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53 L01~ P055 LL4
知苦不可得知,斷集不可得斷,
證滅不可得證,修道不可得修
P053 L01
如實地學習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依佛所說的四聖諦來修行,將獲得什麼樣的果呢?佛陀說:「知苦不可得知,斷集不可得斷,證滅不可得證,修道不可得修。」因為徹底了解痛苦的性質,而且完全斷除了痛苦的緣故,就再也沒有新的痛苦需要去體會、得知,所以說「知苦不可得知」。因為苦因已經徹底地斷除,不再有新的苦因要斷,所以說「斷集不可得斷」。「修道不可得修,證滅不可得證」,因為已經圓滿了道、滅的功德,所以不需再去圓滿它。
〔參考題綱〕
Q:依佛所說的四聖諦來修行,將獲得什麼樣的果呢?
Q:何謂「知苦不可得知」?
Q:何謂「斷集不可得斷」?
Q:何謂「修道不可得修,證滅不可得證」?
P053 L08
了解四諦的性質、如實地行持四諦的作用、由作用而感得四諦的果實,以上就是整個佛法的結構和內容,是配合著四聖諦和二諦來了解的。
〔參考題綱〕
Q:請問此處指的整個佛法結構與內容為何?我們平時是這樣了解趣入的嗎?
Q:學完這一段,我做了什麼決斷或發了什麼願?
Q:四聖諦和二諦關係是?
有幸聽聞道次第教授應策勵自己修習
P053 L11
種敦巴大師曾說:「稀有三藏諸教法,具量士夫三士道,願此法鬘如意寶,利諸有情滿大義。」如偈頌所言,導師釋迦牟尼佛因為憐憫被煩惱操控的有情,想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生起了無上菩提心。由大悲心及菩提心的力量,導師釋迦牟尼佛於三大阿僧祇劫當中,行無量的菩薩行,最後圓滿了佛陀四身的果位,能在法身無有動搖中,化現出千百億個化身。以這個世界而言,釋迦牟尼佛以勝應身示現了十二種法相,首先示現太子相,然後是苦行相,最後圓滿正覺,然後就傳授給我們三藏十二部經典的內涵。這是為什麼?是為了幫助我們真正斷除痛苦及痛苦的因緣。不僅如此,為了滿足弟子們各自的根器、弟子們暫時的所需和究竟的利益,還說出三士道的道次第。願此融攝了所有三藏十二部經典的道次第教授,能夠圓滿利益有情。道次第的教授就如同如意寶、如同國王般地能夠滿足一切眾生的所需。
〔參考題綱〕
Q:請解釋偈頌:「稀有三藏諸教法,具量士夫三士道,願此法鬘如意寶,利諸有情滿大義。」
Q:導師釋迦牟尼佛之無上菩提心,是怎麼生起來的?
Q:導師釋迦牟尼佛之果位,是怎麼圓滿的?
Q:以這個世界而言,釋迦牟尼佛是怎麼示現的?
Q:為什麼導師釋迦牟尼成佛後,要傳授我們三藏十二部經典的內涵?
Q:導師釋迦牟尼佛,如何幫助不同根器的弟子們?
Q:法王如何比喻道次第的教授?
Q:「道次第的教授」與「神通」給我選擇,我選哪一個?原因?
Q:我與祖師們的選擇相同嗎?此段公案《廣論》依據?
P054 L05
從過去到現在,道次第的傳承在印藏二地確實幫助了許多的修行者。有很多修行者因由道次第的修持及傳承的加持而獲證正覺果位;有些已成就大地菩薩的果位;有些則入道,正在行菩薩道。這個傳承有無間斷的加持力,非常殊勝。以我們現況而言,我們明明知道煩惱的過患,但因為往昔串習煩惱的力量太過強烈,所以會明知故犯。就像一個眼睛沒有瞎的人,明明看到了懸崖,卻不畏懼,還愚蠢地想要跳下去。像我們這麼劣根的人,聽到道次第教授都能感動,可見道次第傳承的加持力是多麼不可思議!我們今天好不容易有這樣一個機緣,能夠聽聞到道次第的教授,能夠得到道次第教授的傳承,要好好地珍惜,好好地策勵自己學習才是。
〔參考題綱〕
Q:請問有哪些修行者,因修持道次第與傳承加持而獲證正覺果位?
