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99 L07
種敦巴大師之後,就形成噶當派的三種傳承。「噶當派」(中文是教誡者的意思),不放棄佛所說的任何一句經文,又能實踐佛所教誡的每一句經文的緣故,所以稱為教誡者。噶當派並非不學密法,他們有學密法,但是是在非常嚴密的情況下、非公開地修學,所以他們是非常秘密地在修持。外相看不出來,可是內在的功德卻是不可思議,所以有「內熟外淨」的這種稱讚。
Q:何謂「噶當三派」?
Q:「噶當派」意思是?原因?
Q:「噶當派」如何學密法?
Q:為什麼它們要這麼神秘?
Q:學密法的「噶當派」有什麼稱呼?究竟是什麼樣的外相與內在呢?
Q:我有發願要學好《菩提道次第廣論》嗎?
Q:我有發願要趣入《密宗道次第廣論》嗎?
P099 L12
阿底峽尊者還未到藏地時,就有人對阿底峽尊者預言說:「您到了藏地之後,不只對整個教法和眾生有利益,您的子孫會比祖先還來得優秀。」去看整個噶當派的發展歷史,阿底峽尊者在世時,教法是非常興盛;種敦巴大師時,更是將教法弘揚光大。之後,種敦巴的弟子霞惹瓦、朗日塘巴等,又再次弘揚光大了教法。所以西藏人有這樣一句話:「子勝於父,孫勝於子。」也就是說阿底峽尊者的這些噶當繼承人將教法弘揚四海,比之前的事業還要來得興盛。阿底峽尊者的思想裡,不只有三士道的道次修持,還多加了金剛乘的修持,使得當時顯密之間的矛盾完全化解。而且使大家都有一個認知:金剛乘雖然非常圓滿殊勝,但是如果沒有基礎,就如同沒有根本的果實,即使再好,也會有乾枯的一天。所以一定要有基礎,才有辦法修學密乘。這完全是來自於阿底峽尊者的恩惠。
〔參考題綱〕
Q:阿底峽尊者還未到藏地時,有什麼預言?
Q:為什麼「子孫會比祖先還來得優秀」?尊者有生小孩?
Q:種敦巴尊者如何將教法更宏揚光大?
Q:霞惹瓦尊者,如何再次宏揚光大教法?
Q:朗日塘巴,又如何再次宏揚光大教法?
Q:如何解讀「子勝於父,孫勝於子」?
Q:如何聽到這句話,內心如何作意?會非理作意嗎?
Q:阿底峽尊者的思想裡,如何化解顯密之間的矛盾?
Q:阿底峽尊者給了大家什麼認知?
P100 L05
至尊宗喀巴大師獲得如此殊勝的噶當三派所有傳承。如同《兜率天上師瑜伽》所說「濁世多聞亦勤修」,在宗喀巴大師示現的這一生裡,讓我們弟子感受最直接的教誡就是要多聞、多修。也如同宗喀巴大師在《證道歌》中所說「最初常求廣大聞,中達經論皆教授,最後日夜勤修持,一切迴向為弘法。…善思此理計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就是如此。
〔參考題綱〕
Q:至尊宗喀巴大師如何獲得噶當三派所有傳承?
Q:宗喀巴大師這一生如何示現多聞?
Q:宗大師所造《證道歌》,又叫什麼?
Q:《證道歌》裡面,關於多聞的內涵是?
Q:《證道歌》作的最多的是哪位聖者?
P100 L10
大師開始時在雅隆、桑布等地的薩迦派寺院裡學習,依止一些大成就上師學習。之後他的名聲慢慢變大,有越來越多的弟子來投靠,向他請教佛法。大師曾想:「我是不是要繼續弘揚教法,不應該去閉關?」他這樣想時,文殊師利菩薩就現身對他說:「你必須去深山閉關,要去苦行修學。」此時許多弟子都對大師反覆地殷重祈請,說:「現在放棄了我們這些可憐眾生,那豈不是對教法有所損害嗎?」烏瑪巴尊者為宗喀巴大師就再次請問文殊師利菩薩該怎麼辦?「因為弟子有這樣的請求,如果突然停止教學,是不是會被弟子毀謗,或者讓弟子產生煩惱等。」文殊師利菩薩回覆說:「對教法是有益還是有害,我知道,你們不知道。如果有人罵你、誹謗你,你就修忍辱。」於是在文殊師利菩薩的指示下,宗喀巴大師就帶了文殊菩薩親自點名的弟子(即「清淨八眾」),到深山苦行觀修。閉關時,宗喀巴大師每天只食用少量的糌粑粉,也像平常人一樣,拜十萬遍大禮拜,供十萬遍曼達拉,以及念十萬遍的皈依發心偈頌文,主要就是做集資淨障的修持。與此同時,也反覆地聞思大論典,止觀雙運地去做觀修。最後逐漸通達一切深廣的教義,尤其是龍樹菩薩父子最究竟的意趣—中觀正見。因為宗喀巴大師對自己所獲證的成就相當有把握,所以才有辦法做到名副其實的利教、利眾的佛事業。
〔參考題綱〕
Q:大師當年開始有名氣,為什麼會想不去閉關?
Q:為什麼「文殊師利菩薩現身對他說:你必須去深山閉關,要去苦行修學」?
Q:烏瑪巴尊者為什麼怕宗大師閉關,會對教法有損害?
Q:為什麼「文殊師利菩薩回覆說:對教法是有益還是有害,我知道,你們不知道」?
