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主因是心的安寧
P024 L04
所謂的佛教,就是把人類所具有的智慧能力淋漓盡致地用來修行的一個內容。我們可以說,佛教的修行就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參考題綱〕
Q1-1:「快樂的主因是心的安寧」,承許或不承許?理由?
Q1-2:何謂佛教?
Q1-3:「淋漓盡致」這四個字在《廣論》上是屬於六度的哪幾度內涵?
Q1-4:法王在這段如何作結論?為什麼?
P024 L06
痛苦與快樂,其實可以從兩種層面來解釋:一種是生理上的痛苦與快樂;另一種是心理上的痛苦與快樂。當我們擁有非常豐裕的外在物質,我們的生理需求應當會獲得滿足。可是身體得到了想要的滿足後,我們卻依然不快樂。這時候我們缺了什麼呢?僅僅透過豐裕的外在物質,並沒有辦法彌補我們內心的空虛。我們需要內心的依靠,才可以填補內心空虛的部分。為了滿足內心的安樂,人類就有了宗教信仰。
〔參考題綱〕
Q2-01:痛苦與快樂,可以從哪些層面來解釋?
Q2-02:為什麼「我們擁有非常豐裕的外在物質,我們卻依然不快樂」?
Q2-03:若認同「身體得到滿足,卻依然不快樂」,我到底還缺什麼?
Q2-04:「內心空虛的部分」需透由什麼來彌補?
Q2-05:「宗教信仰」是怎麼產生的?
Q2-06:我最近心理上有什麼痛苦?
Q2-07:我最近生理上有什麼痛苦?
Q2-08:輪迴內曾經流行過一句話:「寶寶心理苦,但寶寶不說。」請問這會造成什麼後果?
Q2-09:遇到這種「心理苦的寶寶」,我該如何去幫助他?
Q2-10:內心的安樂只能有宗教信仰的途徑能解決嗎?
P024 L11
有一次,我在美國被一戶非常富有的人家邀請去吃中飯,因為我習慣在中飯之後刷牙,所以飯後就去他們家的洗手間刷牙。我在洗手間裡見到一個沒帶鎖的小櫃子,出於好奇心,我就悄悄地把那小櫃子的門打開。這樣做可能是一個違法的行為,但總之我打開了。看到裡面放的都是些平常使用的物品,其中還有安眠藥。當時心裡有很大的震撼,我在想:為什麼這麼有錢的人,晚上居然睡不好覺,還要靠安眠藥來睡覺?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生理的快樂與心理的快樂這兩種力量相較之下,心理的快樂永遠是勝過生理的快樂。同樣是病人,有人因為心理的滿足和思想的正確,而不會被身體的疾病打敗;相反地,有人雖然生理上過著非常富裕的生活,卻因為內心的猶豫、多餘的猜測、各種的畏懼等,使內心非常焦慮、痛苦不堪。一個人雖然生理上非常快樂,可是因為心理上的痛苦,我們可以說這個人是不快樂的。心理的安樂或痛苦永遠超過生理的快樂或痛苦,因為心理的力量更為強大。
〔參考題綱〕
Q3-01:「我在洗手間裡見到一個沒帶鎖的小櫃子,出於好奇心,我就悄悄地把那小櫃子的門打開。」請問這犯了哪些戒?
Q3-02:為什麼看到「安眠藥,當時心裡有很大的震撼」?
Q3-03:有錢人需吃安眠藥助眠的例子,對我有何啟發?
Q3-04:「有錢人吃安眠藥入睡」和「窮人永遠吃不飽」,這兩者我想當哪一者?為什麼?
Q3-05:貧窮人有哪些痛苦?
Q3-06:有錢人有哪些痛苦?
Q3-07:以上兩者所產生的痛苦,有無經論依據?《廣論》哪一頁有提到相關內涵?
Q3-08:「心理的快樂永遠是勝過生理的快樂。」我承許嗎?理由是?
Q3-09:「生理的快樂與心理的快樂這兩種力量相較之下,心理的快樂永遠是勝過生理的快樂。」試舉反例。
Q3-10:同樣是病人,會不會被病苦打敗的關鍵在哪裡?
Q3-11:心理的苦樂永遠超過生理的苦樂,是否有體會過的實例?
