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39 L09~ P044 LL3
因果論的三大條件:不動緣、無常緣、能力緣
P039 L09
今天的科學家可以透過儀器證實佛教所說的細微無常的存在。佛教說「諸行無常」,即一切有為法都是刹那改變。為什麼會有剎那改變呢?我們從肉眼看到的粗分無常來推理,自然就可以知道。像我一開始到印度時是二十四歲,今天已經是七十二歲的老人了。從一開始非常年輕的一個青年變成老人,其間的轉變絕不是突然發生的,改變是在每一刹那當中。為什麼會每年都在變呢?是因為每個月都在改變;為什麼會有每一個月的改變呢?是因為有每一個星期的改變;為什麼會有每一個星期的改變呢?是因為有每一天的改變;為什麼會有每一天的改變呢?是因為有每一時辰的改變;為什麼會有每一時辰的改變呢?是因為有每一分鐘的改變;每一分鐘的改變是來自每一秒的改變;每一秒的改變是來自每一刹那的改變。由此可知,凡是由因緣所生之法,都是在剎那改變中,這就是四法印中的「諸行無常」。
〔參考題綱〕
Q:為什麼有為法會有剎那改變呢?
Q:「諸行無常」的「行」指的是什麼?
Q:何謂四法印?
Q:如果有為法會剎那改變,我該如何努力?
Q:我們在哪些顛倒相當中?《廣論》依據?
Q:該如何對治或去除此類顛倒無明?《廣論》依據?
P040 L04
因為實際狀況是如此,佛教配合實際狀況就說了不可磨滅的事實,那就是因果論。
因果論來自三大條件:
第一叫作不動緣。什麼叫不動緣呢?
我們不認為一切會改變的萬物是因為造物主的想法改變而創造出來,所以叫作不動緣。因為從邏輯上推理,如果一切萬物是由造物主所創造,那造物主是常法還是無常法?如果造物主本身並不是常法而是無常法,那他就會改變。如果造物主也會改變,那就是說一定有一個因緣去推動造物主在改變。如果有這樣一個因緣,那麼變成造物主之前又有其他的因,造物主就不是真正的造物主了,因為他還要依賴先前的因緣來改變。如果說造物主本身完全不會改變,那就是常性了,那他就不可能創造出什麼來。所以我們說一切有為法不是常因而有,不是來自於造物主。
〔參考題綱〕
Q:因果論的三大條件是?
Q:何謂「不動緣」?
Q:造物主本身是「常法」還是「無常法」?
Q:造物主本身是「常法」會如何?
Q:造物主本身是「無常法」會如何?
Q:既然知道「無常」,那為什麼我還會執著?《廣論》依據?
Q:佛陀是「常法」還「無常法」?
Q:佛果是「常法」還「無常法」?
P040 L13
第二是無常緣。我們認為一切會改變的法,都是由會改變的因緣而生,所以叫作無常緣。也就是說,每一個正在改變的法,在當下就具有會轉變、會壞滅的性質,這是因為促成此法的因本身具有壞滅的性質,所以由此而生的果必定也會有壞滅的性質。
〔參考題綱〕
Q:何謂「無常緣」?
Q:請略述「因緣和合」。
Q:修「念死」的勝利?
Q:不修「念死」的過患?
Q:「色法」壞滅方式?
Q:「心法」壞滅方式?
Q:上面兩者壞滅方式有何不同?
P040 L16
第三是能力緣。在因果演變的過程中,異類因沒有辦法感同類果,每一果都必須由它的同類因緣形成。當然,這個同類因緣是以主因來說,而不是以俱生緣來說。如這一株苗的產生,它的主因是那個種子,它們必須具備同類的性質,才能產生這種果實的苗。但是如果講到俱生緣,像陽光、水分、肥料、土地等,就不一定是同類的性質。主因和主果,佛教專有的名詞叫作近取因和近取果,近取因和近取果的關係必須是同類性質。一切剎那變化的法都是由能力緣產生。
〔參考題綱〕
Q:何謂「能力緣」?
Q:為什麼「異類因沒有辦法感同類果」?若有,會發生什麼事?
Q:為什麼「俱生緣」不一定是同類的性質?
