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筑作品

/ 康雅筑 /

【策展論述】

若要為此計畫的起始做一個鋪陳,那麼山是時間與空間的載體,羊是訪查與故事的關鍵,而織糸則為串連這些記事的線索。藝術家基於駐地海端布農族文化館兩個月的期間,透過文獻考察、田野調查與考現學等方式,將布農高山族群其生活與山脈密不可分的狀態,透過「羊」延伸出關於山徑、自然與人的對話,擴延縱橫向量與維度概念。展覽主題引用布農族在說謝謝時會使用到的Mihumisang 一詞, 其意含為延續生命之意,藉以指涉人類、植物、動物與土地連結一起呼息吐氣,體現生命相互依存的複合網絡。


在此不僅透過山徑去尋找過去,亦討論未來,爬梳關於國族敘事與遷徙、地理與社會文化等面向的基石,探究不同時期關於地域性領域擴張、交流互動的方式,進而從羊的生命與隱喻,來形塑關於生活技藝與土地自然的關係,結合藝術家進駐期的生活經驗,描繪出台東海端山林的記憶文本,同時也是文化的鉤織。從過程轉譯物件與圖像的寓意與涵義,如男性無袖長衣habang上的羊蹄紋、作為補充羊隻身體營養物的舔磚、已滅絕的原始陸生有胚植物羊角蕨等,以擬仿再現的手法與形式,結合繪畫、影像、織物與雕塑等複合媒材空間裝置的方式呈現展出,企圖擴展視點、思考與解讀世界的方式。 

技憶的紋理 - 1

媒材 / 木條、描圖紙、蠟筆、白膠、麻繩

尺寸 / 尺寸多樣

共學共創工作坊創作者 / 

邱春女、謝博剛、蔡敏榆、陳碧雲、李雯佩、黃鈺婷、胡淑玲、余青媛、洪美玲、余詩婷、胡春章、沈季芸、李宥承、林明玉、曾惠敏、陳偉如、蘇信維、林泋彣、陳仕賢、Lanihu Soqluman

作品說明 / 

進駐期間透過共學共創工作坊邀請參與者分享生活物件與生命故事,將物件的肌理轉拓在描圖紙張上,裝置概念連結布農族文化,以袋子包裹垂掛在屋樑下的小米穗造型,具有保存的意象,藉此連結公眾的文化生活與私人的抽象記憶。

技憶的紋理 - 2

媒材 / 描圖紙、蠟筆、紙膠帶、影像輸出

尺寸 / 70.2x99.5 cm x 38張

作品說明 / 

拓印圖像來自海端鄉居民的生活物件,其中包含布農族傳統服裝飾物與地織機物件、工具、藤編籃簍、手鋸鐵刀、獵槍弓箭、動植物等,藉由這些留在物件切面上的肌理與型態,來呈現物質與人相互作用的時間與記憶,延伸出關於海端的文化與故事。

蝕間

媒材 / 雕塑、羊毛、繩、海綿、線

尺寸 / 24x21x22 (160) cm

作品說明 / 

雕塑形體源自於已被舔食過的鹽磚造型,鹽磚是作為補充羊隻身體營養物的舔磚,方正的磚形在長時間被羊的舌頭作用與唾液舔食而產生凹陷,藉此來述說關於過程、外力與未知的概念。

徑圖

媒材 / 數位影像輸出布料

尺寸 / 180x100 cm

作品說明 / 

藉由串連在地居民的物件拓印紋理圖像,集結轉譯表面肌理的記憶痕跡,進而再次編排譜繪,羊化身為山徑與地圖,串起關於人類與環境、文化技藝與生態平衡所延伸出的生命徑跡。

平衡

媒材 / 木、布料、白膠、釘

尺寸 / 空間裝置

作品說明 / 

概念源自於布農族男性無袖長衣habang上的羊蹄紋紋樣,為一直豎紋有著兩端或一端的黑色色塊連結的織紋,做為象徵男性在山上能如同山羊般在峭壁懸崖上矯健穩固的身手,以此詮釋關於宇宙萬物平衡與循環的狀態。

海端合音

媒材 / 單頻道錄像連播、投影機、木、皮革、鐵絲、羊頭骨、黃藤、水管、布

尺寸 / 空間裝置

作品說明 / 

影像紀錄羊隻的行為與生命狀態,藉由羊、雞、蟬、山、河流、風、樹、火的共同合音吟唱,譜曲歌頌出關於海端的生命與能量,藉指人類、植物、動物與土地彼此相互連結的生命,是多維度的開展與共生的網絡。

藝術家工作桌

媒材 / 工作桌、羊毛、木、線、布料、羊角、影像輸出、文獻資料等複合媒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