好朋友嗎?那就只是表面上的朋友而已。同樣地,對於釋迦牟尼佛,先不談導師,如果我們連祂是好朋友的思惟都沒有,何來皈依?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把佛視為好友,那我們就會在乎佛所愛護的對象。更何況,我們不只是把導師釋迦牟尼佛視為好友,而且還皈依了祂,想成為祂的忠實弟子。那些反對佛教者,他們會反對釋迦牟尼佛所說,以這個角度來講,他們還算是誠實的。而我們看看自己,我們不反對佛教,我們還皈依了三寶而且每天都唸誦著皈依文,內心想完完全全地把自己貢獻給三寶,可是我們所做的卻跟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本意完全違背,只想自己的解脫,這樣是不是太可恥了!西藏人有句俗語:「願以佛發心,滅我之業障。」看起來很好笑,好像自己的業障要不要消除、自己的菩提心要不要生起,跟自己沒有什麼關係,而是跟佛有關係,好像只需要讓佛來發心消除我的業障。聽著別人講這句話時,我們覺得很可笑,但真正在做的卻是自己啊!所以真正皈依三寶,就不要只為了自己的利益。佛是為了誰而發心?佛是為了誰而成就佛?是為了一切有情。既然佛這麼努力地花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為眾生而行六度萬行,我們若皈依佛,怎麼可以只為自己的解脫而著想呢?不應該呀!如果要成為佛陀最忠實的弟子,讓諸佛歡喜的話,就要為一切有情眾生著想,像愛己般愛一切有情眾生。唯有這一種善心,才能使諸佛歡喜,才能使上師歡喜、讓本尊悅意。以我個人來講,雖然我是如此卑微、如此沒有成就,但我一直努力想要成為佛陀最忠實的弟子,不想對不起佛,你們也要如此謹慎地去修行才是。
〔參考題綱〕
Q:我們一早起來,有睜開眼睛時,就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嗎?
Q:祂所想的、所要的是什麼?
Q:「不思惟、不在乎一切眾生的利益和安危」,會產生什麼過患?
Q:「思惟、在乎一切眾生的利益和安危」,會有哪些勝利?
Q:該如何思惟、在乎一切眾生的利益和安危?
Q:「如果我們把佛視為好友」,會有哪些行為出現?
Q:「我們有把佛陀視為好友」嗎?
Q:尊者為什麼說「我們沒有把佛陀視為好友的思惟,何來皈依」?
Q:尊者舉什麼例子說明我們「太可恥了」?
Q:西藏人有句俗語:「願以佛發心,滅我之業障。」白話消文是?
Q:尊者引用藏人的俗語,是為了點醒我們什麼樣的修行現狀?
Q:為什麼藏人有這種鴕鳥行為?我有嗎?
Q:尊者要我們「真正皈依三寶」後,怎麼做?
Q:為什麼皈依佛之後,不可以只為自己的解脫著想?
Q:要如何成為佛陀最忠實的弟子讓諸佛歡喜?
Q:此段誠實皈依佛,正確及錯誤行相為何?
Q:尊者的願望是?我有想效學嗎?
Q:我如何把無辜眾生從邪教組織救出來?
P060 L16
如果真的想要幫助一切有情,該怎麼做呢?憑藉著自己現有的能力想要幫助他人,那是天方夜譚。自己都救不了自己,更何況真正地救別人?要怎樣才能圓滿他利呢?首先應該知道,為了完整且正確無誤地幫助他人,能夠自在地宣說利益他人的教法,必須要把所知障拿掉。什麼叫所知障?所知障就是使心無法徹底了解一切法的染污。我們唯明唯知的心,因為被這種染污所覆蓋,所以無法了解諸法。若心去除了所知障,原本了解事物的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自然就能夠在沒有任何阻礙的情況下了解一切。了解事物的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完全了解一切,這就叫作一切遍智。心為什麼具有這種奇妙的能力?因為心本身的法性就是如此。「所知障」,白話來講就是覆蓋了解事物的能力,以佛教的專有名詞來說,就是「執取二諦為異性的染污」。對此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這種染污是一種執著;
一派認為它不是一種執著,是一種染污。至於這種執取二諦為異性的染污來自於哪裡?來自於煩惱,因為它是煩惱留下的一種習氣。我們真正想要利益他人,就必須了解他人所需,了解在什麼樣的因緣下最能利益到他人,所以要成就一切遍智,一定要斷除所知障。
〔參考題綱〕
Q:真的想要幫助一切有情,該怎麼做?
