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之禮,人之島-藝術家們的人海對話》

跨域駐地創研成果交流座談會

我們都在,練習成為夥伴

美術館的場次,許多關心這件事情的夥伴,都來到現場。

由計劃主持人張溥騰開始,從計畫的源起分享,從他的觀察提到,兩組藝術家都是以身體作為和地方產生連結的開始,藉由身體的「勞動」直接參與了地方文化生產的過程,最後所生產的作品基本上已經不只是作品本身,它其實包含了地方的文化價值還有隱含的知識系統。

隨後由蘭嶼的藝術行政智偉為蘭嶼做導言,並由Lafin Sawmah與Akac Orat 陳豪毅,分別針對創作核心《身體先到,話再說ji Panma a ciring》以及《一半的情一夜的干》,從他們的分享中我們看見強烈信任下的日常,這份日常對於非本族人而言,其實並不容易。透過交換與觀察,Lafin與豪毅的作品,與生活的用具緊緊相扣,並從他們的照片中,我們也嘗試著窺探著當時的情景。

隨後與談人黃瀞瑩,透過一位夏威夷人類學家所寫《認識之浪:海象認識論》一書,點出身體經驗的重要性,源自於海洋與身體互動的過程,是一種認同藉由動作與想像,結合地景場域,讓身體重新習得這些技能或神經動作反應,其實我們的身體正在進行解殖的動作。

成功的部分則是由藝術行政邱胖引言,分享成功如何思考駐地與共創,從文化、教育透過藝術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可能。隨後藝術家王秀茹反思自身過去對於海洋的陌生,在過程中與孩子共同練習受傷,透過身體去認識micekiw,用眼睛耳朵注意潮汐,注意風的拜訪,共創的過程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藝術家與學生共同相互學習,並同時讓地方成為老師,認識環境、文化與地方。最後秀茹分享ina海邊提到:小的不要拿,凸顯地方與海洋共生的關係。


這片土地是祖先身上的灰塵


雖後與談人王力之以阿美族諺語回應,「這片土地是祖先身上的灰塵」共創其實就像一層一層的地層,她的價值就是一層一層堆砌產生的共同價值,在生活裡面共學之中,找到人與藝術之間的關係。

最後的分享交流,由共同主持人林慧珍,以距離為題,從兩年來四個不同地方的模組,引動大家思考共創的可能性,遠比我們想像的豐富。並藉由成功館、海端館真實的分享,我們能從中發現共創過程對於彼此雙向的影響。今年的駐地共創也正式告一段落,感謝所有參與的夥伴,包含 #劉櫂豪立委 、主辦單位 #台東縣政府,參與市議員與所有的朋友。

真心的,感謝大家。

地方文化館,有著一群關注地方的夥伴,期待我們能給予他們最大的掌聲與擁抱,也期待他們開展出更多的故事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