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P105L02~ P107 L05
金三、說其所具四種殊勝。
此論教授殊勝,分四: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乙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乙三、困難小而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乙四、極大謗法之業罪行自趣消滅殊勝。今初中分八:
丙一、介紹聖教。
若問:「此法具有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聖教是什麼?又是如何無違的?」所謂「聖教」者,如觀音禁行論師對清辨論師釋《中觀根本慧論》的《般若燈論》而作的《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不死的涅槃勝位或欲得解脫的若人、若天所應遍知苦;所應斷除集;所應現證滅;所應修行道。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如此語所詮的盡勝者所有善說。
丙二、通達一切聖教不相違背之理。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彼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P105L02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此論教授殊勝,分四:
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今初:
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若人若天,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盡勝者所有善說。
〔參考題綱〕
Q:《廣論》具有哪些殊勝?
Q:何謂「聖教」?
Q:《般若燈廣釋》是哪位聖者所造?為了解釋哪一本論?
Q:「所應遍知」,知什麼?
Q:「所應斷除」,斷什麼?
Q:「所應現證」,證什麼?
Q:「所應修行」,修什麼?
P105 L08
「甘露勝位」,就是涅槃的意思。甘露是令我們不會死亡的藥物,遠離四魔、不會死亡的果位就是甘露勝位。為了能夠證得涅槃,無論是人還是天,應學習薄伽梵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知苦、斷集、證滅及修道。這些聖言,都是聖教。
〔參考題綱〕
Q:何謂「甘露勝位」?
Q:「遠離四魔」是哪四魔?
Q:所化機是?
Q:請複述通達聖教無違這一段的重點。
P105 L11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宗喀巴大師在這裡先說通達聖教無違的綱要,之後再做廣說。「無違」,無有相違的意思。如水與火就是相違的,因為它們沒有同屬。此處說一切聖教無有相違,並不在建立有沒有同屬,而是從一個人修行的角度來說,佛所說的一切教法,將來都會用上,或是現在都可以成為修行的助緣。如果能夠通達這一點,就不會覺得佛所說的內涵有所矛盾。譬如佛在某些經典裡說到暇滿人身的重要,所以我們必須要迴向,使自己未來能繼續獲得暇滿人身;但是佛在另外的經典裡又說到,即使獲得了人天身,也沒有什麼好的,人天身不過是六道輪迴的一個臭皮囊而已,所以我們不應該執著人天身,要往更長遠的方向去追求。乍看之下,同樣都是我們的導師,在一個地方說暇滿人身很重要,在另一個地方又說暇滿人身不是那麼重要,而且要捨棄,因為它是業和煩惱所帶來的苦蘊,是苦諦。乍看之下的矛盾之說,其實並不矛盾,因為以一個人修行的次第來說,這兩者都是需要的。涅槃的成就,不是獲得一兩次人身就可以成辦的,是要生生世世去成辦的。如果自己後世不能一直獲得增上生,怎麼能獲得佛果位呢?為了確保生生世世在成佛之道上,我們必須先確定後世獲得暇滿人身,必須把善業迴向將來能獲得暇滿人身,這對我們現有的情況來說很重要。可是若我們只獲得暇滿人身就滿足的話,那就錯了,因為人身仍是業和煩惱所帶來的苦蘊,仍在輪迴中,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眼光侷限在暇滿這個目標上,而應該放長眼光,往解脫的方向去追求。
〔參考題綱〕
Q:何謂「無違」?
Q:「此處說一切聖教無有相違」,是以何角度?
Q:「通達這一點,就不會覺得佛所說的內涵有所矛盾。」尊者在此如何舉例?
Q:將來如何「繼續獲得暇滿人身」?
Q:如何才不會「執著人天身」?
Q:為何「乍看之下是矛盾」?
Q:如何得到「涅槃的成就」?
Q:如果自己後世不能一直獲得增上生,怎麼能獲得佛果位呢?
Q:如何做才能「生生世世在成佛之道上」?
Q:為什麼「獲得暇滿人身還不能滿足」?
P106 L16
如果我們能了解到佛所說的內涵,都是屬於道之正體或道之支分,而且都是現在或將來可以修行的內容,能深深體會佛所說的任何一句話都是有用的,那就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了。什麼是道之正體和道之支分呢?對《廣論》所要度化的眾生而言,道之正體即是菩提心。下文也可以看到,宗喀巴大師是為了讓眾生生起菩提心而寫這部《廣論》。什麼是道之支分呢?要生起菩提心的話,必須有很多基礎,譬如說要有出離心。要生起出離心,必須放棄對今世的貪著,再捨棄對後世的貪欲。所以出離心及捨棄今世、後世的貪欲等,都屬於道之支分。
P107 L05
〔參考題綱〕
Q:尊者在此如何幫助我們「通達一切聖教無違」?
Q:什麼是道之正體和道之支分呢?
Q:以「出離心」為例,它的支分有哪些?
Q:以「念死」為例,它的支分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