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5駐地藝術家與在地織者的對話

駐地日記6一起來看看最後一集 → 

2021年1001日-1015日,天氣微涼交織著織女們歡笑的夜晚

每位分享者學習織布和工藝的起點各有不同,但受到老織件的啟發與鼓舞,卻是共同的記憶與熱情。

這一天在蓋亞那工作坊溫馨的小空間裡,海端老中青三代的工藝者齊聚一堂和駐地創作者雅筑分享交流。不但有蓋亞那便當的美味,織布技藝傳承的心路歷程,也令大家聽的津津有味。

每位分享者學習織布和工藝的起點各有不同,但受到老織件的啟發與鼓舞,卻是共同的記憶與熱情。

 布農族文化教育者|胡金娘

胡金娘老師說,布農族的男人做工打獵時,衣服穿得越少,越能被視為健壯和勇敢。金娘老師指著帶來和大家分享的habang上的百步蛇織紋,說明這是布農族主要的圖騰,也說一個與百步蛇有關傳說故事。


以前的習俗忌諱婦女生雙胞胎,這會給家族蒙羞並帶來厄運,如果有人生了雙胞胎就會把其中一位孩子送走,不讓別人知道。有一次,一對新婚夫妻生了雙胞胎,但先生不捨,便趁著零晨天未亮,把其中一個孩子用葉子包好。當他看到孩子很冷,動了慈心,便把身上的habang脫下來包在小孩身上。過幾天他仍掛心,就回去找孩子。當他回到起初放孩子的地方時,卻看到地上有黑色和彩色的圓圈,中間有兩條蛇的頭,一隻有彩色花紋,一隻是灰色。他回去把這件事告訴祖父母,祖父告訴他,灰色的是母的,彩色的叫「kaviaz」是百步蛇的名字,也代表我們是朋友,朋友穿著我們的衣服。

布農文化依據年曆來種植小米、織布、觀看星象和歲時祭儀。織布是季節性的工作,每年開始種植小米的時間,也是織布的時候,一直織到收成小米時才停下來。金娘老師長期以來從事布農族文化、歌謠、編織的傳承與教育工作,當天也手舞足蹈地分享過去與孩子們互動的故事。

 帛法齊工作室|余桂蘭

余桂蘭老師學織布的動機,是為了替老公織一件衣服,因為以前部落各種祭典都要穿著族服。

過去她和金蕉媽一起找過許多老師學織布,彼此學習切磋,也自己摸索。起初只有學平織和斜紋織,當想要再學更複雜的織紋時,可以教的老師卻過世了,但很感謝仍然找到可以學習的老師。後來有機會開始研究海端文物館的老件,學習重製織紋。

這天帶來和大家分享的衣服是男性的habang,這是為老公做的第二件族服。彩虹配色的菱形紋象徵基督教信仰的祝福,衣服上的傳統織紋是黑、紅、黃的直條紋,這是布農族常用的顏色。而直線條及兩端黑點是羊蹄紋的象徵,期望男性上山打獵時像山羊一樣靈活。

桂蘭老師學習織布後,也在海端鄉公所的安排下開始教授織布,傳承給年輕一代。

 蓋亞那工作坊|劉金蕉

劉金蕉老師回憶,有一天海端文物館帶部落工藝師到臺博館看老件,看到老件當下,金蕉媽就在心中下定決心回家要重製這些老件,例如藤環、陶甕、和盤頭巾。

民國七十七年,當時教會為了幫花蓮國家公園唱八部古謠,男女生都要穿族服,為製作族服,於是開始學習十字繡,後來在鄉公所教授。

在學盤頭巾的過程,非常欽佩以前老人家的技法,當時沒有線和布,但是會向漢人以物易物,把換來的布匹拆成繡線重新織布。

金蕉媽很謙虛地說,自己不是很厲害,只是動作比較快,就像她的族語名「利百加」一樣,取自聖經裡面一位勞動勤快的女子名。

後來金蕉媽和天國爸一起復育小米種植,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事。女兒稱媽媽是「綠手指」,但金蕉媽說,她只是喜歡種東西,做山上的工作是自己感到最快樂的事情。還提醒大家:「下雨天不可以種小米喔,小米會死光光!」

 糸糸績地工作室|胡郁如

胡郁如Ibu老師,從國小到國中就開始接觸織布,幫忙當時學習織布的媽媽整經,但因為同儕都還是玩耍的年紀,當時對織布興趣不大。

高中大學以後,常會有人來家裡訪談媽媽織布的傳統知識,甚至被寫在一本書上。Ibu漸漸意識到傳承織布的重要性,而且想幫自己的兒子做一件衣服。


於是在離開織布十年之後,啟蒙Ibu織布的人是桂蘭老師。開始學織布時最大的衝擊,是整經技術已經和十年前幫媽媽整經時大不相同了。Ibu在博物館看到老件時,意識到織布不只是平織和斜紋織,於是很認真的寫了一整本穿綜圖筆記,織布不難,只要了解它的組織邏輯,其實可以很容易親近這塊布。

後來,她有機會到許多博物館去研究和重製布農族的老件,才真正學會織布。她說,真正教給她這些挑花織紋的老師,其實是老祖先。記得有一次到中研院,她晚上夢到一整個布農族的家族聚在一起告訴她:「我們家的衣服就是長這樣!」

Ibu很感謝在學習織布的過程,受到家人很大的理解和支持。她很有感觸的說,織布這件事在學習的路上,祖先就好像跟在身邊一樣。

 織布工具製作者|胡天國

天國爸帥氣的背著吉他出場,高歌一曲。

他拿出了兩件自己的habang,一件是平常都穿在身上女兒做的,手裡拿著一件是平常珍藏在櫥櫃裡老婆做的。

天國爸擅長製作織具,用梧桐樹做成織布用的布箱,一開始自己摸索做,失敗了好幾次才成功。

天國爸從小跟著媽媽一起栽種小米,民國97年成立蓋亞那工作坊,以復育小米為主,也是懷念自己的媽媽。「有小米的地方才有布農族的文化」。

天國爸也自己摸索製做木臼、藤編,他認為祖先留下來的工藝,就盡量去學會,雖然買現成的很快,但自己做的會很有成就感。

 駐地創作者|康雅筑

駐地藝術家雅筑則分享了過去到許多國家旅行,研究當地織布文化的經驗。


她看到不同國家的婦女把生活記憶、歲時祭儀、在地文化等元素織進了布裡,或者把心中的意象透過織紋呈現出來,更帶來了許多當時跟在地婦女購買的織件。

與會者們一邊聆聽雅筑分享駐地經驗帶給她的創作靈感,以及所呈現的作品意象,也一邊輪流傳遞這些國外織件,端詳布匹中細膩的織紋。

✍ 文圖/亮亮,寫於美好的工作坊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