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17 P107 L06~P112 L11
丙三、說明若不許此,則與教理皆成相違。
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如龍樹菩薩所造《釋菩提心論》云:「如自所決定而欲令,他所化機發決定故,諸菩薩智者為攝受所化機恆應,善趣無謬誤的所詮義。」法稱論師所造《釋量論》亦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所說之義自己了知是方便,以此對化機宣說是方便所生,彼方便生對化機宣說之因即彼方便,若對自己隱而不現謂自己尚且不能知實了知,則彼義難以向所化機如理地宣說。」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勝者阿逸多《現觀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云:「諸菩薩欲以階段與究竟的利益饒益眾生者,由了知聲聞、獨覺、菩薩三乘道的方便道種智成辦世間三種種姓的義利果。」被稱為勝者母的《大般若經》卷三六三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通達補特伽羅無我智慧的聲聞道;所有通達能取所取異體空獨覺道;所有通達一切法無諦實佛陀道。如是諸三種道亦應於資糧、加行位時,於自相續中發起、亦應於見道位,以離分無錯亂的識現量了知、非止前二,對此三道亦應於修道位由斷、證二門圓滿、非止能發起、了知、圓滿,於此三道亦應成辦諸道所作對輪迴中的眾生,未攝受者令攝受;已攝受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已解脫者令究竟。」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P009 L10
丙四、聖教無違的能立因。
「趣入大乘道」者,其所修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亦宣說的皈依、業果、思惟總輪迴、別苦,由此希求解脫,修習出離、四諦、緣起等三學,總此共下士、共中士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共通者,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理正為「方」;言富曰「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P107 L06
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釋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發起、亦應了知、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參考題綱〕
Q:「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請白話消文。
Q:為什麼「如是諸道亦應發起、亦應了知、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
Q:此段結論是?
P107 L14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參考題綱〕
Q:請略述「共道」?
Q:請略述「不共道」?
Q:「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的原因?
P108 L03
復次,正遍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是遍斷盡一切種過,周遍圓滿一切種德,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眾過、備起眾德,故大乘道遍攝一切餘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無不成辦故。
〔參考題綱〕
Q:何謂這邊所說的「正遍覺」?
Q:為什麼「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
Q:為什麼「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無不成辦故」?
P108 L07
諸佛菩薩為了圓滿利他的事業,會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器說法。這也是為什麼《現觀莊嚴論》說到:為了饒益一切有情,菩薩必須生起道智。《現觀莊嚴論》是依據《般若經》(也稱為《母經》或《聖者母經》),《般若經》說到:「諸佛菩薩應該要生起、了知及圓滿所有一切的聲聞道、獨覺道和佛道。」如果有人認為身為大乘者不應該學小乘法,這完全是錯誤的。「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如果自己不了解卻要為他人宣說,這是非常困難的事,只有自己了解才能真正滿足他人、為他人說法。
〔參考題綱〕
Q:何謂「諸菩薩所欲求事」?
Q:為什麼「菩薩必須生起道智」?
Q:為什麼「諸佛菩薩應該要生起、了知及圓滿所有一切的聲聞道、獨覺道和佛道」?
Q:承許「如果自己不了解卻要為他人宣說,這是非常困難的事」嗎?難道不能事先找好資料,照著念就好?
Q:「只有自己了解才能真正滿足他人、為他人說法」?末法時代遇到如恆河沙數般邪師怎麼辦?
P108 L14
而且為了生起菩提心而趨入大乘道,也就是在成辦菩提心之前的基礎可分共與不共兩種。共道基礎就是在小乘也可以看到的,如四聖諦,還有出離心,捨棄今世、後世的貪著等;不共基礎,是如知母、念恩、報恩等,這是菩提心不共的前因。所以一個生起大乘菩提心的修行者,他必須去學習小乘的內涵,不能說「我是大乘者」,就忽略或藐視小乘教法,這是不允許的。但是有一個特別的情況,「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除了為了個人追求寂靜樂等這種特殊的情況之外,所有一切小乘的內涵都是大乘者要去修的。這也是為什麼大乘菩薩藏要廣說三乘的內容。
〔參考題綱〕
Q:為什麼「一個生起大乘菩提心的修行者,他必須去學習小乘的內涵」?
Q:為什麼大乘菩薩藏要廣說三乘的內容?
P109 L04
而且遍知者不是斷除少分過失、圓滿少分功德,而是遍斷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因此,為了成辦大乘,我們也必須斷除一切過失,備具一切功德,這就是為什麼大乘道裡面含攝了一切乘斷、證功德的原因。佛所說的一切教授都可以攝入成佛大乘的道支分中,以佛而言,沒有不能斷的過失,沒有不能生起的功德,因此,一切的功德無不能被大乘成辦。
〔參考題綱〕
Q:為什麼「大乘道裡面含攝了一切乘斷、證功德」?
Q:為什麼「佛所說的一切教授都可以攝入成佛大乘道的支分中」?
P109 L09
丙五、諍辨與斷諍,分二:
丁一、諍。
設作是云:若入波羅密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貪著諸欲能否作為道用等道不順故。
丁二、答。
此極非理,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即使趣入金剛乘,也一切定應習近。如《勝金剛頂經》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勝金剛頂經》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又餘咒教,宣說非一。
P109 L09
設作是云,若入波羅蜜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此極非理,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一切定應習近,如《勝金剛頂》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又餘咒教,宣說非一。
P109 L15
如果有人說:進入大乘之前,必須要有小乘的基礎,如四聖諦、出離心,這個有道理。但如果說進入密乘不需要經過波羅蜜多乘,因為道不相順。這樣的說法完全不合理。以波羅蜜多乘的性質來說,意樂是菩提發心,加行是六波羅蜜多,這些是密乘修行者一定要學習的內涵,此於密乘經典─《勝金剛頂》─有說,「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不只是一兩部經,有很多密續經典都有說到。
〔參考題綱〕
Q:他宗理路是什麼?