Q:為何尊者說「憑藉著自己現有的能力想要幫助他人,那是天方夜譚」?
Q:承許「自己都救不了自己」嗎?
Q:要怎樣才能圓滿利他?
Q:什麼叫「所知障」?
Q:有了「所知障」,會產生什麼過患?
Q:若心去除了「所知障」,會有哪些勝利?
Q:什麼叫「一切遍智」?
Q:心為什麼具有這種奇妙的能力?
Q:「所知障」,以佛教的專有名詞來說是什麼?
Q:對於「所知障」,兩派說法是?
Q:執取二諦為異性的染污來自於哪裡?
Q:何謂「執取二諦為異性的染污」?
Q:為何「要成就一切遍智,一定要斷除所知障」?
Q:中美貿易戰升級,如何讓中共垮台?
Q:面對中國局勢,自己具體還能作什麼有意義的事?
P061 L12
所知障是煩惱留下來的垃圾。沒有製造垃圾的煩惱,就不會有所知障;沒有先去除煩惱,就不可能去除所知障,所以首先要徹底地消滅煩惱。煩惱在時,完完全全地傷害我們,就連去除了煩惱之後,它留下的這一堆垃圾也會覆蓋我們了解事物的能力。煩惱到底有什麼好呢?難怪經典說,我們要用一切方法徹底地消滅煩惱和它所留下來的一切。確實如此,沒有比煩惱更壞的了!
〔參考題綱〕
Q:尊者如何形容「所知障」?
Q:為什麼想滅「所知障」之前,要先滅「煩惱」?
Q:滅「煩惱」後,還有哪些過患?
Q:煩惱到底有什麼好?
Q:為什麼「經典要我們用一切方法徹底地消滅煩惱和它所留下來的一切」?
P061 L17
二障的斷除是有次第的,因為如同上述,所知障是煩惱留下來的習氣,這種習氣安置在唯我上。如果煩惱未斷,就不可能斷除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所以首先一定要斷除煩惱,之後才有辦法斷所知障。就是要以這種方式讓自己的內心淨除一切污垢,而利益他人。
〔參考題綱〕
Q:二障的斷除次第是?
Q:「習氣」的靠山是?
Q:為什麼「煩惱未斷,就不可能斷除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
Q:在還没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前,就無法利益他人嗎?
P062 L04
在場的諸位都是佛教徒,我們所皈依的導師就是前方畫像所表的釋迦牟尼佛,祂是具有不可思議身、語、意功德的一位尊者,是我們的導師。佛的種種功德來自哪裡?為什麼值得我們皈依?《釋量論》說:「能立由修悲。」也就是,導師釋迦牟尼佛最初跟我們一樣是個平常人,可是祂生起了一顆完全想要幫助我們的心,除了維護這顆善心外,也精進地培養這顆善心,讓這顆善心慢慢地增長,變得越來越強大,最後成為增上意樂,即具有責任感的悲愍心。因此,祂在加行上,做過許多利益眾生的菩薩行。祂的這些善意樂及善加行,最後成就了什麼果實呢?就是經典上所闡述的,其身語意三者的功德是值得我們皈依的對象。從整個過程看來,今日值得我們皈依的導師,祂具有如此不可思議的身語意功德,最主要的因是一顆善良、想幫助我們的心。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就連最細微的生物也有,只是心的層次及力量大小有別。我們只要好好地培養它,讓它增長,讓它茁壯,我們就可以成就與佛菩薩相同的功德,只看我們願不願意去做而已。
〔參考題綱〕
Q:佛的種種功德來自哪裡?
Q:佛為什麼值得我們皈依?
Q:「釋迦牟尼佛最初跟我們一樣是個平常人。」為什麼現在卻與我差別這麼大?
Q:增上意樂是怎麼產生的?
Q:此處所指的善心為何?此善心有何勝利?
Q:「祂在加行上,做過許多利益眾生的菩薩行。」請舉例?
Q:祂的這些善意樂及善加行,最後成就了什麼果?
Q:值得我們皈依的導師,祂具有如此不可思議的身語意功德,最主要的因是?
Q:如何「成就與佛菩薩相同的功德」?
Q:請略述佛陀身功德?
Q:請略述佛陀語功德?
Q:請略述佛陀智功德?
Q:請略述佛陀悲功德?
Q:請略述佛陀業功德?