P025 L06
心理上的安樂是可以培養的嗎?要如何增長這種安樂呢?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透過非宗教信仰─人類基本價值觀念,培養心理上的安樂以及驅除心理上的憂慮;第二種是透過宗教信仰的方式尋求心理上的依靠,讓心獲得安寧。所以,無論我到何處,我都會努力推動人類的基本價值觀—愛、慈悲、關懷。因為愛與被愛、關懷與被關懷,這些人類的基本價值觀,是我們生存所必須具有的非常重要的觀念。為了使這種觀念普及至所有人類,我覺得一個正確的推動方式是:這種基本的人類價值觀必須要透過非宗教信仰來推動。在這裡,這個「非」字並不是要否定宗教信仰,而是說在推動愛與被愛的觀念時,不是以宗教信仰為主去推動。
〔參考題綱〕
Q4-01:心理上的安樂如何培養&增長?
Q4-02:透過非宗教信仰方式,如何培養?
Q4-03:透過宗教信仰的方式如何增長?
Q4-04:法王以什麼推動人類基本價值觀?推動正確方式?
Q4-05:「無論我到何處,我都會努力推動人類的基本價值觀—愛、慈悲、關懷。」可看出法王的哪些特質?
Q4-06:以上這些特質符順哪些經論依據?在《廣論》頁數?
Q4-07:「因為愛與被愛、關懷與被關懷,是我們生存所必須具有的非常重要的基本價值觀。」承許嗎?理由?
Q4-08:「因為愛與被愛、關懷與被關懷。」這種觀念如何普及至所有人類?
Q4-09:「在推動愛與被愛的觀念時,以非宗教信仰為主去推動」會有什麼勝利?
Q4-10:「在推動愛與被愛的觀念時,以宗教信仰為主去推動」會有什麼過患?
Q4-11:「愛、慈悲、關懷」活動推展成功,會造成什麼影響?
P025 L14
如果我們在發展物質的同時,無法改善心理上的層次,那我們就只能滿足成辦快樂的次因,無法圓滿快樂的主因,如此就本末倒置。我們應該在滿足物質所需的同時,也去滿足心理快樂之所需,這樣才能成辦一個健全的快樂,不是嗎?可是我們往往很重視物質的追求,而忽略心理上的追求。到頭來,自己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快樂的主因是心理上的滿足、心的安寧。這也就是我必須要推動人類基本價值觀念的原因。
〔參考題綱〕
Q5-01:如何成辦一個健全的快樂?
Q5-02:為什麼「在發展物質的同時,只能滿足成辦快樂的次因?」
Q5-03:快樂的主因怎麼獲得?
Q5-04:快樂的主因,跟我的學習有何關聯?《廣論》依據?頁數?
Q5-05:快樂的主因是心理上的滿足、心的安寧,如何落實生活?
Q5-06:我自己是不是「很重視物質的追求,而忽略心理上的追求?」
Q5-07:我相信無限生命嗎?
Q5-08:如果生命只有這一生,我應該去做什麼才不會浪費生命?
Q5-09:如果生命會一直不斷延續下去,我應該去做什麼才能讓生命更有價值?
Q5-10:修行時,我該如何做,才不會對修行失去信心?《廣論》頁數?
P026 L02
所有的哺乳類動物,一生下來時,雖不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但是卻很容易地投入母親的懷抱,希望永遠被緊緊地擁抱著。同樣地,母親並不是因為第三者的壓力而強迫自己去擁抱自己的孩子,絕對不是。母親會想去擁抱、緊緊地摟住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現象。因為我們的身體,為了生存、為了生命能夠健全地維持下去,需要被愛的環境。孩子和母親的互動非常自然,並不是刻意的。母親在懷孕時自然就會有母奶,孩子一生出來,母親就有奶給孩子吃,這就是生命能夠正常地維持下去的一個自然的生理機制。我們這個身體需要被愛,我們需要愛心才有辦法延續生命,所以說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就是慈悲、愛與關懷,而這三者的基礎是建立在我們身體的基本需求上。有一次我與一些科學家交談時,有位科學家提出了他的研究報告說:當我們生氣時,血液就會流到手背。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準備要打人,或者說準備捍衛自己。更奇妙的是,當我們害怕時,血液居然會流到腳上去。為什麼呢?因為害怕時就要準備逃跑。所以很多情緒都跟我們的身體有直接關係。講到慈悲、愛與關懷時,如果我們直接聯想到的是宗教信仰這一領域,那是錯誤的,慈悲、愛與關懷是建立在我們的身體所需上,與宗教信仰沒有關係。
〔參考題綱〕
Q6-01:為什麼「哺乳類動物一生下來,很容易地投入母親的懷抱」?
