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5-27 P123 L10~P129 L03
乙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乙四、極大惡行自行消滅,分三:
丙一、顯示最大的惡行是為謗法者,
如《妙法白蓮花經》及《大薩遮尼乾子所問經》第二〈諦者品〉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義者,妄執一類為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為成佛障礙,遂判其方便有好、惡;應理、非理及大、小乘。謂『其菩薩須於是學,此不須學,執為應捨,遂成謗法。』」《遍攝一切研磨經》云:「呼喚曼殊室利菩薩後,毀謗正法,業障細微甚深難解。何為謗法? 呼曼殊室利菩薩後,若誰補特伽羅於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而取;於其一類起惡劣想而捨,是為謗法。若謗法者,由謗法故,若謗所說之法,也就是謗於說法者,故即是謗如來、而謗所修之法,也就誹謗修法者,故即是謗僧伽。因為佛果也是從修法而得;而僧即是修法者故。若作是云:『此則應理;此非應理,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為諸菩薩宣說;此是為諸聲聞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為諸獨覺宣說,是為謗法。上述從『法優劣』至『為獨覺所說』,這些原因都會自絕法緣。而此一切都是菩薩所應修學。』若作是言:『此者非諸菩薩所學,是為謗法。』」若毀謗法,其罪極重。《三摩地王經》卷五云:「若毀此瞻部,洲中一切塔,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若弒盡恆河沙數阿羅漢,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雖起謗法總有多門,前說此門極為重大,故應勵力而斷除之。
丙二、如能通達前二種殊勝,則此惡行自然消滅。此亦若能獲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惡行自趣息滅。
丙三、定解應由《妙法白蓮花經》等而知。此定解者,應由多閱《大薩遮尼乾子所問經》〈諦者品〉及《妙法白蓮花經》,而尋求之。諸餘謗法之門,如《遍攝一切研磨經》中,應當了知。
P123 L10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如《白蓮華》及〈諦者品〉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義者,妄執一類為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為成佛障礙,遂判好惡、應理非理,及大小乘,謂其菩薩須於是學。此不須學,執為應捨,遂成謗法。《遍攝一切研磨經》云:「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於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若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若作是云:此則應理,此非應理,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為諸菩薩宣說,此是為諸聲聞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為諸獨覺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諸菩薩所學,是為謗法。」若毀謗法,其罪極重。《三摩地王》云:「若毀此贍部洲中一切塔,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若弒盡殑伽沙數阿羅漢,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雖起謗法總有多門,前說此門極為重大,故應勵力而斷除之。此亦若能獲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惡行自趣息滅。此定解者,應由多閱〈諦者品〉及《妙法白蓮華經》而尋求之。諸餘謗法之門,如《攝研經》中,應當了知。
〔參考題綱〕
Q:為什麼「謗法」很容易發生?
Q:為何「毀謗正法,業障細微」?
Q:為什麼「謗法」後,會連帶毀謗如來及僧伽?
Q:為什麼《遍攝一切研磨經》內所提:「從『法優劣』至『為獨覺所說』,這些原因都會自絕法緣。」?
Q:為什麼「極大惡行會自行消滅」?
Q:《三摩地王經》舉了哪些譬喻說明謗法恐怖?
Q:此段,總共舉了幾個謗法的行為?
Q:要生起定解,宗大師勸我們多閱讀哪些經典?
Q:邪教組織內部禁止閱讀或研討〈覺燈日光〉,是否造成謗法罪?
P124 L09
《妙法蓮華經》及〈諦者品〉裡面說,無論說的是佛陀的真實意趣,還是依據眾生的根器而說,佛所說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成佛方便而做的開示。可是不了解這個道理的人,妄執只有一種法門才是真正的成佛方便,其他都是成佛的障礙,以輕視之心判別好與壞、什麼應理、什麼非理,或說菩薩應該學這個法門、不應該學那個法門。像這樣以輕視之心,對佛語做判別都屬於謗法。所以在《遍攝一切研磨經》裡面有說到:「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細微」,是說它的力量非常強大、非常難消滅。
〔參考題綱〕
Q:「《妙法蓮華經》及〈諦者品〉裡面說」了什麼?
