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27-28 P076 L10~P079 LL1
C二、著述之因。
第二、說明著述之因暨著述立意。今樂勤止、觀雙運的真瑜伽及其隨順的內道定多寡聞,而諸廣聞者卻不善於修要,如今的修法者,大多偏執於自己所欲說、欲修之法,因而觀視佛語多成為片面之眼,復乏理辨教義的慧力,故離獲得圓滿教、證法要殊勝教授的智者所歡喜之道,圓滿教要勝教授。見已對他們生起悲憫,起勇猛心立意著述釋此大車道之次第,故我心意遍勇喜。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辨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P076 L10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辨教義力,故離智者歡喜道」,說到了不善修學教法的種種過患。「圓滿教要勝教授,見已釋此大車道,故我心意遍勇喜」,宗喀巴大師為利益一切有情及教法,以此殊勝的意樂,歡喜地來為我們著作這部《菩提道次第廣論》。
〔參考題綱〕
Q:兩大偈頌主要內涵是?
Q:第一偈頌,講到哪四種過患?
Q:「復乏理辨教義力」之「辨」字,是什麼意思?
Q:四種過患之中,自己是屬於哪一種?
Q:第二偈頌,講到什麼勝利?
Q:「故離智者歡喜道。圓滿教要勝教授」,若不考慮偈頌體字數完整性,又可怎麼翻譯?
P076 L14
在整個南瞻部洲,真正有善根、有善因緣遇到佛法的人是少之又少;在這些值遇佛法之具善根者中,真正想要學習教法者又更少。學了佛法,且正在修行,可是因為寡聞的緣故,修行提不起心力,一直感到有障礙,無法增上,所以寡聞是一種過失。有許多口頭上不斷唸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對為什麼要皈依、佛陀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功德等,因為沒有聽聞,所以就不了解。無法體會皈依偈頌文的真正內涵,如此,再怎樣努力精進,成長的空間都非常有限。為了讓自己真正了解到應修什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要修什麼,我們不只努力地想修行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多聞啊!修可以分止修和觀修。止修固然重要,但是觀修更為重要,因為沒有了觀察、學習,何來止修?觀修之前,必須要聽聞觀修的內容,知道佛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功德,為什麼要皈依佛法僧,佛陀的性質、作用是什麼,成辦佛陀的圓滿因是什麼等等。我們對皈依的內涵了解得越多,皈依時生起的信心就會越強烈。所以在修法之前,我們必須要多聽聞、多思惟才是。有些人覺得:「只要好好修行就好了,聽這麼多幹嘛?只會擾亂心意。」意思好像聽得越多,會變成滋生我慢的因緣。因為聽多了,口才會變得更好,就會跟他人辯論,或炫耀自己有多麼懂。一些「勤瑜伽」者,想要修行,但是因為有這種邪見,所以刻意地阻擋多聞的機會。這也是不對的,這樣會遠離智者的歡喜道。
〔參考題綱〕
Q:尊者如何解釋「今勤瑜伽多寡聞」?
Q:為什麼「寡聞」是一種過失?
Q:「修行提不起心力,一直感到有障礙,無法增上」時,該如何對治?
Q:為什麼要皈依、佛陀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功德?
Q:為什麼「不了解,再怎樣努力精進,成長的空間都非常有限」?
Q:當我們再怎麼努力精進,成長的空間都非常有限時,我們會怎麼安立其原因?會如何解決?和此處尊者所言有何異同?
Q:自己有沒有「真正了解到應修什麼」?
Q:「什麼樣的情況下要修什麼」,請以散亂及掉舉為例?
Q:「不只努力地想修行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多聞。」有無《廣論》依據?
Q:「多聞」有哪些勝利?
Q:「修」可以分哪幾種?
Q:《廣論》哪些法類需要「止住修」?
Q:《廣論》哪些法類需要「觀察修」?
Q:「止住修」和「觀察修」,哪一個更重要?
Q:請問平常我們有在觀修嗎?觀修前會作什麼準備?會聽聞觀修的內容嗎?
Q:為什麼要皈依佛寶、法寶、僧寶?
Q:成辦佛陀的圓滿因是什麼?
Q:承許「對皈依的內涵了解得越多,皈依時生起的信心就會越強烈」嗎?舉例。
Q:只要好好修行就好了,聽這麼多幹嘛?
Q:請問聽多真的會擾亂心意?會滋生我慢嗎?
Q:自己有沒有發生過「因為聽多了,口才會變得更好,就會跟他人辯論,或炫耀自己有多麼懂」案例?
Q:「因為有這種邪見,所以刻意地阻擋多聞的機會。」自己有這種過失嗎?
P077 L13
另一種情況:「廣聞不善於修要。」有些人聽了很多、學了很多,學了五部大論,而且也辯才無礙,可是卻沒有將所聽、所學的內容真實地去實踐。經典裡說:「對治力從小開始,所斷境由大開始。」就是說,我們要生起某一個所斷的對治力,是要從基礎慢慢地開始增廣,不可能沒有經過修學,只靠聽聞的力量就能生起很大的對治力。所以一定要反覆地串習聽聞的內容,一次再一次地串習它,用這個辦法使對治力增長、強大。一直聽聞,卻完全忽略聽聞的內容,不去實踐,這也不對。只是像學一般的知識一樣地來學習,就遠離了諸佛的歡喜道。
〔參考題綱〕
Q:何謂「廣聞不善於修要」?
Q:「廣聞」後,尊者說容易產生哪些過患?