Q:想認識這些高量成就者,可以參考哪些傳記或史料?
Q:看完且認識後,有沒有生起對修持道次第的信心?
Q:學習「道次第的傳承」,目前的我處於哪一個階段?
Q:煩惱有哪些過患?
Q:尊者如何比喻煩惱過患?
Q:尊者如何比喻道次第傳承的加持力?
Q:尊者要我們如何把握學習機會?
Q:傳承如果間斷,就真的沒有加持力嗎?佛的業功德不是任運無間正饒益一切有情嗎?
Q:很多業果公案不是只單純對佛菩薩的信心就得加持,難道一定需要無間斷的傳承嗎?
Q:傳承真正的意義與殊勝為何?
Q:和聽聞道次第教授相比,平時聽到五大論教授似乎感動沒那麼深刻,難道五大論教授的加持力比較弱嗎?
Q:聽法感動多寡的關鍵為何?
P054 L13
能有這麼殊勝的因緣,來自於我們過去生累積了足夠的福報,所以我們這一世不僅獲得暇滿人身,而且還能獲得如此殊勝的教法,得到殊勝的傳承及加持。我們應該把握如此難得的時間,趁自己現在還有能力,因緣具足時,好好修法才是。使自己的今世過得有意義,也讓自己的後世更有把握。後世能獲得最殊勝的利益是成為一切遍智或解脫;即使做不到,至少後世不要墮落到三惡道,要有最底線的把握才是。一切都是隨著因緣而有,後世墮於三惡道其實也是隨因緣而有。仔細想想自己每天的所思、所為,所想的都是煩惱,所做的都是惡業,那麼憑什麼可以期望後世不墮三惡道呢?從導師釋迦牟尼佛一直到今天,期間有多少的大成就者、大菩薩眾,甚至諸佛化身到這世間,普度眾生,可是我們現在所思的仍然是煩惱,所行的仍然是惡業。我們趁現在有難得的機緣,要好好把握住,要策勵自己才是;否則好不容易有這個機緣,因為自己的懈怠、放逸而失去,那豈不是太可惜了嗎?如果你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三寶,那是另外一回事;可是在場的諸位卻非如此,所以要好好把握這樣一個時機,策勵自己努力精進。我們會覺得還有時間,可是時間卻不會等我們,它不斷地流逝,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才是。
〔參考題綱〕
Q:略述「能聽到這座法之殊勝因緣」?
Q:宿生花了太多努力,終於換來聽法的機會,我該如何把握?
Q:後世能獲得最殊勝的利益是?
Q:後世不能獲得最殊勝的利益?尊者要我們做到的最低下限是?
Q:為何尊者此處特別提到好好「修法」?請問是修什麼法?
Q:何謂「一切都是隨著因緣而有」?
Q:自己每天的所思、所為的都是惡業嗎?
Q:難道連發心早起參加讀書會也是煩惱惡業嗎?
Q:「有很多的大成就者、大菩薩眾,甚至諸佛化身到這世間,普度眾生」,我有遇到嗎?
Q:為什麼有這麼多聖者來到世間,我還是持續造惡業?
Q:為何尊者說:「如果你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三寶,那是另外一回事」?
Q:我是否如尊者所講「會覺得還有時間」?可以感覺得到時間流逝快速嗎?
Q:「覺得還有時間」,會產生什麼過患?平時是有規劃時間的習慣嗎?
Q:「覺得沒有時間了」,會產生什麼勝利?如何把握如此難得的時間?
Q:好好把握,策勵精進,珍惜暇滿等等…這些話我們已聽了不知無數次,但做不到的真正原因為何?尊者這邊有沒有可以派上用場的教導?
P055 L09
《釋量論》裡有一句話:只要因緣具足,不生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後世會生到何處,只要因緣具足,我們就定會至何處。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將來一定會死去。因為意識的續流不會間斷,所以就會流轉到後世去。如果後世墮落到三惡道,先不談地獄和餓鬼的痛苦,就說畜生的痛苦,我們現在就可以用肉眼看到,想想看,你有辦法承受這些動物的痛苦嗎?如果沒有辦法,從現在起就要好好地策勵自己。
P055 LL4
〔參考題綱〕
Q:「只要因緣具足,我們就定會至何處」,那我都造了什麼因?