Q:文殊菩薩為什麼要宗喀巴大師帶著「清淨八眾」到深山苦行觀修?
Q:宗大師的大弟子眾都至少是登地菩薩?請問當時宗大師的成就是幾地菩薩呢?
Q:閉關時,宗喀巴大師都在做什麼?
Q:我今生會想閉關嗎?
Q:《廣論》教閉關的頁數?
Q:閉關對宗喀巴大師最大的幫助是什麼?得到哪些成就?
P101 L08
於是,宗喀巴大師到了拉薩附近的藏區,為教法及眾生做廣大利益的事業。這時候,在羊八井有位對《般若經》非常精通的學者,叫作阿.強秋益西,還有仁達瓦及大譯師迪曲拜桑等,邀請大師到惹珍這個地方的惹珍寺。這座寺位於像獅子一樣的岩山上,寺裡有種敦巴大師親自塑造的阿底峽尊者像。就在阿底峽尊者像前,宗喀巴大師寫下了《廣論》的祈願文。因為大師及弟子眾的殷重祈請,大師親見虛空遍布所有的傳承上師,從導師釋迦牟尼佛一直到自己的親教師洛札.南喀堅贊,所有的傳承上師都安住在前方的虛空,尤其是非常明顯地凸顯出阿底峽尊者、種敦巴大師、博多瓦、霞惹瓦四尊。最後,種敦巴、博多瓦、霞惹瓦都溶入阿底峽尊者的體內,阿底峽尊者手持經典放在宗喀巴大師的頭上說:「你必須要為教法、為眾生做廣大利益的事情,我會幫助你。」獲得了非常大的加持。再者,由於當時的桑布曲堅、古喬楚滇及古喬堅贊,還有大譯師古喬柏桑等具量士夫大弟子殷重地祈請,請求大師著作《道炬論》的解釋,大師看內外因緣已經成熟,就著作了《菩提道次第廣論》,那時候大師約四十六歲。(至於《三主要道》的著作時間,大約在大師四十二歲左右。)大師具有種種不可思議的本尊授記和開許,我們在大師所著作的迴向文中,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從佛菩薩微妙業,所成菩提道次第。」據說大師在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時,當時的龍天護法、山神、水神、地神等,也都請求大師為他們做迴向和發願,所以大師在快結束《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時,也說到:「成辦修道廣大妙順緣,及除違緣障礙人非人;願我生生世世不遠離,諸佛所讚圓滿清淨道。」為他們做迴向。
〔參考題綱〕
Q:宗喀巴大師如何為教法及眾生做廣大的利益?
Q:宗喀巴大師寫下了《廣論祈願文》的地點?
Q:是誰勸請宗喀巴大師寫《廣論》?
Q:宗大師幾歲寫下《廣論》《三主要道》《略論》?
Q:宗喀巴大師當年造《廣論》前,有何徵兆?
Q:「從佛菩薩微妙業,所成菩提道次第」頁數?消文?
Q:「成辦修道廣大妙順緣,及除違緣障礙人非人;願我生生世世不遠離,諸佛所讚圓滿清淨道。」頁數?
P102 L09
宗喀巴大師著作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具有五種殊勝功德:
第一,所詮殊勝。
以依據二大車軌的傳承、濃縮了三藏十二部經典心要的三士道內容為所詮,故所詮殊勝。
第二,講授殊勝。
何為講授殊勝呢?講授的內容有錯是絕對不行的,所以必須性質無誤,也就是所講的內容本身沒有錯。而且所講內容是圓滿的,內容不夠的話也不行,即數量圓滿。即使性質沒有錯誤、數量也圓滿,但是次序顛倒也不行,所以得多加一個正確的次第。《廣論》因為所說內容在次序、性質及數量圓滿上都無謬,所以是講授殊勝。
第三,所在殊勝。
宗喀巴大師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地方─惹珍,是佛陀授記過的聖地。
第四,勸請著作者的殊勝。
勸請宗喀巴大師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並不是一般人,而是菩薩化現的大弟子眾。
第五,眷屬殊勝。
宗喀巴大師寫作《菩提道次第廣論》時,陪伴身邊的大弟子眾,都是具有道地成就的大菩薩眾,所以說眷屬殊勝。正因有此五種殊勝功德,所以自宗喀巴大師寫下《菩提道次第廣論》,至今六百多年間,有許多人依據這部《廣論》而獲得道地的成就,這是無可置疑的。因為宗喀巴大師不可思議的發願,及完全無謬、精準的教法內涵,所以使得大師的事業如日中天,教法弘揚光大,弟子遍滿藏地。這也是為什麼《廣論》的傳承如此興盛。而且,先前我也提到過《廣論》有不同的教授方式,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教授方式,也是由此而形成的。
以上講了從導師傳到阿底峽尊者,再傳至宗喀巴大師的整個傳承的內容。
〔參考題綱〕
Q:宗喀巴大師著作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具有哪五種殊勝功德?
Q:請略述「所詮殊勝」。
Q:請略述「講授殊勝」。
Q:請略述「所在殊勝」。
Q:請略述「勸請著作者的殊勝」。
Q:請略述「眷屬殊勝」。
Q:此五種殊勝各出現在《廣論》哪一頁哪一行?
Q:大師造論至今共經過幾年?
Q:有哪些人是依據這部《廣論》而獲得地道的成就?
Q:「因為宗喀巴大師不可思議的發願」,是發了什麼願呢?
Q:我要如何努力才可能獲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