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 L01
我非常榮幸能有這樣的機緣,為內地的信眾講授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因為這樣一個難得的機緣,讓我可以去複習、思考《廣論》的內容,我覺得非常殊勝。你們也要隨喜自己的善根,因為即使只是聽聞《廣論》的教授,也可以累積無量的福報善德,更何況能認真學習、真正深入了解其內涵。
〔參考題綱〕
Q1-1:為什麼法王會說:「我非常榮幸能有這樣的機緣」?
Q1-2:法王以何種心境開示《廣論》?我有沒有與法王相同的殊勝感?
Q1-3:法王如何策勵我們?
Q1-4:「隨喜支」出現在《廣論》哪一頁?
Q1-5:聽聞《廣論》會有何受用?《廣論》哪一頁有類似經論依據?
Q1-6:「即使只是聽聞《廣論》的教授,也可以累積無量的福報善德,更何況能認真學習、真正深入了解其內涵。」我真的深入了解,會得到什麼?
P020 L05
學習《廣論》的目的是為了調伏自己內心。因此,不能把《廣論》當作一本教科書,像學習一般知識那樣去學習,而是應該學會運用所學的內容去轉變這顆原本頑固、不易調伏的心。無論是講者還是聽者,都必須以此為主要目的,也就是為了調伏自己的內心而講說、聽聞《廣論》的內容。
〔參考題綱〕
Q2-01:學習《廣論》的目的是?
Q2-02:難道學《廣論》不能為了調伏別人?會有什麼過患?
Q2-03:為什麼「不能把《廣論》當作一本教科書」?
Q2-04:學習一般敎科書如:公民與道德等難道就沒有辦法讓心改變嗎?
Q2-05:該如何正確學習《廣論》?
Q2-06:「聽者,必須以調伏自己內心而聽聞《廣論》的內容。」請問法王這段話有無經論依據?在《廣論》哪一頁?
Q2-07:按照經論所說如法聽聞,會產生哪些勝利?
Q2-08:按照經論所說不如法聽聞,會產生哪些過患?
Q2-09:「講者,是為了調伏自己的內心而講說《廣論》的內容。」請問法王這段話有無經論依據?在《廣論》哪一頁?
Q2-10:按照經論所說如法講說,會產生哪些勝利?
Q2-11:按照經論所說不如法講說,會產生哪些過患?
P020 L09
在正式傳授《廣論》的教授之前,我們先來唸誦說法前的課誦文。雖然《廣論》的加行祈請文很多,像《莊嚴廣釋》、《任運廣釋》等,可是因為時間不夠,我們這裡只唸誦一般說法前的課誦文,之後再唸《心經》來做集資淨障。
〔參考題綱〕
Q3-1:聽法前,我做了哪些前行?
Q3-2:若無作「說法前的課誦」,會產生哪些障礙?
Q3-3:講法者除了課誦,還需做哪些前行?
Q3-4:《廣論》的加行祈請文很多,像《莊嚴廣釋》、《任運廣釋》等。我還知道哪一些?
Q3-5:課誦文除了唸《心經》,還有哪些可做集資淨障?
Q3-6:聽法前,我會唸誦《廣論祈願文》嗎?請問《廣論祈願文》在《廣論》哪一頁?
P020 L12
首先觀想:在前方虛空中不只是一尊佛像,而是真正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安住在前方作為我們的資糧田。同時,憶念導師釋迦牟尼佛的身、語、意功德,做皈依及祈請。佛陀會隨著祂的願力,應眾生的祈請遍布各處作為資糧田。
如同七支供養文所說:
一身復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佛陀無所不在,只要虔誠祈請,迎請佛陀來到此地,佛陀一定會做我們的資糧田。
〔參考題綱〕
Q4-01:何謂「資糧田」?
Q4-02:如何讓佛陀透由首先觀想成為資糧田?
Q4-03:在觀想資糧田時,有些聖者如無著菩薩、龍樹菩薩,不知祂們的相貌,應如何觀想?
Q4-04:即使知道相貌,如導師釋迦世尊,雖然每天頂禮供養,但觀想時也現不太起來,該如何做?
Q4-05:請略述佛的身功德。
Q4-06:請略述佛的語功德。
Q4-07:請略述佛的悲功德。
Q4-08:請略述佛的智功德。
Q4-09:請略述佛的業功德。
Q4-10:「一身復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分別出現在《廣論》哪一頁?
Q4-11:我如何對佛陀作禮敬?
Q4-12:為什麼要皈依佛陀?
Q4-13:佛陀跟外道有什麼差別?
Q4-14:我如何恭敬三寶?能否舉例?
Q4-15:為什麼佛是我們的資糧田?