Q:不了解「佛所說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成佛方便而做的開示」的人,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Q:為什麼會有「不了解、妄執、輕視之心、應理、非理、應該、不應該...」等行為的產生?
Q:何謂「細微」?
P124 L15
對如來所說聖語,以輕視之心起善妙想、惡劣想是謗法。當然,如果是像四部宗義,有宗義論師提出有些論典是對的、有些則是不圓滿的,因為是配合實際狀況,以尊重其他法門的心而說,這是沒有關係的。如果內心相應著煩惱,不是配合著實際狀況,是以藐視其他法門的心去做善惡區別,那就是謗法了。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不是說不去區分,我們應該知道這是大乘法門,這是小乘法門,因為觀修菩提心的緣故,這個行為屬於大乘的行為;因為遠離了菩提心,而以自己追求別解脫的心去修行,所以是小乘法門。當我們闡述大小乘法門時,是以尊重的心,做符合實際情況的闡述,而不是「你是小乘的;我是大乘的」,以自傲的心去做大小乘區別,這就成了謗法。
〔參考題綱〕
Q:為什麼「四部宗義的宗義論師」所說,不構成謗法?
Q:所以只要「配合著實際狀況」所說,都不算謗法嗎?
Q:所以我們可批評邪教組織;而邪教組織都不能開口,對嗎?
Q:如何「區別大小乘」,而不構成謗法?
P125 L07
講完了《遍攝一切研磨經》之後,宗喀巴大師又引用《三摩地王經》裡面所說:毀掉南贍部洲一切佛塔的罪障,跟毀謗佛陀經典的罪障,兩者相較,哪個罪更重呢?毀謗經典的罪更為嚴重。另外又做了個譬喻:如果殺盡了殑伽沙數阿羅漢,這個罪是非常重的,但是跟謗法的罪比起來,謗法的罪更為嚴重。所以我們要非常謹慎謗法的惡業,因為這是非常大的罪業。如果謗法的話,應該馬上懺悔。要如何懺除呢?我們可以透過《妙法白蓮華經》及《攝研經》等了解如何懺悔。最主要的是,能看到一切聖教無違;並且現一切聖言為教授;獲得勝者密意;那麼一切的惡行就自然能夠息滅。
〔參考題綱〕
Q:《三摩地王經》裡面說了什麼?
Q:為什麼「毀謗經典」的罪比「毀掉南贍部洲一切佛塔」更為嚴重?
Q:為什麼「毀謗經典」的罪比「殺盡了殑伽沙數阿羅漢」更為嚴重?
Q:要如何「非常謹慎謗法的惡業」?
Q:如果謗法的話,要如何馬上懺除?
Q:除了懺悔,最主要的加行是?
Q:為什麼「看到一切聖教無違;並且現一切聖言為教授;獲得勝者密意;那麼一切的惡行就自然能夠息滅」?
P125 L14
有時候,我們自認為是大乘的修法者,就小看一些來自斯里蘭卡或是泰國的出家人,「啊,你們是小乘;我們是大乘」,以這種心態去區別大小乘時,就等於是謗法,所以我們要特別小心。比起我們西藏的喇嘛,我覺得這些泰國修行者的言行更為殊勝呢!我曾去過泰國兩次,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有托缽乞食這樣完全符合原始佛教的善良行為。我非常好奇,於是也一起參與了乞食活動,把鞋子脫掉,赤腳跟著這些比丘們去乞食。不只拿到食物,還會拿到一些蓮花等,非常有趣,只是語言上有一些問題而已。當我問到這些長老們一天的生活作息時,他們確實非常謹慎地執守戒律,也都過午不食,真的非常值得我們隨喜讚歎。如果我們看到這麼清淨的戒行之後,還以一種藐視的心態說「你是小乘」,這根本不應理。
〔參考題綱〕
Q:我們自己有沒有「自認為是大乘的修法者」?