Q:我是否意識到「將來一定會死去」?
Q:地獄道有什麼苦?
Q:餓鬼道有什麼苦?
Q:畜生道有什麼苦?
Q:我有辦法承受這些動物的痛苦嗎?
Q:如果沒有辦法,從現在起要如何策勵自己?
Q:就連肉眼可看到的畜生苦都不一定有感覺,更何況是餓鬼和地獄苦這些看不到的更難,眼前該怎麽克服?
Q:身為《覺燈日光》讀書會的一員,如何所思所想是為了社會和大眾利益而考量?
Q:已經研討說法前行一段時間了,有什麼收穫?
Q:最近這段時間的用功,和以前的自己對比,有什麼不太一樣?
初學者第一步:行善斷惡
P055 L15
如《寶鬘論》所說,三惡道都是由因緣而產生,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要去斷除將來墮落三惡道的因素。最好的對治力是什麼?十善業道。我們不是無法做到十善業道,我們絕對有能力可以做得到,只是不做而已。身為初學者的我們,跨出的第一步就是要精進行十善業道,斷除一切惡業。要知道,煩惱雖然強而有力,但卻十分愚蠢、沒有智慧。我們必須透過智慧來消滅這個有勇無謀的敵軍,這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方向。雖然要消滅煩惱,可是作為初學者的我們,沒有足夠的智慧,要消滅煩惱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至少不要被這個有勇無謀的煩惱所傷害。如果我們造十惡業道,就是被煩惱所操控,會受到傷害。因此我們必須先制止造十惡業道,要先行十善業道。
〔參考題綱〕
Q1-01:為什麼「從現在起就要去斷除將來墮落三惡道的因素」?
Q1-02:最好的對治力是什麼?
Q1-03:此處指的對治力和《廣論》四力懺悔有關聯嗎?
Q1-04:為什麼尊者說「我們絕對有能力可以做得到,只是不做而已」?
Q1-05:十善業道在我們內心的份量為何?真的很重要嗎?
Q1-06:尊者如何建議「身為初學者的我們」?
Q1-07:和我們平常想的第一步一樣嗎?《廣論》依據?
Q1-08:我如何看待器官捐贈?
Q1-09:何謂「我們所要追求的方向」?
Q1-10:為什麼「要消滅煩惱是很困難的」?
Q1-11:斷除一切惡業和行十善業道是一樣的嗎?
Q1-12:何謂十善業道?《廣論》依據?
Q1-13:造十惡業道就是被煩惱所操控,反過來說,行十善業道就不是嗎?
Q1-14:請問如何理解「業」與「業道」?《廣論》依據?
P056 L07
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為了讓我們能夠徹底消滅煩惱,讓這種善法更加圓滿,必須要有導師的教誨,所以要皈依佛;因為要有良好的模範來引導、幫助我們,所以要皈依僧;唯有皈依法寶才能讓我們解脫,所以我們皈依法。透過三皈依及相信業果,能讓我們無疑地來行十善業,如此,我們才有把握將來能獲得暇滿人身、能夠再次地遇到佛法。今世好好做,今世沒有做完的部分,後世具有暇滿人身,再繼續地做下去。暇滿人身中,更殊勝的是具有八種異熟功德的暇滿人身。若能獲得具有八功德的暇滿身,如長壽、有大威德力等,在修法時會更快速、更具足順緣。在今世,我們可以個別地去成辦八異熟功德之暇滿身的因素,像放生、多做布施等,這麼做,將來我們行善法時會更順利、更圓滿。
〔參考題綱〕
Q2-01:此處尊者是先提到業果再講皈依三寶,和《廣論》中皈依到業果銜接內文所言有何差別?
Q2-02:尊者在此如何講述皈依?
Q2-03:如何「無疑地來行十善業」?
Q2-04:如何做「才有把握將來能獲得暇滿人身、能夠再次地遇到佛法」?