P021 L01
接著觀想:導師釋迦牟尼佛身旁安住著深見派的傳承上師,從文殊菩薩到龍樹菩薩父子,到阿底峽尊者,再到宗喀巴大師,一直到自己的根本上師,所有的傳承上師都安住在前方虛空;在此同時,我們也觀想所有廣行派的傳承上師,從慈尊到無著菩薩兄弟,到阿底峽尊者,再到宗喀巴大師,一直到自己的根本上師,所有的傳承上師都安住在前方虛空。因為現在的不共因緣是針對漢人傳授《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以我們也同時觀想漢地所有成就者,為眾生生起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們,都安住在前方虛空。我們在這些眾多的資糧田前,生起皈依及菩提心的意樂,以清淨的意樂來接受《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做如此的觀想。
〔參考題綱〕
Q5-01:深見派的傳承上師有哪些?
Q5-02:廣行派的傳承上師有哪些?
Q5-03:偉大行派的傳承上師有哪些?
Q5-04:《菩提道次第廣論》內,哪些法類屬於深見派的傳承?
Q5-05:《菩提道次第廣論》內,哪些法類屬於廣行派的傳承?
Q5-06:為什麼要「生起皈依及菩提心的意樂」來作觀想?
Q5-07:針對漢人不共因緣又如何觀想?
Q5-08:請列舉至少五本深見派傳承的經論。
Q5-09:請列舉至少五本廣行派傳承的經論。
Q5-10:看到代表兩大傳承的經論,有沒有生起想通達趣入之心?授課師長建議我們先從哪幾本趣入?
Q5-11:深見派跟廣行派,兩派的差異是什麼?
P021 L09
還未聽聞佛法之前,我們要時時觀察自己的意樂是否清淨,這非常重要。因為所謂的修行,其實就是像戰爭般地以智慧來對治煩惱。對於使自心無法獲得安寧的煩惱,我們無法透過第三者來把它趕走,也不能夠命令煩惱自己乖乖地走掉。正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煩惱是因為看不清楚實際的狀況而產生,所以唯一能趕走煩惱的方法,就是把實際的狀況看得更清楚。佛陀給予的教導,像是打開我們智慧大門的鑰匙,讓我們開啟智慧之眼,好好看清楚實際狀況。為了抓緊這一把鑰匙,必須要清楚法義是什麼,並牢記在心,接著才能使用法義這把鑰匙把實際狀況看清楚。唯有透過認知道理的智慧,才能從內心裡面把這個被我們寵壞的煩惱趕走。
〔參考題綱〕
Q6-1:聽聞佛法前,需做什麼非常重要的準備?
Q6-2:「修行,其實就是像戰爭般地以智慧來對治煩惱」?為什麼尊者用戰爭做比喻?
Q6-3:尊者用戰爭做比喻,有無戰爭相關經論依據?
Q6-4:尊者所引的《入菩薩行論》偈頌是?
Q6-5:某祖師舉捉強盜的喻來對付煩惱,要我們學哪一位尊者的方法?在《廣論》哪一頁?
Q6-6:在十二因緣圖上,無明是以什麼形象呈現?
Q6-7:有了無明,會產生哪些煩惱?
Q6-8:法王在這段裡面,教我們如何對付無明?
P021 L17
認知更多的法義是有絕對的必要。當我們遇到困難,內心被煩惱控制時,我們會幫煩惱找許多藉口。我們覺得必須煩惱、必須生氣、必須貪等等,會幫自己找許多藉口。當我們所知道的法義,不足以消滅這些煩惱、不足以破斥這些煩惱的藉口時,我們絕對會被煩惱說服,會覺得煩惱的理由都是正確的。所以,為了徹底壓伏煩惱,甚至完全斷除,我們要知道煩惱的理由是不符合實際的,我們有必要去認知更多的法義,並且牢記在心。
〔參考題綱〕
Q7-1:為什麼法王說:「認知更多的法義是有絕對的必要」?
Q7-2:我有如同法王所說:「遇到困難,內心被煩惱控制時,我們會幫煩惱找許多藉口」嗎?
Q7-3:「我們所知道的法義,不足以消滅這些煩惱、不足以破斥這些煩惱的藉口時,我們絕對會被煩惱說服」,承許嗎?為什麼我寧願當煩惱手下敗將,也不願意深入學習?
Q7-4:「為了徹底壓伏煩惱,甚至完全斷除,我們要知道煩惱的理由是不符合實際的,我們有必要去認知更多的法義,並且牢記在心。」我當下是否發願要去認知更多的法義,並且牢記在心?
Q7-5:舉出一個今後對治「自己懈怠」的方法?
Q7-6:我如何對治「自己不想開口的煩惱」?
Q7-7:我是否敢發一個「即日起努力朝向精進方向」的願?
Q7-8:除了認知更多的法義,還需將所認知的法意達到何種程度,才能徹底壓服並斷除煩惱?
P022 L06
我希望接下來的講授,大家不是聽聽就過去,只是與我結個法緣而已。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只是浪費我的唇舌,無法給大家帶來真正的利益。我希望你們能夠針對法義好好地思惟,好好地謹記在心。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真正地感覺到:「喔,去年我聽到這個法義時,還不是很懂,可是今年我聽到同樣的內容時,好像真的多懂了一點。」或是「去年我聽的內容,當時並非不了解,可是今年聽到時,卻產生了不一樣的覺受。」這樣的話,才是真正得到了加持啊!