Q:我有沒有容易產生區分小乘或輕視的心?
Q:如果大家現在去南傳國家學法,大家願意嗎?
Q:為什麼尊者「覺得這些泰國修行者的言行更為殊勝」?
Q:尊者示現「我非常好奇,於是也一起參與了乞食活動,把鞋子脫掉,赤腳跟著這些比丘們去乞食」的這種行為,在表達什麼?
Q:尊者示現的這種行為,有無《廣論》依據?
Q:為什麼「非常值得我們隨喜讚歎」?
P126 L06
以藏傳佛教來說,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和格魯派等,我們更不能相互毀謗。噶舉派裡面又分香巴噶舉、噶瑪噶舉、竹巴噶舉等。我們同樣都是追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同樣是修學大乘教法,而且都是修學顯密圓滿殊勝教法。在這種不共因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能夠互相毀謗說「你是格魯派…」、「你是薩迦派…」、「你是噶舉派…」,以排斥的心態說「你是某某派別」,這是完全不應該有的想法。無論哪一個教派,一開始成立時,都是由有證量的大成就者創立,是在完全符合佛陀意趣的情況下創立的。我們現在只有隨喜而已,根本沒有輕視的資格。
〔參考題綱〕
Q:藏傳佛教又分了哪些派別?
Q:為什麼「不能相互毀謗」?
Q:為什麼「這是完全不應該有的想法」?
Q:該如何定義開始成立?
Q:需具哪些基本條件,或需靠誰認證,才堪稱有證量的大成就者?
Q:該如何分判是否完全符合佛陀意趣?
Q:為什麼「只有隨喜而已」?
Q:為什麼「沒有輕視的資格」?
P126 L13
以我個人來說,我對各教派都盡量地觀功念恩,而且是打從內心地觀功念恩,不是嘴巴說說而已。譬如有一次,一位非常老實的老修行人,他是寧瑪派修學大圓滿的修行者,他所想的只是閉關修行而已。因為我具有達賴喇嘛的稱號,所以他非常虔誠地向達賴喇嘛請法,向我請教寧瑪派的「徹卻」、「脫葛」兩種法門。(「徹卻」翻譯成中文叫本淨觀修;「脫葛」叫作越證觀修。)那時候我並不了解寧瑪的本淨觀修和越證觀修,好在那時昆努喇嘛還在世,所以我就對他說:「對不起,我真的不了解,但是您可以去找昆努喇嘛,去向他請教。」有時候,他們真的想要來學這一些法,尤其是在具有如此名望的達賴喇嘛座下得到某些教法,可是因為達賴喇嘛的不了解,我個人沒有去學習,而讓他們失望了。對此,我深感遺憾。
〔參考題綱〕
Q:尊者「打從內心地觀功念恩,不是嘴巴說說而已」,是在示現什麼?
Q:尊者舉了什麼譬喻說明他「深感遺憾」?
Q:尊者「深感遺憾」的原因是?