Q2-05:在「暇滿人身中,更殊勝的是」何身?
Q2-06:「具有八功德的暇滿身」,修法時有什麼好處?
Q2-07:異熟功德,有哪八個?《廣論》頁數?
Q2-08:感得的異熟果報,分哪八個?《廣論》依據?
Q2-09:成辦異熟之因,是哪八個?《廣論》頁數?
Q2-10:請問我真正有很想得到異熟功德和果報嗎?
Q2-11:在今世,我們如何「個別地去成辦八異熟功德之暇滿身的因素」?
Q2-12:成辦異熟功德的同時,如何避免為了單單求現世圓滿而造業?
P056 L16
雖然我們究竟的目標是獲得一切遍智,但是一切遍智非常地遙遠,不是一蹴可幾。這當中的銜接,我們必須列入考量,所以從現在起,就要好好地準備才是。這也是為什麼道次第雖然是為了一切遍智這個究竟目標而說,但在一開始卻先說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然後才說上士道。
〔參考題綱〕
Q3-1:「我們究竟的目標是」?
Q3-2:「這當中的銜接」是指什麼?
Q3-3:現在的我,該如何準備?
Q3-4:道次第在成佛進程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Q3-5:為什麼道次第分成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
Q3-6:共下士道的「共」字為何意?請問下士夫的分類有哪幾種?請問此處所指的是哪一種?
止息痛苦
P057 L04
現在雖然有了暇滿人身,也不值得我們滿足。像現有的人身的確是修學正法非常好的工具,可是我們是在苦性中投生,也會在苦性中死去,生死之間並非都是快樂,相反地,會有接二連三的種種痛苦,如病苦、死苦、愛別離苦等,大大小小的痛苦無有間斷,我們要一直面對種種的苦因、苦緣。如同《四百論》所說:只要業和煩惱未斷,我們就會被身苦和心苦所壓迫,好比一個人身上提著一個沉重的包袱,把自己累得喘不過氣來。的確如此啊!但是要知道,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痛苦、倒楣、不幸,而其他人都是快樂的。仔細地觀察,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經歷不相同,但哪一個沒有痛苦?只要業和煩惱未斷,我們的心隨著業和煩惱而走,就必須無自主地受取此一由業與煩惱所造成的身心,此苦蘊又稱為近取蘊。有近取蘊存在,我們怎麼會安樂?是不可能有安樂的。如同論中說「業和煩惱滅故」,只有消滅煩惱,才能真正獲得喘息,因為煩惱絕對不會讓我們在快樂中獲得喘息。即使我們現在覺得快樂,可是因為煩惱和業的緣故,我們的快樂也會瞬間轉為痛苦,現有短暫的快樂不過是壞苦而已。斷除煩惱種子的當下叫作涅槃,也就是真正的寂靜,唯有在這種寂靜的狀況下,我們才能獲得真正永恆的安樂。
P058
〔參考題綱〕
Q4-01:對暇身滿足或不滿足的狀態?
Q4-02:為什麼「雖然有了暇滿人身,也不值得我們滿足」?
Q4-03:為什麼「現有的人身的確是修學正法非常好的工具」?
Q4-04:在苦性中投生的苦不易憶起,請問這要如何思惟比較容易趣入?
Q4-05:為什麼尊者講「生死之間並非都是快樂,有接二連三的種種痛苦」?
Q4-06:為什麼「只要業和煩惱未斷,我們就會被身苦和心苦所壓迫」?
Q4-07:「每一個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眼前我最大困難是什麼?
Q4-08:有時自己的苦都解決不了,如何還去想到他人也是苦的?
Q4-09:何謂「近取蘊」?
Q4-10:為什麼「有近取蘊存在,我們不可能有安樂」?
Q4-11:為什麼「煩惱絕對不會讓我們在快樂中獲得喘息」?
Q4-12:快樂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會變成痛苦?
Q4-13:我們會承許「快樂也會瞬間轉為痛苦」嗎?舉例?
Q4-14:承許「現有短暫的快樂是壞苦」嗎?原因?
Q4-15:為什麼「唯有在寂靜的狀況下,我們才能獲得真正永恆的安樂」?
Q4-16:對於此段,那個角度最能說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