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乙一、聽聞軌理
丙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甲三、如何講、聞具有造者與法二種殊勝相應的正法,講經與聽經的動機不純等,是發心的過失;辭不達意及對非器說法,是加行的過失。分三:
乙一、聽聞軌理;
乙二、講說軌理;
乙三、於完結時共作軌理。初中分三:
丙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丙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丙三、正聽軌理。今初
應當了知:無知是罪墮生門;由聽聞可知苦樂皆是自己的業果;三有的本性是苦;能救我們的唯有佛等等。
P129 L04
甲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乙一、聽聞軌理
丙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三:一、聽聞軌理;二、講說軌理;三、於完結時共作軌理。初中分三: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三、正聽軌理。今初:
〔參考題綱〕
Q:何謂「二種殊勝」?
Q:如法的聽聞,會產生哪些勝利?
Q:不如法的聽聞,會產生哪些過患?
P129 L11
《法集要頌經》〈聽聞品〉云有天人請問諸佛:「云何知諸法;云何遮罪業;云何捨無義;云何得涅槃?」佛回答:「由聞知諸法;僅由聞的功德就可以遮諸惡,這兩句是顯示戒學處;由聞斷散亂無義於所聞義如理作意,可得思惟的利益,這是顯示定學處;由聞得涅槃,依前二學處為基礎,以慧學處斬斷煩惱的束縛而獲得涅槃,這是於聞、思之義修習的利益。」《法集要頌經》卷三第二十二〈多聞品〉又云:「如入上方被善加覆蔽,而四周環繞著黑暗的障室內,縱然有眾色是其所觀之境,具能見之眼亦莫見,這是因為黑暗覆蔽的緣故,需要照亮的燈燭。如是於此中,生生為種姓圓滿人的依身,雖具生得能知好、壞的慧,然未聽聞時,不知何為善何為惡法。如於前黑屋中具眼有燈之人,則能見諸色,如是具慧的人也需由聽聞,能知善惡法取捨之處。」《菩薩本生鬘論》第三十一品中,月王子對蘇達薩子亦云:「佛往昔生為月王子時,於一婆羅門前聽法,每聽一個四句偈,酬謝價值千兩黃金的寶物。國王心悔:「酬答的太重了。」王子說:「酬答並不重。如果善妙的說法可以作價,那麼一偈以舉國相贈也是應當的。因為聞法具有如是如是的功德。對其父講說聞法的利益。若誰士夫由聞三寶的功德;業果決定;四諦的功德過患等法發起深敬、希求的信意,於三皈處如次供養、依靠、安置,取善捨惡,趣入滅、道;背離苦、集四諦,對此諸行,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痴,用自肉為值買聽聞亦應理,其他的就更便宜了。聞除痴暗為明燈,是盜等難攜的最勝財,是摧愚怨的利器,這是將愚昧形容為怨敵,而不是說要催滅具有愚昧的敵人。這樣的用法別處還有很多。是開示威脅利益、去除損害方便教授的最勝友。雖貧於資、財、受用等,卻不因此而改、不變是愛親,平常的藥只要是利於熱症的卻有害於寒病,聞法卻是利於一切煩惱病患且無所損害的愁與苦病之藥,是能摧輪迴之因,業與煩惱大罪軍的最勝軍,亦是美譽與今生、後世圓滿之德及隨時可以受用的最勝藏,遇諸大德善士則是比寶物更為勝妙的禮品,於大眾僧中為善說多聞的智者菩薩眾們所敬愛。」《菩薩本生鬘論》月王子對其父王又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由依生故,有其他輪迴的痛苦生起,解脫於此,則解脫輪迴一切的痛苦,故如限界之城。」於其所說諸聞勝利,應當決心發起勝解。
〈聽聞集〉云:「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本生論》亦云:「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應理。聞除癡暗為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雖貧不變是愛親,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為勝禮,於大眾中智者愛。」又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於其所說諸聞勝利,應當決心發起勝解。
〔參考題綱〕
Q:請略述〈聽聞品〉的緣起。
Q:何謂「聽聞勝利」?
Q:請略述《本生論》的緣起。
Q:當年佛陀示現月王子時,是從哪位婆羅門面前聽法?
