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四、明確所詮義及所說之法。
第四、釋所說法的名義關係,說明此義是隨誰而說,明其來源。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P080 L04
這個道次第的內容,總攝佛陀一切教法的心要,遍攝龍樹菩薩、無著菩薩兩個傳承的內容,是為了成就一切種智而說。
〔參考題綱〕
Q:此段所說之法名義關係為何?
Q:此義是為誰而說?
Q:所詮義是?
P080 L06
「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宗喀巴大師講菩提道次第的究竟目的,是為了眾生成就佛果。雖然有說下士道、中士道的內容,但是要多加一個「共」字。這個「共」字要表達什麼呢?不是只修單一的下士道或單一的中士道而已,而是為了成就一切遍智,先修學與下士道、中士道共同的內容,所以說到了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因為每個人的根器不同,而且初學者到佛地的路途非常遙遠,所以我們不只有究竟的目標,也有暫時的目標。依照暫時目標和究竟目標的不同,在修行時就有不同的層次,所以說到「三種士夫一切行持」。這裡的「三種士夫」,並不是說三種不同的人,而是說以一個人來講,他在初學時,有初學可修;在中學時,有中學可修;在高級時,有高級的法門可修。三種士夫是針對一個人從凡夫到佛地的整個修行道路而說,所以叫「三種士夫一切行持」。這樣詮釋時,不只他所修的性質無誤;所修的因緣圓滿;所修的次第也無缺少,具有這三個很重要的優點,所以說「所有次第無所缺少」。透過菩提道次第的法門,可以將具善凡夫慢慢引導到佛地,這就是此中所要詮釋的內容。
〔參考題綱〕
Q:「宗喀巴大師講菩提道次第的究竟目的」是?
Q:這個「共」字要表達什麼?
Q:為什麼「修行時有不同的層次」?
Q:請略述何謂「三種士夫」?
Q:何謂「性質無誤」?
Q:何謂「因緣圓滿」?
Q:請略述何謂「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Q:「此中所要詮釋的內容」是?
Q:看完這段,內心有什麼感覺?
說明善巧說法軌理的異門。此中傳有二派釋儀,勝那蘭陀寺,這裡是舍利弗尊者的出生地,阿育王修建了一座大乘的大寺院或精舍,有五百大乘尊者,拖尊兄弟、龍樹菩薩等皆曾在此講經說法,大乘之教極為興盛,為印度諸僧團之最。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謂「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後時「止迦摩囉室囉寺」,該寺建在恆河北岸的一座小山頂上,有佛殿一百零八間,大殿正中供有與金剛座大菩提寺佛像等量的釋迦牟尼佛身像,外以鐵圍山環繞。駐錫此寺的諸班智達都是對教法有著特別的貢獻,僧眾的供養極為優越。阿底峽尊者就是由此寺延請至藏地。該寺的建造者就是獅子賢論師的施主法王達磨波羅。聖教盛行,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今於此中,應循何軌而說呢?應如後釋。
此中傳有二派釋儀: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謂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後時止迦摩囉室囉,聖教盛行,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今於此中,應如後釋。
P081 L06
詮釋《廣論》時可以用兩種方式:那蘭陀寺的講授方法;及止迦摩囉室囉的講授方法。那蘭陀寺講授的方法是什麼?
第一,語清淨。語清淨的意思是說,所詮釋的內容必須是為了淨除弟子不知道、顛倒知道和疑惑這三種不淨。
第二,學者相續淨。講述時必須遠離煩惱,不是為了競爭比較,也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功德學問等。遠離這些種種的煩惱,內心清淨而說。
第三,法源清淨。所要詮釋的法義一定要有清淨的傳承、要有清淨的根據。
〔參考題綱〕
Q:「此中傳有二派釋儀」是指哪兩派?
Q:請略述「那蘭陀寺」的講授方法?
Q:請略述「軌範語淨」?
Q:請略述「學者相續淨」?
Q:請略述「所說法清淨」?
Q:請簡介「那蘭陀寺」?
Q:龍樹菩薩曾經在哪一間寺院講說正法?
Q:那蘭陀寺還出過哪些成就者?
P081 L12
止迦摩囉室囉是大成就者阿底峽尊者住持的主要寺院,止迦摩囉室囉的講授方法是什麼?就說到「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以及「如何講聞彼法規理」。宗喀巴大師在這兩者的釋義方法中,選擇了止迦摩囉室囉的方式。
P081 LL1
〔參考題綱〕
Q:請略述「止迦摩囉室囉寺」的講授方法?
Q:請簡介「止迦摩囉室囉寺」?
Q:請略述「造者殊勝」?
Q:請略述「正法殊勝」?
Q:請略述「如何講聞彼法規理」?
Q:請略述兩者開合有何異同?
Q:阿底峽尊者曾經在哪一間寺院講說正法?
Q:宗喀巴大師選擇哪一種方式?
Q:我自己喜歡哪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