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現代科學
P034 L15
眾所皆知,佛法流傳到許多不同文化的國家,如泰國、中國、緬甸、日本、韓國等,這些國家早期就與西方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有些國家還曾經成為英國或法國的殖民地。但是在過去東西文化有聯繫的幾百年裡,我們卻看不到有西方科學家想從佛教思想裡得到所需的資訊。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研究佛理而說:「將來如果有一種宗教可以跟科學並行,那就是佛教。」很遺憾地,早先我們並沒有看到任何科學家真正對佛法產生興趣,並從佛法中得到他們想要的資訊,歷史上沒有這種跡象。可是在過去近二十年當中,藏傳佛法的內容讓科學家越來越感興趣,這包括了研究腦部的科學家、研究心理的科學家,還有研究數學、物理甚至是量子力學方面的科學家。尤其在量子力學的理論方面,科學家已經證明,沒有任何一個色法可以被剖析而到最細微的狀態,因為無論多麼細微的物質,它都可以繼續再剖析下去。所以便得到一個答案,以佛法來講就是:有尋有找下,找不到。每一個東西都沒有一個最究竟、最真實的存在,因為可以被無限地分解下去。但這些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家們遇到了一個困難:因為這些色法都非常虛假,去尋找的話,找不到,那麼該如何去詮釋這些色法的存在呢?在這個時候,藏傳佛法的思想就可以幫助科學家,那就是:色法在有尋有找下找不到,但是仍然可以以唯名安立而有來證明它的存在及一切作用的存在。同樣地,當研究大腦的科學家深入研究意識的作用、性質與定義時,就會遇到問題。光以腦細胞或腦神經的運作而產生 consciousness 意識或 mind ,在粗略的層次上,或許還可以解釋,但是若要再更深入地去解釋,卻沒有辦法。所以他們要從佛法,尤其是藏傳佛教的心類學裡面去獲得答案,才能解決他們內心的疑問。我覺得這是件非常榮耀的事情,很值得我們驕傲。到目前為止,以文化歷史而言,沒有科學家為了有關科學的問題,去從其他任何宗教裡尋求解答。唯有佛法,尤其是藏傳佛教,可以提供科學家幫助或答案。
〔參考題綱〕
Q1-01:為什麼「看不到有西方科學家想從佛教思想裡得到所需的資訊」?
Q1-02:為什麼愛因斯坦會說:「將來如果有一種宗教可以跟科學並行,那就是佛教」?
Q1-03:為什麼「在過去近二十年當中,藏傳佛法的內容讓科學家越來越感興趣」?
Q1-04:「研究腦部的科學家、研究心理的科學家,還有研究數學、物理甚至是量子力學方面的科學家」為什麼會對藏傳佛法感興趣?
Q1-05:「沒有任何一個色法可以被剖析而到最細微的狀態」,科學家跟藏傳佛法的角度各為何?
Q1-06:藏傳佛法的思想如何幫助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家?
Q1-07:研究大腦的科學家在藏傳佛法內的哪個課程可以找到答案?
Q1-08:法王說:「我覺得這是件非常榮耀的事情,很值得我們驕傲」是什麼原因?
Q1-09:請略述「尋伺」。
Q1-10:請略述「唯名安立」。
P036 L03
有些人把科學家與佛教徒之間的文化交流取名為 dialogue between modern science and Buddhism ,就是:現代科學與佛教之間的對話。我覺得這種說法不是很正確,佛法的範圍非常大,而我們和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卻不需要談到有沒有前後世、有沒有解脫、有沒有辦法成佛等問題。為什麼我們今天會與科學家產生交流?原因是,現代雖然物質方面非常豐裕,可是豐裕的物質並不能完全解決內心的問題,內心仍有煩惱、有痛苦。為了解決這種痛苦,為了給人類社會帶來更多內心的和平和真正的利益,科學家對內心的問題產生了興趣,想要獲得更多的資訊,想要從長期學習佛法的人那裡得到他們想要的答案,因而便產生了交流。
〔參考題綱〕
Q2-1:為什麼法王對「現代科學與佛教之間的對話」命名,覺得不正確?
Q2-2:為什麼和科學家之間的交流「不需要談到有沒有前後世、有沒有解脫、有沒有辦法成佛等問題」?
Q2-3:為什麼會與科學家產生交流?
Q2-4:為什麼「科學家對內心的問題產生了興趣」?
Q2-5:為什麼不與政治家交流?
〔課後問題〕
生起次第 觀修次第 等同《廣論》中 俱舍云:佛正法有二 以教証為體
生起次第= 證正法
觀修次第 =教正法 ?