Q:當時月王子從婆羅門身上,聽聞哪些偈頌?
Q:當年月王子聽法,付了多少供養金?
Q:為什麼「少力即脫生死城」?
Q:上面所說「聽聞勝利」,是否已經發起勝解?
P130 L05
聞法是不是如法非常重要,如法聽聞將會獲得無量的利益,不如法地聽聞將會有許多損害,所以宗喀巴大師在此作了一個聞法勝利的科判,讓弟子們知道什麼是如法的聽聞、什麼是不如法的聽聞。
〔參考題綱〕
Q:為什麼「聞法是不是如法非常重要」?
Q:這裡總共講了多少聽聞勝利?
P130 L08
先說聞法的功德,如同《聽聞集》所說:「由聞知諸法。」這是總意,由於聽聞我們就可以了解到萬法。我們的知識越增長,了解的事物就越多。知諸法有什麼好處呢?可以從兩種角度解釋。一是以遮的角度而言,因為聽聞而了解諸法之後,我們才可以遮止一切惡業,才能斷煩惱等無意義的思想和行為。因為遮擋了業和煩惱,我們就可以獲得脫離生死的涅槃。二是以成的角度而言,因為聽聞律藏的緣故,我們可以遮止一切不如法、損害戒的惡行,可以成辦清淨戒心;由聽聞經藏,我們可以斷除散亂和沉沒,專注一境,成辦禪定;由聽聞論藏,我們可以成辦現證空性的智慧,由現證空性的智慧逐漸斷除煩惱障,獲得解脫生死的涅槃。所以,《聽聞集》說:「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接著說到一個譬喻,就像進到了黑暗的房間,雖然房間裡有色彩繽紛的裝飾,我們卻有眼不能見。同樣的道理,我們雖在人道,具有人身,但因沒有聽聞,不具智慧,所以不知如何取捨,就像有眼睛卻看不到黑暗房子裡色彩繽紛的裝飾品一樣。聽聞可以讓我們像在燈光下看到諸色法一樣,能夠知道何者應取、何者應捨、何謂是非善惡等。
〔參考題綱〕
Q:知諸法有什麼好處呢?
Q:聽聞律藏的勝利?
Q:聽聞經藏的勝利?
Q:聽聞論藏的勝利?
Q:哪一句提到「戒學處」?
Q:哪一句提到「定學處」?
Q:哪一句提到「慧學處」?
P131 L05
《本生論》裡面也說到,因由聽聞的緣故,我們才知道三寶的身語意功德,才能真正生起對三寶的信心。因由聽聞律藏,才能歡喜地行善斷惡,才有辦法做令人歡喜的善行,讓別人尊重我們。因由聽聞經藏,知禪定三摩地殊勝功德,我們才會依由九住心去修學專注一境的禪定,讓我們的心獲得堅住。因由聽聞論藏,才啟發我們的智慧,得以消除一切的愚癡。所以聽聞可以給我們帶來戒、定、慧三者的功德,即使要以自己的手足去換取聞法的殊勝功德,那也是值得的。
〔參考題綱〕
Q:聽聞〈皈依〉法類,有何勝利?
Q:聽聞〈業果〉法類,有何勝利?
Q:聽聞〈四諦〉法類,有何勝利?
Q:為何「即使要以自己的手足去換取聞法的殊勝功德也是值得」?
P131 L11
「聞除癡暗為明燈」,聽聞正法是去除無明愚癡的最主要明燈。唯有聽聞,才有辦法啟開智慧,才有辦法斷除對於實際狀況的不了解或是顛倒執著。
P131 L13
「盜等難攜最勝財」,聽聞之後獲得的知識是所有財產裡面最殊勝的。一般的財產都可能被盜,而由聽聞所得到的智慧沒有人可以盜走,無需為了守護它而去買個保險櫃什麼的。在印度時,有很多的螞蟻會把我們放在某處的食物吃光,由聞法所生的智慧,並不會有被螞蟻吃掉的危險。
〔參考題綱〕
Q:為何「聞除癡暗為明燈」?
Q:為何「盜等難攜最勝財」?
Q:此時的我,願意用財產換知識嗎?