P127 L05
我們都是追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而且又是學習大乘法門,承諾要利益一切有情。做不到的話,是一回事;但自己做得到的話,就應該要努力圓滿利他才對。所以我一直記得這個教訓,盡可能地讓自己去接受一切教法,不分派別地學習,我覺得這非常重要。去年我在菩提伽耶的大菩提寺,曾對三大寺的出家人講到,雖然我們修學格魯派的教法,但是我們也應該找機會去學習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的教法。同樣地,我也對薩迦派、噶舉派、寧瑪派的學生們說到,你們應該多多學習格魯派的教法。互相學習,不僅有利於教派之間相互的理解與和諧,對於個人的修行也絕對會有幫助。像有些內容在某個派別中並沒有很清楚地解釋,但是透過其他派別的解釋,卻能夠馬上了解,「哦,原來如此。」例如講到俱生原始光明時,不光可以透過格魯派所說「空樂無二」;有時候也可以配合薩迦派道果的「有寂無二」的法門;或是噶舉派的「大手印」;寧瑪派大圓滿的「原始俱有」等,透過這些教派的種種解釋,我們可以對俱生原始光明有更深體會。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得在宗喀巴大師的「一切聖言皆為教授」裡多做一個補充:「是啊,我要學習一切的聖教,除某某教派以外。」但宗喀巴大師並沒有另加這一句。「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也沒有多加一個補充:「除了某某教派以外,所有的三乘我都要學習。」所以我們應該沒有教派分別地去學習一切教法,這樣才能整個地了解,不然,很有可能會因為自己只接觸了一個教派,而去毀謗其他教派,這樣非常危險,我們必須注意這一點。
〔參考題綱〕
Q:為何尊者覺得「不分派別地學習非常重要」?
Q:為何尊者要「對三大寺的出家人講到,應該找機會去學習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的教法」?
Q:為何尊者「也對薩迦派、噶舉派、寧瑪派的學生們說到,你們應該多多學習格魯派的教法」?
Q:為何尊者說我們不照做,就「得在宗喀巴大師的『一切聖言皆為教授』裡多做一個補充」?
Q:「沒有教派分別地去學習一切教法」,會產生什麼勝利?
Q:「有教派分別地去學習教法」,會產生什麼過患?
Q:沒有教派分別地學習會不會變成糊成一團?
Q:怎樣是沒有教派分別地學習?
Q:為什麼要保留不同傳承、不同說法?
P128 L05
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為了利益他人而說,都是為了讓眾生獲得解脫、究竟成佛而說。導師釋迦牟尼佛以完全利他的動機,這麼純淨的意樂而說的聖言,如果我們還去毀謗的話,因果絲毫不爽,我們當然會承受嚴重的惡報。
〔參考題綱〕
Q:「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說每一句話」目的是?
Q:為什麼要「承受嚴重的惡報」?
P128 L08
如果我們了解到一切聖言,無論是道之正體或道之支分,都是一個補特伽羅從凡夫到成佛的方便,都屬成佛順緣,我們就具有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功德。當具有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功德,就能看到一切聖言皆為教授。對自己而言,一切聖言都是教授、都是口訣,都是有用的,於是就容易獲得勝者密意,這樣一來,極大的謗法惡行也就能夠自行消滅。這就好像一個人學畫畫,他必須先了解不同的顏色在畫中都是需要的。雖然白色不是紅色、紅色不是白色,可是畫畫時,既要用到紅色,也要用到白色、黃色、藍色等不同的顏色。雖然顏色本身相違,但就畫畫所需的條件上是不相違的,都是畫一幅畫所需要的。通達了一切聖教無違就像了解這一點。通達了一切聖教無違之後,如何現一切聖言為教授呢?就像畫這幅畫時,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顏色,之後又必須補上什麼顏色,才能使所畫更明顯、更鮮豔等,了解作畫有這樣的前後次序,就會覺得所有的顏色對自己來說都很有用處,是真的有這個需要。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就像這樣。易獲得勝者密意就像,在配色的先後次序上、作畫的技巧上,我們能夠抓到重點。獲得勝者密意後,我們才能避免極大的謗法惡行,謗法的惡行就能自行消滅。
P129 L03
〔參考題綱〕
Q:如何「具有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功德」?
Q:「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一切聖言皆為教授、易獲得勝者密意、極大的謗法惡行也就能夠自行消滅」,四者有何關係?
Q:尊者如何解釋「通達一切聖教無違」?
Q:尊者如何解釋「現一切聖言為教授」?
Q:尊者如何解釋「易獲得勝者密意」?
Q:學完這段,如何體會尊者「善巧說」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