〔參考題綱〕
Q8-1:為什麼法王會說:「大家不是聽聽就過去,只是與我結個法緣」?
Q8-2:為什麼法王表示「結個法緣,浪費他的唇舌」?
Q8-3:為什麼「聽聽就過去,無法帶來真正的利益」?
Q8-4:「針對法義好好地思惟,好好地謹記在心。」對自己有什麼利益?
Q8-5:該如何聽才能得加持?得加持會產生何種感受?
Q8-6:如何評斷已得聽法的利益及真正得到加持?
Q8-7:請用十二因緣流轉過程,敘述「隨便聽聽&得到加持」兩者差別。
P022 L12
西藏有一句俗語說:「人雖老,心猶新。」就是說人的身體雖然老了,可是智慧一直在增長。我們的心就像孩子一樣,要不斷吸收新知識才會成長,才有足夠的工具和力氣去對治煩惱、消滅煩惱,否則我們很容易被煩惱及煩惱的理由打敗。當我們接受了《廣論》的法義,並且學會運用這種法義去調伏自己的內心時,原本無法調伏的、頑固的、粗猛的心,透過法義的加持,會慢慢地溶解,內心會變得更加安寧、更加溫暖、更加懂得去善待別人。雖然我們的身體還是像以前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老化,可是我們的內心卻因為聽聞了《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而獲得極大的改變。我們變得更能體諒別人、更能善待別人,原來很容易生氣的我,因為接受了《廣論》的教授,現在變得不容易生氣了。我希望大家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獲得接受法義之後的加持,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這種改變要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達成,不只是一個月,不只是一年,甚至於十年、二十年,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我們的心才能真正獲得正面的改變。
〔參考題綱〕
Q9-1:如何達到人雖老,心猶新?說明變化過程?
Q9-2:我們的心要如何才能對治煩惱、消滅煩惱?
Q9-3:「接受了《廣論》的法義,並且學會運用這種法義去調伏自己的內心」,會產生什麼影響?自身煩惱會有何變化?
Q9-4:慈悲、愛、關懷,與宗教信仰有沒有關係?
Q9-5:何謂「真正的修行」?
Q9-6:真正修行自心需達到何種程度?才能讓「我們的心真正獲得正面的改變」?
Q9-7:為什麼法王提到長時間,而不是短時間?有無經論依據?
Q9-8:《廣論》引哪幾位尊者;尊者並舉什麼例子,形容我們被煩惱逼迫的狼狽樣?
P023 L07
接下來,我們來唱誦說法前的課誦。希望你們在唱誦的同時,能夠了解經典文字的內涵。不要在一開始聽法時,就顯出一副很疲倦、想睡覺的樣子,這樣的話,會影響到我講法時的情緒,於是我也想睡覺了。我希望你們在一開始聽聞佛法時,就要很有精神,好好地聽聞這個非常殊勝的教授。
〔參考題綱〕
Q10-1:唱誦說法前的課誦需注意哪些正確及錯誤的態度?
Q10-2:如何才能「唱誦的同時,能夠了解經典文字的內涵。」《廣論》依據在哪一頁?聽聞時容易產生哪些過失?有哪些對治法?
Q10-3:為什麼「顯出一副很疲倦、想睡覺的樣子,會影響到法王講法時的情緒」?
Q10-4:聽法產生「很疲倦、想睡覺的樣子」,《廣論》提到有哪些對治法?
Q10-5:《廣論》提到精進有哪些的勝利?
Q10-6:《廣論》提到不精進有哪些過患?
P023 L11
總之,《廣論》的教授可以讓我們脫胎換骨、重新獲得一個新生命。什麼叫作重獲新生命呢?就是:「我許下承諾:為了利益有情眾生,我必成就無上菩提。從今天起,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成佛、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要許下承諾,讓自己的心每天獲得改善,要想盡辦法對抗煩惱魔軍。」要以這樣堅定的承諾和意樂來聽聞這一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以這樣的意樂一起唱誦說法前的偈頌文:
〔參考題綱〕
Q11-1:學《廣論》教授,為何可使我們重獲新生命呢?
Q11-2:以何承諾及意樂聽聞《廣論》,才能重獲新生命?
Q11-3:我是否承許「《廣論》的教授可以讓我們脫胎換骨、重新獲得一個新生命」?理由?
Q11-4:我是否敢如同法王所講,許下:「為了利益有情眾生,我必成就無上菩提。從今天起,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成佛、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的承諾?
Q11-5:《廣論》提及哪三類發心之因?《廣論》頁數?
Q11-6:我是否能許下「讓自己的心每天獲得改善,要想盡辦法對抗煩惱魔軍。」的承諾?
P023 L17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有情願成佛。
瞿曇大聖主,憐憫說是法,
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
༄༅།།སརྦ་མངྒ་ལཾ།།
吉 祥 圓 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