完整的佛法解釋有基、道、果三種層次
P036 L12
我平常講說佛法時,是從三種層次來說:第一個層次,以英文來講叫作 Buddhist science,就是佛法科學;第二個層次叫作 Buddhist philosophy ,也就是所謂的佛法哲學;第三個層次,我們把它稱為 Buddhist religion 或 Buddhist practice,就是佛法的修行,即如何把所學的內涵付諸實踐。三種層面的解釋並不是我自創的。完整的佛法解釋有基、道、果三種層次。以金剛乘來說,基是實際的狀況;道是所修之道;果是所成之正果。以顯教(般若乘)來說,基是二諦;道是二資糧;果是二身。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行的一切,是為了將來能夠獲得圓滿的果位而做的,要按照符合實際狀況的道理去實踐,而不是偏離實際狀況,捏造出一套謬論,再來做修行。
〔參考題綱〕
Q:法王「平常講說佛法時,是從哪三種層次來說」?
Q:「般若乘」與「金剛乘」對三種層面的解釋各為何?
Q:我們現在所行的一切,是為了什麼?
Q:「般若乘」對基、道、果三種層次,都是互相對應的嗎?
Q:「金剛乘」對基、道、果三種層次,都是互相對應的嗎?
P037 L04
什麼叫作實際的狀況呢?就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有形色的一切法,其實刹那都在改變著,這就是它的本性。我所謂的本性,並不是指空性,而是說它會改變的這個性質是實際的狀況。在改變的基礎下,我們取名為時間,但若去尋找時間的話,是找不到的,我們只是基於這種改變的施設處來安立時間的存在。基道果的基,就是指唯名安立而有、具有作用的存在。存在可分兩種:一種是會隨因緣而變化,我們稱之為無常法;另一種是無論過了多久都不變的,取名為常法。無常法又分三:一是有形色的無常法,取名為色法;二是本來就具有的了解事物的能力,具有唯明唯知這種覺性的識,取名為心法;三是既非色法也非心法的無常法,稱為不相應行法。
〔參考題綱〕
Q:什麼叫作實際的狀況呢?
Q:「刹那都在改變著」是指哪種法?
Q:「常法」與「無常法」怎麼區分?
Q:「無常法」又分哪三種?
Q:「常法」有哪些例子?
Q:「無常法」有哪些例子?
Q:宗大師如何教我們「珍惜暇滿」?頁數?
Q:宗大師如何教我們「念死無常」?頁數?
P037 L12
為什麼要去了解這些實際的狀況?了解這些對我們又有什麼好處?因為每一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如果我們真的想要脫離一切的痛苦、獲得安樂,那就要以符合實際狀況的方法來尋求什麼是痛苦之因,進而把它消滅掉;尋求什麼是快樂之因,進而聚積樂因。這樣非常理智地看清楚實際狀況再去取捨,才能讓自己真正地離苦得樂。痛苦和快樂的改變,並非不經由因緣,自己就可以改變,也不是隨時想怎樣就會怎樣。實際的狀況是,一切無常法都會改變,會透過因緣而改變,我們內在的痛苦和快樂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對實際狀況認知得越多,就越能夠把對實際狀況的認知應用在生活上,成為一種修行。所謂的修行,就是累積快樂的資糧,去除痛苦之因。
〔參考題綱〕
Q:為什麼要去了解這些實際的狀況?了解這些對我們又有什麼好處?
Q:什麼是痛苦之因?
Q:什麼是快樂之因?
Q:如何才能「非常理智地看清楚實際狀況」?
Q:為什麼「痛苦和快樂並非自己就可以改變」?
Q:為什麼「對實際狀況認知得越多,就越能夠把對實際狀況的認知應用在生活上」?
Q:何謂「修行」?
Q:請用十二因緣略述,「理智」與「不理智」,將會如何流轉?
Q:請以「依止法」為例,略述宗大師如何教我「理智」學法?
Q:請以「念死無常」為例,略述宗大師如何教我「理智」學法?
Q:請以「皈依三寶」為例,略述宗大師如何教我「理智」學法?
Q:請以「深信業果」為例,略述宗大師如何教我「理智」學法?
Q:宗大師如何教我「認清實際狀況」?《廣論》依據?