Q:「同類因緣」又有哪些名字?
Q:「近取因」和「近取果」,必須是同類性質,請舉例。
Q:承上,有無「心法」例子?
P041 L05
所以只要是無常法,就必須要從不動緣而有,必須要從無常緣而有,必須要從能力緣而有。正因為實際狀況是如此,所以因果論從此形成。現代著名科學家達爾文在他的演化論中曾經說到,萬物都是透過演化演變而形成的。這與佛教說,一切在改變的萬物並不是由造物主創造出來的,而是由它自己同屬性的因緣慢慢變化而成的,內涵剛好相同。
〔參考題綱〕
Q:只要是無常法,就具備哪些特質?
Q:「一切在改變的萬物並不是由造物主創造出來的,而是由它自己同屬性的因緣慢慢變化而成的。」那我今生目標是?來生目標是?
Q:為了達成目標,我該如何精進?
緣起
P041 L11
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說到了緣起見,緣起見中最基本的就是因果論。佛所說的緣起道理,的確是非常地不可思議,實在令人由衷地敬佩佛陀的智慧。因為是由因果形成種種的改變,就可以否定我是常法、是一者、是獨立的。常、一、自主的我是不存在的。與此同時,有一個問題:我是怎麼存在的呢?我的存在方式,只能是透過身心安立而有,如此而已。遠離了身心之外的我、常性的我、自主的我、單一的我都是不存在。
〔參考題綱〕
Q:為什麼「佛所說的緣起道理,是非常不可思議,實在令人由衷地敬佩佛陀的智慧」?
Q:我有佩服佛陀嗎?原因?
Q:「由因果形成種種的改變,就可以否定我」的哪些違品?
Q:我是怎麼存在的?
P041 L16
什麼叫作由身心安立而有?就像你們現在看到正在講法的我—達賴喇嘛,你們是先看到我的身體的某一部分,無論是我的長相、我的聲音,而間接地知道我是達賴喇嘛。不可能不需要經由達賴喇嘛的身、語,直接地去認知現在說話的人是達賴喇嘛。同樣地,你們認知自己時,如自己的名字叫札西,是透過札西的身或札西的心來認識到「我是札西」。要摒除身心去找出一個札西,是找不到的。正因為如此,當我們看到札西的身體變老時,會認為札西是老人;要是札西的身體現在非常年輕,我們就會經由他的身體認知札西是個年輕人。同樣地,如果札西今天聽到了一聲讚美,札西的心非常快樂,我們會說札西是一個快樂的人。如果札西和札西的身心完全分離,札西像是個主控者,控制著身心,身心被札西所控制,那為什麼札西的身體老時,要說札西老呢?這沒有道理。為什麼札西的心快樂時,要說札西快樂呢?這也沒有道理。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札西的身體老的時候,札西也就跟著變老;當札西的心喜悅的時候,我們會說札西高興。由此我們可以推知,札西的存在是由他的身心而取有,這是札西唯一的存在之道。
〔參考題綱〕
Q:什麼叫作由身心安立而有?
Q:「不可能不需要經由達賴喇嘛的身、語,直接地去認知現在說話的人是達賴喇嘛。」有沒有不周遍的例子?
Q:為什麼「摒除身心去找出一個我,是找不到的」?
Q:何謂「假名安立」?