Q:「廣聞」後,最嚴重的兩大過患是什麼?《廣論》依據?
Q:「寡聞」、「廣聞」兩種都錯,那我到底該選「寡聞」還是「廣聞」?
Q:何謂「對治力從小開始」?
Q:為什麼「所斷境由大開始」?
Q:「只靠聽聞的力量就能生起很大的對治力」嗎?
Q:「一直聽聞,卻完全忽略聽聞的內容,不去實踐。」若有福報,下一生可能會當哪些職業?
Q:「一直聽聞,卻完全忽略聽聞的內容,不去實踐。」若沒有福報,下一生可能會變成哪些動物?
Q:如何將所聽、所學的內容真實地去實踐?
Q:請問一直聽聞不去實踐的主要原因為何?
Q:「只是像學一般的知識一樣地來學習」,會產生哪些過患?
P078 L03
還有一種情況:「觀視佛語多片眼。」不一定不精進,他也是很精進,也不是不聽聞,他也聽聞,可是他是選擇性地聽聞,自己平常習慣哪一個教法或法門,就只看這一部分的內容,沒有廣泛地了解整個教法,這也遠離了智者的歡喜道。所謂的「片眼」,就是以偏狹的角度去看佛陀的教法。其實我們學習每部經典時,不僅要了解前後文,還要配合其他的內容,整個地去做了解,這樣才能認識到整個教法,而不是只對單一法門有認知。如果太注重單一法門,容易忽略整個教法,這是很危險的。所以「觀視佛語多片眼」,是大多數人會有的一個過失。再加上「復乏理辨教義力」,就是每部經典不僅有它字面上的意思,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即作者在寫這部經典時,他可能考慮到當下眾生的根器,所以字面上是這麼說,但實際上他要表達的內容又是另一層,這方面也必須去了解。因此,我們不只要學習整個經典,而且還要有足夠的智慧去辨別,這樣才有辦法知道經典的完整意趣。不能斷章取義,只看過一句話,或只看內文的某一品而已。
〔參考題綱〕
Q:不精進者,若「觀視佛語多片眼」,會產生什麼過患?
Q:精進者,若「觀視佛語多片眼」,會產生什麼過患?
Q:何謂「片眼」?
Q:「學習每部經典時,不僅要了解前後文,還要配合其他的內容」,這樣有何勝利?
Q:「不僅了解前後文,還要配合其他的內容」的反面是?
Q:「太注重單一法門」,易產生什麼過失?
Q:請略述「復乏理辨教義力」。
Q:「作者在寫這部經典時,他可能考慮到當下眾生的根器,所以字面上是這麼說,但實際上他要表達的內容又是另一層」。能否舉例?
Q:「有足夠的智慧去辨別」,會產生什麼勝利?
Q:「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辨別」,會產生什麼過患?
P078 L14
「故離智者歡喜道」,這些離開諸佛歡喜道的種種過失要盡量避免。
「圓滿教要勝教授,見已釋此大車道,故我心意遍勇喜」,透過諸傳承上師讓我看到如此殊勝的圓滿教授心要,所以我決定要做這個大乘道次第的解釋。因為這部論典將會利益很多眾生,所以我非常歡喜地來講說這部論典。這二句是造論前的承諾。
〔參考題綱〕
Q:何謂「故離智者歡喜道」?
Q:「圓滿教要勝教授,見已釋此大車道」,若不考慮偈頌體字數完整性,又可怎麼翻譯?
Q:宗大師如何得到「如此殊勝的圓滿教授心要」?
Q:為什麼宗大師要「做這個大乘道次第的解釋」?
Q:「造論前的承諾」,又出現在《廣論》哪一頁?
C三、勸勉具器者聽聞。
第三、對具器的化機勸勉聽聞。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P079 L03
接下來是力勸善根者諦聽。首先說到了「諸有偏執暗未覆」,如果一個人在聽聞任何教法時,都有先入為主的概念,那他就只會去聽他想要聽的,根本就不會去思考他不想聽的內涵,就像器皿被覆蓋,任何液體都裝不進這個器皿裡。若隨著貪心、瞋心,以偏頗的態度去聽聞,就無法真正了解講述者所要表達的內涵,所以,不應該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要用正直的心去學習。
〔參考題綱〕
Q:此偈頌內涵是?
Q:此偈頌提到哪些違品?
Q:尊者舉什麼例子解釋違品?
Q:此違品如何斷除?
Q:聽聞前,我有做好聽聞軌理嗎?
P079 L07
《四百論》中說,作為一個正確的聞法者,必須要有三個條件:一是正直;二是智慧;三是精進。這裡也是同樣的道理。「具辨善惡妙慧力」,即使我們的態度是正直的,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但如果缺乏智慧去區別是非、好壞,也是沒有用。所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的慧力很重要。光有智慧及正直的態度,而沒有精進,這也是不夠。「欲令暇身不唐捐」,對於具有這三個條件的善根者─我的弟子們,你們要專心地聽聞以下的內容,所以說到「諸具善者專勵聽」。
P079 LL1
〔參考題綱〕
Q:尊者引哪部論來證成弟子相?
Q:具相弟子該有哪三大條件?
Q:「精進」與「希求」是什麼關係?
Q:「態度是正直的,但如果缺乏智慧」,會產生什麼過患?
Q:「態度正直的,且有智慧」,但是缺了精進,會產生什麼過患?
Q:「欲令暇身不唐捐」,提到哪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