P038 L03
我們與科學家交流時,是就佛法科學這一部分的內涵來做交流,沒有談到佛法的修行、成果等。當然,在物理科學領域,科學家對我們的幫助很大,我們可以從科學的結論獲得很大的利益。這也是為什麼,世親菩薩所著的《俱舍論》是非常好的論典,但是當我看到第三品說到器世間的形成,尤其說到須彌山時,曾想:如果當初世親菩薩沒有寫上這一品,該有多好!有位印度的大師也曾經寫了與《俱舍論》非常相似的著作,但是他就沒有寫器世間的內容。為什麼會說這件事?因為按照《俱舍論》的解釋,我們現在正居住在須彌山的陰影裡,但是我們卻看不到須彌山的存在,這不是很矛盾嗎?《釋量論》中講到無緣正因時說到:如果這一法是存在的,就應該被看到,但是看不到,所以就可以否定它的存在。如果須彌山是存在的,既然它的陰影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那我們就應該可以用肉眼看到須彌山,但卻看不到。導師釋迦牟尼佛曾說:「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也就是教導我們:不要馬上就相信佛所說的一切教法,要反覆思惟觀察,再去相信。一開始就以一種愛慕的、崇拜的心而完全接受,是錯誤的。同樣地,宗喀巴大師也說過:「明明看到與正理相違,還去主張這種內容,就不是具量士夫。」所以我時常強調,如果真的具有那蘭陀寺的傳承,我們就必須學習那蘭陀寺傳承所帶來的精神:對於任何的道理,都必須是在與正理無違的情況下接受;如果在正理上無法成立,就不應該接受,更何況是在與正理有違的情況下,更不應該接受。
〔參考題綱〕
Q:法王與科學家交流時,只談到哪些部分?
Q:為什麼法王覺得,世親菩薩所著的《俱舍論》是非常好的論典?
Q:為什麼法王又說:如果當初世親菩薩沒有寫「器世間形成」這品,該有多好!
Q:「世親菩薩所著的《俱舍論》是非常好的論典,但是當我看到第三品說到器世間的形成,尤其說到須彌山時,曾想:如果當初世親菩薩沒有寫上這一品,該有多好!」法王當時真實的心態,背後內涵到底是什麼?
Q:「如果這一法是存在的,就應該被看到,但是看不到,所以就可以否定它的存在。」那細菌到底存不存在?
Q:台灣看不到遠方的西藏,那西藏到底存不存在?
Q:存不存在到底如何判別?
Q:為什麼導師釋迦牟尼佛要說:「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
Q:「不要馬上就相信佛所說的一切教法,要反覆思惟觀察,再去相信。」請問我每件事都有反覆觀察嗎?
Q:為什麼法王要說:「一開始就以一種愛慕的、崇拜的心而完全接受,是錯誤的」?
Q:「宗喀巴大師也說過:『明明看到與正理相違,還去主張這種內容,就不是具量士夫。』眼前有哪些學習宗大師教法的人,還繼續執迷不悟的」?
Q:「如果真的具有那蘭陀寺的傳承,我們就必須學習那蘭陀寺傳承所帶來的精神。」請問那蘭陀寺是什麼精神?
Q:如果我此刻發現我的學習與那蘭陀寺精神有違,我應該做什麼決斷?
Q:「如果在正理上無法成立,就不應該接受。」假設我對事業、權力、名位、金錢、親情、友情...等還一直放不下,怎麼辦?
P039 L03
透過對這些道理的思惟,我們知道學佛是非常理智的,要把實際的狀況看得非常清楚。為了看清楚實際的狀況,我們必須運用腦力,讓智慧發揮到淋漓盡致才行。只有透徹地了解實際狀況,才能堅定我們的修行。我相信在物理方面,尤其是在色法方面的知識,我們可以從科學家的報告獲得更多的幫助;同樣地,我也相信,我們可以提供給科學家想要知道的心理方面的內涵,進而幫助他們解決其內心的困惑。我相信我們雙方之間可以互相彌補、互相幫助。
P039L8
〔參考題綱〕
Q:「透過對這些道理的思惟,我們知道學佛是非常理智的。」如果學佛是理智,我就不會被騙。但我還被騙,這該如何解釋?
Q:理智學佛,有什麼勝利?
Q:不理智學佛,有什麼過患?
Q:「為了看清楚實際的狀況,我們必須運用腦力,讓智慧發揮到淋漓盡致才行。」承許嗎?若我腦力已經乾了,還沒長智慧,怎麼辦?
Q:為什麼「只有透徹地了解實際狀況,才能堅定我們的修行」?
Q:為什麼「色法方面的知識,我們可以從科學家的報告獲得更多的幫助」?
Q:為什麼「我們可以提供給科學家想要知道的心理方面的內涵」?
Q:請略述「煩惱」。
Q:請略述「止住修」。
Q:請略述「觀察修」。
Q:請略述「三學」。
Q:請略述「止觀雙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