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去年《怎麼絆》的思考,本次以「編緣 In Between」為主題。同音的邊緣不僅是地理上的界線,更包含任一場域中相應的負空間,那些被治理系統忽略卻真實存在的場域。唯有承認這些場域的存在,並理解其中「絆」的流動,才能描繪更完整的世界,真實世界應該是超越了管理之外,更涵蓋過去與未來或是跨物種及非人的交錯共生。「編緣」指出在邊線內外的模糊場域,而交織的動能使得這個區域的伴持續流動生長,並沒有因為受到忽視而衰退,反而存在更久遠,邊線內外的「緣」,則是強調非刻意、自然的存在,並不是靜止的,沒有動能的,而藝術究竟要以何種姿態介入,才得以融入或是減少破壞,為本次計劃想體驗的課題。
編緣 In Between
邊緣的絆像是在玻璃裡的世界運行,當我們凝視它時好像又看到了自己,互為觀測者的存在讓我們得以反思,例如台東的馬蘭菜市場,原本由規劃管理的市場區域與外圍阿美族路邊攤構成。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傳統市場逐漸衰退,這些攤位仍然維持著日復一日的集聚,販售傳統醃漬物與野菜。這些邊緣地帶存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跨越了時代,見證市場的興衰,然而卻是管理之外,刻畫在市場周遭的生活作息。
藝術的介入衍伸出許多相互辯證:在地方性經驗與外來觀察之間,在學習與詮釋之間,我們在風險管控下破壞、重組、再造,若少了「緣」的認知,這種介入是否僅是一廂情願,甚至淪為真實的文化破壞?緣於道教思想中,本就是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也是情感流動的必要條件,「緣」的關鍵,決定著藝術介入是否能夠真正與地方對話,又或是融入了那條模糊邊界,讓編緣不再只是邊緣,而是流動中的關係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