Q:修行路因善良而被騙,該如何促使願意做?
P062 L16
佛所說的深奧廣大的教法,都是為了一切眾生而說。為了讓我們的善心種子能夠發芽、成長、茁壯,並成長至無限。如果了解諸佛菩薩對我們說法的意趣,我們真的是要感恩諸佛菩薩。一切的功德確實都是這顆善心種子所帶來的,這顆種子會不會成長,是靠自己的努力。這樣子去了解整個修行佛法的意義,你們不覺得修行佛法真的很殊勝嗎?
〔參考題綱〕
Q:佛為了一切眾生而說了什麼?
Q:佛為什麼要說「深奧廣大的教法」?
Q:「了解諸佛菩薩對我們說法的意趣」,會產生什麼勝利?
Q:「不了解諸佛菩薩對我們說法的意趣」,會產生哪些過患?
Q:為什麼「一切的功德都是這顆善心種子所帶來的」?
Q:「了解整個修行佛法的意義」,對我有什麼幫助?
Q:學習尊者引導的內涵後,修行佛法會不會比以往更覺得殊勝?
P063 L04
世間一切的衰損和一切的安樂,是看有沒有這顆善心而決定。難怪經典上說:「修習殊勝悅意菩提心,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確實是這樣,這顆善良的心,不僅動機完全善良,只是很單純地想要利益他人,所付諸的行動,也都是完全利益他人,有誰會去爭議這種良善的行為呢?因此,它所得到的果實,也是完全殊勝且令人悅意的。我們在三界中尋找,能完完全全只有利益而沒有絲毫傷害的法門是什麼?除了善心的修行外,沒有其他了。佛所說的教法,就是讓我們這顆善心未生令生起,生起令增長,增長不衰退。為了早日生起這顆最殊勝的菩提心,為了了解修法的內容,首先必須知道整個道次第的內容,要以這種善良的動機來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
〔參考題綱〕
Q:為什麼世間一切的衰損和一切的安樂是看有沒有善心而決定?有沒有反例?
Q:為什麼善心「所得到的果實,是完全殊勝且令人悅意的」?
Q:能完完全全只有利益而沒有絲毫傷害的法門是什麼?
Q:如何「讓我們這顆善心未生令生起,生起令增長,增長不衰退」?
Q:「為了早日生起這顆最殊勝的菩提心」,該如何做?
Q:「菩提心」,有哪些傳承?
Q:知道整體道次第內容的最終目標為何?
Q:要以什麼動機來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
Q:我今天做了什麼聽聞前行?
P063 L12
一般在還未正式傳授《廣論》的教授之前,習慣先介紹整個三士道教法的架構,所以我在講前行時,同樣用很長的時間來為你們做解釋。
P063
end
〔參考題綱〕
Q:正式傳授《廣論》的教授之前,尊者做了哪些前行?
Q:為什麼尊者要「先介紹整個三士道教法的架構」?
Q:如何體會三士道教法的架構?
Q:要以何種動機聽聞整個道次第的内容?
Q:以後我會怎麼做聽聞前行?
〔課後問題〕
Q:何謂「執取二諦為異性的染污」?
A:主張粗細我執及其種子,及由此而生的三毒種子,都是煩惱障,以主張實有執是煩惱障之故。實有執的習氣、由此習氣所生二現的錯覺分,以及執著二諦異體之垢染,都是所知障。
什麼叫所知障?
這邊提到「執著二諦異體的垢染」,世俗諦與勝義諦是同體的,可是對我們來說,就像黑跟白一樣截然不同;即使是初地菩薩,仍會執二者不同;成佛時,才完全沒有二諦異體的垢染。因此,既可以說我們是為了成佛而修行,也可以說我們是為了斷除二諦異體的垢染在修行,知道二諦是同體,而且執二諦為異體的現象完全都沒有的時候,就叫成佛。
所知障有習氣、二現、還有二諦異體的垢染這三者。因此,對應成派來說,所知障都是非心識的,沒有任何心識是屬於所知障。這個是爭議的話題,我們色拉傑的說法,認為沒有屬於所知障的認知,只要是認知就一定不是所知障,可是其他寺院有屬於認知的所知障之說。然而,實有執、自相有執這一類都是煩惱障,還有什麼樣的認知會是所知障?其實不太舉得出例子。總之,我執及它的種子都是煩惱障,貪瞋癡等及它的種子也是煩惱障。什麼才是所知障?習氣、二現,通常只會舉這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