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1-22 P116 L02~ P120 L10
丙五、一切聖言現為教授之理。
大瑜伽師菩提寶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云:「阿底峽之教授:於一座上,以聞、思、修三發起能令身、語、意三,碎為微塵的精進。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以座上修、與座間的十法行來度過時日,這就是惹真諸瑜珈師所謂的『日則日短,夜則夜短』。」須如是知。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如宗大師的《三寶教言詩》所言:「雖具多聞卻貧法,不識聖言皆教授。」。
P116 L02
大瑜伽師菩提寶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云:「阿底峽之教授,於一座上,身語意三,碎為微塵。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須如是知,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
〔參考題綱〕
Q:何謂「悟入教授」?
Q:為何「修寶喇嘛」非常精進後,才懂一切經論皆是教授?
Q:何謂「十法行」?
Q:為何「修寶喇嘛」非常精進後,應證惹真諸瑜珈師所說的「日則日短,夜則夜短」?
Q:為什麼「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
Q:「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符順《廣論》前一段哪一句原文?
P117 L05
大瑜伽師菩提寶說,真正懂得教授,並不是只了解手裡拿著的一卷經函,而是通達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為了斷除今世及後世的貪著而說、是為了讓我們獲得解脫而說、是為了生起菩提心而說,彼此完全沒有任何的矛盾,互相隨順,這才是真正地了解「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同樣地,大依怙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修寶喇嘛說:「我在一個坐墊上,用盡我身、語、意所有的精力,像是身、語、意已經碎為微塵,以此大精進力,好不容易今天才了解一切的經論皆為教授。」所修的法和所學的法一定是一樣的。有人學習教理十幾年,可是閉關修行時,學了十幾年的佛法居然派不上用場,而另外去修一套閉關的法門,這就是區別講法與修法兩者的過失。
〔參考題綱〕
Q:何謂「菩提寶說的:真正懂得教授」?
Q:怎樣的量,才是「真正地了解:一切聖言現為教授」?
Q:請略述為什麼修寶喇嘛示現這麼艱辛「用盡、所有的精力、碎為微塵、大精進力、好不容易...」。他的行持在表達什麼?
Q:《廣論》七支供養,哪一偈頌提到「微塵」?
Q:「所修的法和所學的法一定是一樣的」,會產生什麼勝利?
Q:「所修的法和所學的法不一樣」,會產生什麼過患?
Q:「所修的法和所學的法一定是一樣的」。請舉出不周遍的例子?
Q:「所修」、「所學」,這是幾句型的關係?
P117 L13
三大寺的學生們,其實你們在修學般若及中觀時,沒有比它更為殊勝的《廣論》可學了。看《現觀莊嚴論》的禮讚文就可以知道,禮讚文短短的幾個偈頌就已經包含了三士道一切的內容;禮讚文中說:「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在講到智慧深見的法門─離一異正因─時,也有說到中觀思想。而在七十義開始時又說到:「發心及教授,四種抉擇分,正行之所依,謂法界自性。諸所緣所為…」,講到了菩提心的廣大行教授。《現觀莊嚴論》的教授確實非常殊勝,非常善巧地引導著我們,不是嗎?尤其是在現代,教學佛法時,如果能配合著《現觀莊嚴論》的教授去教學,會有很大的利益。
〔參考題綱〕
Q:請略述尊者「沒有比它更為殊勝的《廣論》可學了」,這段話在表達什麼?
Q:何謂「一」?
Q:何謂「異」?
Q:請略述尊者「尤其是在現代,教學佛法時,如果能配合著《現觀莊嚴論》的教授去教學,會有很大的利益」,這段話在表達什麼?
Q:為什麼要舉《現觀莊嚴論》為例?
Q:依《現觀莊嚴論》,教授的次第是什麼?
P118 L05
如同《現觀莊嚴論》裡面說到:「修行及諸諦,佛陀等三寶,不耽著不疲,周遍攝持道,五眼六通德,見道並修道,應知此即是,十教授體性。」因為肉眼可以看到世間基本的因果緣起,所以從這裡開始引導,讓人們知道什麼叫緣起見。透過基本的因果緣起,再慢慢地讓人們了解更細微的、互相依賴的緣起和唯名的緣起,最後才能了解到二諦雖異體但同性的道理。透過二諦異體同性的認知再來學習四聖諦,對四聖諦才能產生真正的信心。否則,只會覺得佛陀講了四聖諦,內心卻沒有什麼感受。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我們的痛苦是由因緣產生,我們想要的快樂也是由因緣產生。這個因緣來自哪裡?是來自於善惡。輪迴的根源是無明,透過對二諦的認知,從而了解真相並非如無明所執的那樣,如此才能對滅諦產生強大的信心。否則,雖然大論典裡說到了滅諦的定義、分支、界限等,但我們只是從詞面上去了解,並沒有體會到大論典的內涵。相信了滅諦之後,證得了這種滅功德和證功德者,稱為僧寶,但此時只是有學道的僧寶,到了究竟果位,則為無學道僧寶。透過對二諦、四諦的了解,三寶的內涵才會非常清楚地浮現出來,我們才能體會佛所說的教法是多麼殊勝圓滿。之後再反觀善知識的功德,視師如佛的心才會非常強而有力,也才能真正體會暇滿是如此難得。要知道,如果不了解佛法的架構、基本道理,硬要接受視師如佛或暇滿義大等,實在太困難了。那只會是口頭上的知道、字面上的認知,並沒有辦法真正體會。《現觀莊嚴論》說了許多重點,例如:「佛陀等三寶,不耽著不疲」,就包含了不應貪著今世、不應貪著後世。在七十義中,先說了發心、教授,之後說到了抉擇分…,真的是把整個修行次第都完整說到了。《現觀莊嚴論》非常深奧,用詞非常簡潔且強而有力,就像《現觀莊嚴論》的根本經典─《般若經》─一樣。講述道次第,沒有比《現觀莊嚴論》更為殊勝的了。
〔參考題綱〕
Q:什麼叫「緣起見」?