Q6-02:母子之間自然會緊緊相互擁抱,和人類基本價值有何關係?
Q6-03:哺乳類動物喜歡「在母親的懷抱、睡在母親身邊」,有無相關《廣論》依據?頁數?
Q6-04:科學家研究報告,生氣時血液會流到手背,害怕時會流到腳上,當內心處在愛或慈悲或關懷時,血液會呈現何種狀態?
Q6-05:講到慈悲、愛與關懷時,若直接聯想到是宗教信仰的領域,那是錯誤的,和自己原本的概念有落差嗎?心得受用?
Q6-06:如果我下一生很想投生成某類畜生道有情,我該做些什麼?
Q6-07:如果我下一生不想投生在畜生道,我該怎麼做?
Q6-08:如果我下一生很想再次投生人道,我該怎麼做?
Q6-09:如果我下一生不想投生在餓鬼道,我該怎麼做?
Q6-10:如果我下一生不想投生在修羅道,我該怎麼做?
P026 L16
因此,我在此呼籲我們的教育界,不應只是為了滿足物質上的追求,而給予這方面的知識教育,應該更進一步地教育下一代,為了有一個健全快樂的人生,我們要如何培養愛、慈悲與關懷。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教育界必須注意的重點。這種基本的人類價值觀,英文叫作 secular ethic ,也就是與宗教信仰無關的道德觀念,我們稱它為「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觀念」。這種道德觀念非常重要,它並不是建立在法律制度上,而是來自於認知基本價值觀—愛、慈悲、關懷的重要性上。知道了愛和慈悲是多麼的重要,知道被愛、被關懷是多麼的重要,從而自願行持這種非宗教信仰的道德。具有這種自願的道德觀念,才是真正 secular ethic 的意思。我們必須盡量地推廣這個理念,讓更多的人知道愛和被愛的重要性,自願地來增長他們的愛,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懷。
〔參考題綱〕
Q7-1:為了培養健全快樂的人生,現今教育界有何缺失?應如何改善?法王希望教育界要注意什麼?
Q7-2:「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觀念」有哪些基本價值觀?法王為何要盡量推廣?
Q7-3:「我們必須盡量地推廣這個理念,讓更多的人知道愛和被愛的重要性。」我認同嗎?如何推展?
Q7-4:「讓更多的人知道愛和被愛的重要性,自願地來增長他們的愛,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懷。」承許嗎?自己有沒有其他邪宗?
Q7-5:「自願地來增長他們的愛,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懷。」這是業果的哪些法則?
Q7-6:為能夠帶來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懷,以及更多的和平,現在的我該怎麼做?
P027 L08
為了得到內心的安樂,除了透過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觀念,還可以採用另外一種方式,即宗教信仰。由人類的歷史可知,許多傳統宗教信仰,如印度婆羅門教、佛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確實幫助過千千萬萬的人,未來也一定會繼續幫助人們。這些重要的傳統宗教信仰都一致強調人必須要有愛心。愛心、忍辱、滿足及自律等善德善行,是這些重要信仰一致的教訓及共同的修行。雖然每一個宗教信仰的思想內涵大不相同,可是這些不同的內容都有一個共同目的,那就是要建立一個充滿愛的社會。一個充滿愛的生命,才是有意義的生命。各大宗教的目標是相同的:帶來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懷,以及更多的和平。其差別只是方法及理念不同。
〔參考題綱〕
Q8-1:宗教信仰如何幫助我們得到內心的安樂?
Q8-2:傳統宗教信仰都一致強調人必須要有哪些善德善行?
Q8-3:各大宗教相同的目標在哪?差別為何?
Q8-4:《廣論》教我們最究竟的是什麼?
Q8-5:既然「愛心、忍辱、滿足及自律等善德善行,是這些重要信仰一致的教訓及共同的修行。」那為什麼我要學佛?
Q8-6:請略述佛寶功德。
Q8-7:請略述法寶功德。
Q8-8:請略述僧寶功德。
Q8-9:佛與外道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