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50 L02~ P052 LL1
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P050 L02
要了解佛法,心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離苦得樂,不能只從物質上去追求。有形色的物體本身並沒有快樂、痛苦可言,快樂、痛苦的基礎是感受者—能夠思惟的人,在生命的基礎上,才有所謂的快樂和痛苦。雖然有些花草樹木,像含羞草,當我們去觸碰它時,它會縮起來,好像有羞澀的感覺,但並不是說這個草有意識,而是當我們的手去觸碰時,可能是因為接觸到某種元素,所以產生了含羞草這樣的現象。又好比燈火本身,就是油燈所燃起的那種燈火,它本身並不會羞澀,可是當我們要去觸碰這個火的時候,火好像要偏到另一個方向去,這是因為我們的手要接觸它時,產生了風力。所以這些花草樹木、機器人、甚至電腦等,它們並沒有自己的感受。以電腦為例,是我們人給予它指令,它才會遵守指令而做一些程式上的改變,它不是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的思惟而去做改變。科學家曾經提到,如果我們把人類自己的大腦做成電腦的話,那這個電腦會非常非常大,像大房子一樣才行。可見我們這個小小的頭腦裡面,具有令人無法想像的記憶力等,它的作用確實不可思議。總而言之,我們的意識,或說是識、心等,具有思惟、感受的作用。它的因緣有很多,有來自於外的,也有來自於意本身。以佛法來講,由眼根、耳根、舌根等外根所產生的識,我們稱為根識,如來自於眼根所產生的識叫作眼識。另外一種識,並不是從眼根等而產生,我們把它取名為意識。
〔參考題綱〕
Q:為什麼「要了解佛法,心非常重要」?
Q:「離苦得樂,不從物質上去追求」,會產生哪些勝利?
Q:「離苦得樂,只從物質上去追求」,會產生什麼過患?
Q:為什麼「有形色的物體本身並沒有快樂、痛苦可言」?
Q:有形色的物體本身並沒有快樂痛苦可言,但為何我們還會趨之若騖和避而遠之?
Q:「有形色…能夠思惟的人」是指我的色蘊只有捨受;我的心(四蘊)才是有苦樂受者,所以是心要離苦得樂。那患有重疾者不是身體的痛苦,是心的痛苦嗎?
Q:「快樂、痛苦的基礎」來源是?
Q:「當我們去觸碰含羞草時,它會縮起來,好像有羞澀的感覺」,這是真相嗎?
Q:「當我們要去觸碰這個火的時候,火好像要偏到另一個方向去」。代表火也會害羞嗎?
Q:請問「有情」和「非有情」,如何界定?
Q:近來人工智慧話題發燒,請問人類和機器人最大的差異為何?難道機器人真的不會思考、沒有感受?
Q:AI是沒有感情,無學習能力者,身為人的我們無須杞人憂天,電影裡面「諸如毀滅世界、與人類發生感情、反客為主控制了人類」等的情節會出現?是人類非理作意而增加自己的煩惱嗎?
Q:為什麼「科學家曾經提到,如果把人類自己的大腦做成電腦的話,那這個電腦會非常非常大」?
Q:為什麼尊者覺得「大腦的作用確實不可思議」?
Q:心識可以投身父精母血等色法中;非人可以依附在草木等非情上。那會不會有一天中陰也可以進入機器人模擬的子宮之中,讓機器人真正生出人類,或變成具有人類的作用與特質?
P050 L16
所謂的快樂或痛苦,是從心來說的。但是這一部分的內容並不是現代科學家能夠解釋的,因為一直以來,科學家所做的研究都是以外在物質世界為對象。有時候我會半開玩笑地形容:曾經有一個人,他有五根香蕉要分給五個人,但當他去數多少人能夠分配到香蕉時,他總是因為忘記數自己,每次都只能數到四個人,他就一直很奇怪,怎麼會多出一根香蕉來?現在的科學家也有一點類似,一直研究外在的物質,但對於真正想要離苦得樂的個人的內心卻沒有照顧到。心不像外在物質,可以拿去做實驗、被驗證。外在的物質有形色,它可以用儀器、用尺寸去衡量、去實證;可是內心的感受,是透過覺受的方式,包括觀修的方式來體會而知,有形色的儀器無法衡量無形色的識。識的覺受是由個人來體會,不是說我今天這個覺受一定要透過某甲或某乙來證明,覺受是自己的覺受。尤其是當我們要深入地體會內心唯明唯知的體性到底為何時,唯有透過觀修的方式才能做到,除此以外,它無法用科學、用數字來證明。近期,科學家對內心的世界才開始有了興趣,想要進一步了解。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漸漸地發現,其實內在的感受非常重要,不只可以影響個人健康,也與整個社會的安寧有極大的關係。他們發覺到,社會的安寧與每一個人的行為有關,而行為不外乎身的行為、語的行為、意的行為三種,而且身、語的行為都是由意樂,也就是動機所造成。所以內心的感受、內在的動機非常重要。因此,他們就對這方面越來越感興趣,去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題綱〕
Q:為什麼「現代科學家無法從『心』解釋所謂的快樂或痛苦」?
Q:為什麼「科學家所做的研究都是以外在物質世界為對象」?
Q:「以內心為研究對象」,會產生什麼勝利?