P042 L12
如果我們認為札西是身心取有,這可以理解,但是真的是唯取有嗎?札西的存在只是身心取有而已,或札西是在身心裡面呢?現今大部分的人說到我的時候,都是往內指,不會往外指,好像我是在身心的某一個部分裡。受到科學影響的人,可能會說:「我是在腦部吧?」早期佛教的內部思想也有認為我是由身心而安立的,可是我在身心裡面,是必須去找到的。這也是為什麼會有種種的名相產生,如阿賴耶識。(自續派認為我的事相是第六意識。)不認為我是由身心安立之後的唯取有。他們認為我在身心裡面,是必須要找到的。龍樹菩薩在《寶鬘論》裡說到:「士夫非地水,非火風非空,非識非一切,異此無士夫。」同樣地,《心經》也說到:「…無眼耳鼻舌身意…。」上述的經論都可以證明,所謂的我,無論從身還是從心去尋找,都不可能被找到。一般我們會認為五蘊比較容易找到,以色蘊來說,手指所指身體的任何一個部分都是色蘊,所以會覺得色蘊比較容易找到,比較實在。「我」比較抽象,手指所指身體的任何一個地方,它都不是我,所以找不到「我」。也就是色蘊比較容易被找到,「我」不容易被找到。因此,要了解「我」是找不到的,比較簡單,要了解色蘊是找不到的,比較困難。所以,《心經》「照見五蘊亦皆空」,這個「亦」字是什麼意思?不只找不到「我」,「我所依的身心五蘊」也是找不到的。這才是佛陀及龍樹菩薩父子的最究竟意趣。因此說到,所謂的無我,並不是單純地尋找之後找不到而已,而是說我是透過身心安立而有,是唯取有的方式而存在的,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存在方式。這才是最深奧的空性的內涵。
〔參考題綱〕
Q:如果我們認為札西是身心取有,這可以理解,但是真的是唯取有嗎?
Q:為什麼「大部分的人說到我的時候,都是往內指,不會往外指」?
Q:為什麼「所謂的我,無論從身還是從心去尋找,都不可能被找到」?
Q:在尚未學習覺燈日光之前,你曾經有去想過,要去找到「我」的這個念頭嗎?還是你認為「我」本來就存在,不必找?
Q:在尚未學習覺燈日光之前,你覺得「我」在哪裡?
Q:早期佛教的內部思想也有認為我是由身心安立的,可是我在身心裡面,是必須去找到的,你覺得這個「我」必須去找到嗎?為什麼?
Q:《心經》「照見五蘊亦皆空」,這個「亦」字是什麼意思?
Q:「佛陀及龍樹菩薩父子的最究竟意趣」是什麼?
Q:何謂無我?
P043 L13
我不是從我的身體而生,也不是從我的心而生,但是卻可以從我的身心形成我。所謂形成,就是取有而產生作用的意思。身心不是形成我的因,我不是身心的果,所以我不是從身心而生,但是我卻依賴於身心而取有、產生作用。就像果由因生,因不是由果生。此因之所以為因,是依賴著將要形成的果而說是它的因,但這並不是說因是由它的果而生。拿札西來講,札西的父母在還未生札西之前,只是一對男女而已,不能稱他們為父母,沒有父母的作用、性質。札西的父母不是由札西所生,但是札西父母的一切作用、性質,都是由札西形成的當下而有。所以取有不單單是個概念而已,而是父母的作用等,也是由札西的緣故而形成,這才是真正取有的內涵。
〔參考題綱〕
Q:「我不是從我的身體而生,也不是從我的心而生」,那到底從哪生?
Q:「我不是從身心而生,但是我卻依賴於身心而取有、產生作用」是什麼意思?
Q:真正取有的內涵是?
Q:學完這部分,我發了什麼願?
P044 L07
在說因果緣起時,只是很單純的果依賴因而生,是透過果由因生說到了緣起,這是粗分的緣起。再譬如這朵花的因為什麼是這朵花的因呢?是因為將來生的花,所以我們才說這個種子是花的因。這個種子具有花因的作用、花因的性質,是依賴著將來要生的花而去取有的。所以透過因果緣起,我們可以進入更深一層的緣起─觀待、取有的緣起。我們講到因果緣起時,只能侷限在無常法的範圍裡;但是當講到更深的觀待、取有的緣起時,不只果依賴著因而有,因也同樣依賴著果而形成了因的作用。這種互相觀待的緣起,不僅遍布於所有的無常法,也遍布於所有的常法,因為常法也是依賴無常法而有。
P044 LL3
〔參考題綱〕
Q:何謂「粗分的緣起」?
Q:花的因為什麼是這朵花的因呢?
Q:為什麼「透過因果緣起,我們可以進入更深一層的緣起」?
Q:何謂「細分的緣起」?
Q:何謂「互相觀待的緣起」?
Q:研討完這段,是否堅定自己學習〈毘缽舍那〉決心?
〔課後問題〕
Q1:如果是植物人,他無法想,也算我嗎?
Q2.單一的我不存在是指因為我有身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