P131 L17
「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智慧是摧毀愚癡的最好工具,而且由聞法所產生的智慧是自己最好的朋友,遇到困難時,它是我們最好的導師和助手,教導我們如何解決問題、化解危機,並將危機轉為成佛的順緣。
〔參考題綱〕
Q:為何「是摧愚怨器」?
Q:為何是「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
P132 L03
「雖貧不變是愛親」,由聽聞正法所生起的智慧,是對我們最好的親人,無論我們怎麼貧窮、艱難,它也絕對不會放棄我們,隨時讓我們的內心保持自信。我平常會說,人有權、有錢時,周遭就會出現很多朋友,但我們得小心,這種朋友很可能只是酒肉朋友;一日你無權、無錢,這些人連看都不會看你一眼。這種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遭遇困難時,才可以看出誰才是真正的朋友。
〔參考題綱〕
Q:為何「雖貧不變是愛親」?
Q:「雖貧不變是愛親」,裡面包含了哪些苦?《廣論》依據?
Q:自己有沒有遇過「有權、有錢時,周遭就出現很多朋友」?
Q:自己有沒有遇過「貧窮、艱難,旁人連看都不會看一眼」?
Q:目前我身旁還有「真正的朋友」嗎?
P132 L08
「無所損害愁病藥」,如果我們生病服用藥物,雖然這個藥對化解某一個病痛有幫助,但服藥會產生副作用,可能會產生另一種病痛。由聞法所產生的智慧,是去除一切病痛的最佳藥物,而且沒有任何副作用。
P132 L11
「摧大罪軍最勝軍」,由聞法所生起的智慧,可以消滅許多罪業,因為我們知道何謂善、何謂惡之後,會盡量預防造作惡行。此智慧不僅可以讓我們今生的惡業減到最低,還可以讓我們繼續修學一切善法,將來獲得增上生。
〔參考題綱〕
Q:何謂「無所損害愁病藥」?
Q:為何這邊要舉「副作用」來解釋?
Q:何謂「摧大罪軍最勝軍」?
P132 L14
「亦是譽德最勝藏」,由聞法所產生的智慧是我們一切美譽和一切功德的來源。為什麼呢?就一般世間法來說,我們有知識才有工作,才有高一點的薪水。有了知識,才有自信,做什麼事情才會順利。有了知識,我們去演講才會受人尊重,才能有名氣,人氣才會旺。名譽、美德的產生都是由於有知識。由聞法所產生的智慧是最好的保障,讓我們不會貧窮。只要有知識,我們永遠都會獲得功德,所以它是最好的如意寶。
〔參考題綱〕
Q:為什麼聞法所產生的智慧,是我們一切美譽和功德的來源?
Q:「有知識」,會產生哪些勝利?
P133 L02
「遇諸善士最勝禮」,有了聞法所產生的智慧,我們在知識份子當中,也不會感到退怯,可以有自信地跟他們平起平坐,自然地交流有智慧內涵的話題,因而贏得智者的歡喜。於善士而言,這是最好的禮物。如果沒有知識、沒有智慧,當知識份子或具智慧的善士問你問題時,你的腦筋一片空白,沒辦法回答,會有這種危險。
P133 L06
「於大眾中智者愛」,具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獲得智者的喜愛,因為他知道何者該做、何者不該做,所以他的行為都非常符合道德倫理。
〔參考題綱〕
Q:善士為什麼會歡喜?
Q:為何「這是最好的禮物」?
Q:為何「能真正獲得智者的喜愛」?
P133 L08
宗喀巴大師在說了聞法的勝利之後,做了一個總結:我們現在聽聞的並不是一般世間學校教的知識,而是什麼因緣能使我們快樂、什麼因緣會造成痛苦,以此而做取捨的內容。如果把聽聞的內容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的行為,我們就能遠離生死城。有時候經典裡把輪迴譬喻為生死城,是因為城牆很高、城門緊鎖,我們不容易脫離的緣故。有了聽聞,而且如是地修行,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脫離生死城。
P133 LL5
〔參考題綱〕
Q:宗喀巴大師做了什麼總結?
Q:為什麼「經典裡把輪迴譬喻為生死城」?
Q:為何能「脫離生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