Q:何謂「互相依賴的緣起」?
Q:何謂「唯名的緣起」?
Q:何謂「二諦異體同性」?
Q:為什麼「透過二諦異體同性的認知再來學習四聖諦,對四聖諦才能產生真正的信心」?
Q:我是不是如尊者所說:「只會覺得佛陀講了四聖諦,內心卻沒有什麼感受」?
Q:這個快樂、痛苦因緣來自哪裡?
Q:為什麼「透過對二諦的認知,了解真相並非如無明所執,才能對滅諦產生強大的信心」?
Q:何謂「僧寶」?
Q:請略述「有學道僧寶」與「無學道僧寶」差異?
Q:為什麼「透過對二諦、四諦的了解,三寶的內涵才會非常清楚地浮現出來」?
Q:為什麼「透過對二諦、四諦的了解,三寶內涵的了解」,視師如佛的心才會非常強而有力?暇滿是如此難得?
Q:承許尊者所說「不了解佛法的架構、基本道理,硬要接受視師如佛或暇滿義大等,實在太困難」嗎?
Q:為什麼只「是口頭上的知道、字面上的認知,並沒有辦法真正體會」?
Q:《現觀莊嚴論》說了不應貪著今世、後世。請對比邪教組織如何包裝,讓我們更貪著?
Q:《現觀莊嚴論》還有哪些特色?
P119 L08
《廣論》與《現觀莊嚴論》唯一的差別是,《現觀莊嚴論》在解釋這些重點時是分開的,而《廣論》則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非常善巧地安排了次序。經過《廣論》有次序的整理後,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現在是在哪個能力範圍,相對應的,我現在主要應該修學什麼,之後我會增長到哪裡。除此之外,《廣論》裡面並沒有《現觀莊嚴論》沒講的內容。如同袞堅喇嘛蔣揚協巴所說,五部大論中,最主要的是《現觀莊嚴論》。確實是如此。我們有時候因為不知道大論典的內涵,會覺得《現觀莊嚴論》的內容好像觀修不起來,但是觀修《廣論》,一下子就能將整個次序浮現出來,這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通達《現觀莊嚴論》。透過《廣論》的上師口訣,我們才更清楚地明白《現觀莊嚴論》中所要表達的內義,才有辦法把《現觀莊嚴論》這個聖言視為對自己有益的教授。
〔參考題綱〕
Q:《廣論》與《現觀莊嚴論》的差別是?
Q:自己現在是在哪個能力範圍?
Q:我現在主要應該修學什麼?
Q:今生我會增長到哪裡?
Q:為什麼「《現觀莊嚴論》的內容好像觀修不起來;但是觀修《廣論》,一下子就能將整個次序浮現出來」?
Q:既然《現觀莊嚴論》比《廣論》難觀修,那為什麼還要先學五大論?
Q:為什麼三大寺僧人或我們要先學看似不太容易觀修的攝類學,然後才學容易觀修的《廣論》?
Q:《廣論》的上師口訣有哪些?請舉例?
P120 L04
我對三大寺的學生說,格魯派非常排斥所講法和所修法不同。這不只是說說罷了,我希望在實踐上,所說的法和所修的法都應該一致才對。如果我們修行時,所拿的經典是《廣論》,或《略論》,或《三主要道》;而辯論時,手拿的是大論典的內涵,好像與《廣論》無關,是這樣認為的話,那就錯了!如同賈曹傑著作的《現觀莊嚴論》注釋,在禮讚文的部分談到,在學習《般若經》或《現觀莊嚴論》時,應該配合著《廣論》一起學習。如果能自然而然地覺得,針對《般若經》內涵的辯論就是針對《廣論》內涵的辯論,能做到這一點的話,我覺得非常殊勝,這是我們應該要達到的目標。
P120 L10
〔參考題綱〕
Q:為什麼「格魯派非常排斥所講法和所修法不同」?
Q:《廣論》哪裡有破除「所講法和所修法不同」。頁數?
Q:為什麼會有「修行時,所拿的是《廣論》、《略論》或《三主要道》;辯論時是與《廣論》無關的大論典」行為產生?
Q:尊者期許我們達到什麼目標?
Q:學完這段,我內心發了什麼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