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地文化再生推動基地的地方文化館,歷經近20年來社區營造與空間活化利用結合的政策計畫推動及地方社團的努力,其分布地區及類型發展寬廣多元,特別在臺東地區,充份展現族群多元文化與在地鮮明特性的形貌。文化部自2016年展開第三階段「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重視在地知識為主的「地方學」,並強調整合協作平臺的建立,藉國家級、縣級博物館、藝文館舍資源、人才及知能的注入,提升地方館舍發展量能,擴充在地民眾參與文化活動、文化資源收存取用的平等權利,創造地方文化發展優勢。基此前提,臺東美術館扮演大美術館核心理念下引介、串連境內地方文化館發展文化藝術之重點角色,為健全美術館教育推廣功能與公共服務專業,規劃藝術創作者進駐臺東縣所屬地方文化館或具備地方文化館特質之潛力點進行創作研究,以提升或累積地方文化館之量能。
延續去年《怎麼絆》的思考,本次以「編緣 In Between」為主題。同音的邊緣不僅是地理上的界線,更包含任一場域中相應的負空間,那些被治理系統忽略卻真實存在的場域。唯有承認這些場域的存在,並理解其中「絆」的流動,才能描繪更完整的世界,真實世界應該是超越了管理之外,更涵蓋過去與未來或是跨物種及非人的交錯共生。「編緣」指出在邊線內外的模糊場域,而交織的動能使得這個區域的伴持續流動生長,並沒有因為受到忽視而衰退,反而存在更久遠,邊線內外的「緣」,則是強調非刻意、自然的存在,並不是靜止的,沒有動能的,而藝術究竟要以何種姿態介入,才得以融入或是減少破壞,為本次計劃想體驗的課題。
藝術的介入衍伸出許多相互辯證:在地方性經驗與外來觀察之間,在學習與詮釋之間,我們在風險管控下破壞、重組、再造,若少了「緣」的認知,這種介入是否僅是一廂情願,甚至淪為真實的文化破壞?緣於道教思想中,本就是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也是情感流動的必要條件,「緣」的關鍵,決定著藝術介入是否能夠真正與地方對話,又或是融入了那條模糊邊界,讓編緣不再只是邊緣,而是流動中的關係網絡。
歷經三年的藝術創作者駐地創研計畫,主軸自「復返」到「複復返」,透過藝術進駐,不僅重新向地方學習所在海洋與土地的節奏,也重新思考地景上的人所扮演的角色。在復返的時間軸上,有人駐留,有人從土地上長了出來,匯集在臺東這塊土地的人們要怎麼「絆」。
指導單位|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東縣政府
執行單位|獨立互助創藝工作室
協力單位|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