Q:自宗如何回答?
Q:所以大小乘能否「將貪欲轉為道用」?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密多乘中,亦無餘道故。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勝金剛頂經》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事部、行部、瑜伽部,密無上瑜伽部,以及波羅蜜多大乘三乘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丙六、結成,分二:
丁一、成立顯密共通。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聲聞、獨覺、波羅蜜多三乘;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五道若趣上上,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因而前所說的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下卷〈善友品第二十二〉中云:「所有過去、未來、現在佛,所共的唯一之道是此度非餘。」是趣佛陀道之棟樑,故不應捨。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顯經、密續二所共道。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
丁二、否則將生謗法之罪。
若棄共道,是大錯謬。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即於咒中亦當謗捨事部、行部、瑜伽部下三部等,則當集成極相繫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P110 L04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參考題綱〕
Q:此段引了哪些經論證成「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
Q:宗大師如何作結論?
P110 L10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棄共道,是大錯謬。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即於咒中亦當謗捨下三部等,則當集成極相繫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參考題綱〕
Q:此處「共道」是?
Q:此處「不共道」是?
Q:請白話消文「及其眷屬」。
Q:此處如果不了解或學錯,會造成什麼嚴重後果?
P111 L02
「曼陀羅」就是壇城,也就是諸佛的無量宮。許多的續經都要求弟子們在進入無上瑜伽部的壇城之前,必須要受共與不共兩種律儀。共律儀是什麼?就是菩薩律儀。菩薩律儀講到了三聚淨戒等菩薩學處,就是我們發心後受持菩薩戒的各種學處。其實在波羅蜜多乘裡面,所要學的學處除了三聚淨戒以外也沒有其他的律儀。所以未進入無上瑜伽部的壇城之前,所受的共律儀就是波羅蜜多乘裡的律儀。而且在《金剛空行》、《三補止》和《金剛頂》裡面說到阿彌陀佛的三昧耶時,也說先要接受別解脫戒、菩薩戒以及金剛三昧耶戒。由此可以知道,因為有少許的開遮不同,就執著顯、密如同寒冷和炎熱般相違,那是學識太粗淺之故,因為無知而有這種錯誤的想法。西藏有一句俗語說:「酥油糕好不好吃,要看酥油好不好。」密教的修持會不會有成就,要看修持者顯教的基礎穩不穩。沒有顯教的基礎,沒有發心、菩薩戒,在沒有絲毫感觸的情況下,只是唸「吽吽呸呸」幾十萬或幾百萬遍,永遠都只是嘴巴上的「吽呸」而已,沒有真正的內涵,也沒有力量。但是當內心有了菩提心、有了菩薩戒等基礎,再加上密咒傳承的加持,在內心有感受的情況下,唸「吽呸」就不一樣。有些人說:「不要修什麼顯教了。三大阿僧祇劫太久,不如修密,很快就能獲得成就。」會這麼說,代表這個人對佛法的內容不是很了解。
〔參考題綱〕
Q:何謂「曼陀羅」?
Q:何謂「菩薩律儀」?
Q:何謂「三聚淨戒」?
Q:為何會「因為有少許的開遮不同,就執著顯密如同寒冷和炎熱般相違」?
Q:如何才能讓「密教的修持有成就」?
Q:為什麼「當內心有了菩提心、有了菩薩戒等基礎,再加上密咒傳承的加持,在內心有感受的情況下,唸『吽呸』就不一樣」?
Q:初學者若覺得「三大阿僧祇劫太久,不如修密,很快就能獲得成就。」直接修密法,會造成什麼後果?
Q:修十二因緣的小乘,成就緣覺果的快慢時間是?
Q:修密法的修行人,成就佛果的快慢時間是?
P112 L01
除了有少許的地方有被開許、不被開許外,其他的顯密教授都是非常隨順的。要趨入上上的三乘五道,就必須圓滿生起下下乘的功德種類。如同《般若波羅蜜多經》說到:「過去佛、未來佛、現在佛,都是依此共道而成就,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道路。」所以波羅蜜多乘乃成佛之棟樑,故不應捨。而金剛乘裡也說到,《般若經》所說的內涵,是經續共道,經、續二者必須共同成辦。由波羅蜜多乘共道,再加上密咒的不共修持,像是灌頂三昧耶,或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以及平息、威猛等修法,才能夠快速成就佛果位。若是放棄了共道基礎,那是完全錯誤的。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修學一個法門,覺得特別相應,就去毀謗其他法門,尤其是當你對上乘生起相似的定解,就慢慢地放棄了下乘的修法,例如學金剛乘無上瑜伽部時,就毀謗事部、行部、瑜伽部等,這樣的話,是非常危險的。有什麼危險呢?就是謗法的危險。在眾多的罪業裡面,毀謗正法的業障極為深重,我們應該特別小心才是。
P112 L11
〔參考題綱〕
Q:如何證成「波羅蜜多乘乃成佛之棟樑,故不應捨」?
Q:如何才能「快速成就佛果位」?
Q:請略述尊者如何說明「放棄了共道基礎,那是完全錯誤的」?
Q:「毀謗其他法門」的最初因,是如何形成的?
Q:邪教組織禁止信徒去其他道場聽法,這算謗法嗎?
Q:邪教組織用下地獄的行為威脅信徒,算謗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