Q:「以外在物質世界為研究對象」,會產生哪些過患?
Q:尊者舉什麼例子說明科學家的漏洞?《廣論》頁數?
Q:五根香蕉分給五個人,這個比喻是要說明什麼?
Q:西方科學家是無法在哲學家的著作裡找到心的解釋,所以才會青睞佛教的心類學?
Q:為什麼「現代科學家對於真正想要離苦得樂的個人的內心卻沒有照顧到」?
Q:既然有形色的儀器無法衡量無形色的識,那科學家要如何做進一步的研究?
Q:如何體會「內心的感受」?
Q:如何「深入地體會內心唯明唯知的體性」?
Q:為什麼近期,科學家才開始有了興趣,想要進一步了解內心的世界」?
Q:為什麼「內在的感受,不只可以影響個人健康,也與整個社會的安寧有極大的關係」?
Q:如果西方科學家學習了佛法的心類學,卻無法用數據來證成,如何影響其他人來認識心?
Q:佛教徒佔人口數的百分比6%,其中認識自己的心,對於「快樂與痛苦來自於心」的理路形成定解者,又有多少呢?
P051 L16
去年我在美國遇到一位德國腦科專家,他今年也來參加交流會。他拿出他發表的論文,指著一個圖案給我們看。他說,以前的科學家認為我們的腦有一個主控室操控著身體,但是在這一個大腦的圖案裡,他找不到哪一個地方是主控室,所以他否定了腦部有主控室的說法。他說,我們腦部的一切工作是透過互相配合來產生反應,並沒有所謂的操控室或主控者來操控我現在要做什麼、應該要怎樣,這是沒有的。他又補充說,如果是一個基督教徒,他可能認為我們人有一個靈魂存在,這個靈魂就像主控室一樣,所以腦部一定要有一個地方安住這個靈魂,可是以他的圖案來講,靈魂完全不存在。因為腦的某一部分有靈魂的話,應該在腦中找到才對,可是找不到,所以認為有一個存在的我或靈魂來操控的理論與這個圖案會產生矛盾。他知道佛教不講「我」的存在,佛教講的是「無我」。所以說到:如果講無我,就跟這個圖案的內容沒有太多矛盾。
〔參考題綱〕
Q:為什麼「以前的科學家認為我們的腦有一個主控室操控著身體」?
Q:「非主控室操控而是互相配合」,會產生什麼勝利?
Q:「一個主控室操控」,會產生哪些過患?
Q:科學家找不到靈魂,會不會因為觀察儀器條件不夠,而不是靈魂真的不存在?
Q:此處,「佛教跟基督教教義」,有哪些差異?
Q:第六意識就是等同於靈魂的靈;中陰「身」就是魂?
Q:何謂「佛教講的『無我』」?
Q:西方的科學家為了瞭解心,來學習「心類學」,佛法是修心的,我們有理由不學習心類學嗎?
Q:無我和心之間是什麼關係?
Q:有學過「馬斯洛需求理論」嗎?基本需求滿足了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多數道場所見的佛教徒都是中老年者,是否也是在此狀況下才來學習佛法的?
Q:相較於西方的年輕人有明確的宗教觀,是佛法太奧妙、太難趨入嗎?
Q:對於德國腦科專家的種種想法,尊者沒有具體說明認同與否,重點要放在(腦部的一切工作是透過互相配合來產生反應)緣起與無我嗎?
P052 L09
接著「此是苦諦」等,佛陀說到知苦、斷集、證滅、修道,這是從作用來詮釋四聖諦,是說要如何去修行的道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實際上痛苦是由因緣促成的,所以我們首先要知苦。知苦不只是知道痛苦的感受而已,知道痛苦的感受並不需要特別學習,所以知苦必須要知道壞苦及行苦。知道痛苦後,為了要去除這種種的痛苦,我們必須尋找苦因,因為斷除苦因才能消滅苦果。這就好比你要從一種疾病獲得解脫,就必須尋求疾病的來源,消除掉病源。同樣的道理,為了要斷苦,不只說到了知苦,也說到了斷集,也就是斷除苦的因緣。如果要徹底地把疾病消滅,而且讓自己不再感染這種病源,我們的免疫系統一定要很強大。所以為了證滅,佛陀說必須要修道,道的功德好比免疫系統。
P052 LL1
〔參考題綱〕
Q:佛陀如何詮釋四聖諦?
Q:「從作用來詮釋四聖諦是說要如何去修行的道理」,這個作用是指二諦嗎?滅諦與道諦要如何與二諦連結呢?
Q:為什麼「知道痛苦的感受並不需要特別學習」?
Q:「知苦」是需要知道哪些苦?
Q:何謂「斷集」?
Q:何謂「證滅」?
Q:佛陀舉什麼喻來證成「修道」?
Q:《廣論》哪一頁提到「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Q:《廣論》哪裡也提到四諦?
Q:為何講苦集滅道,而不照因果順序說:集苦道滅?
Q:請問這和蔣揚老師在前行錄音講的生起次第和觀修次第有關聯嗎?
Q:請問要如何「如實地」學習四諦?
Q:可以試著想想,為何宗大師在《廣論》155~156頁「正修苦時」,提到很多修習的方法?這和「如實」有關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