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方導演講座記談(上)
——拍電影反應時代,我們存在過
王正方導演講座記談(上)
——拍電影反應時代,我們存在過
撰文:賴昀磊
圖片:暨大大一國文課程計畫
王正方,畢業於建中、台大電機系,後赴美留學,獲賓州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曾任IBM、NCR研究員、工程師、喬治梅森大學工程教授。1982年,自幼熱愛電影,四十五歲的他毅然放棄教職,投身獨立電影事業。執導的作品包括《北京故事》、《第一次約會》,他擔任編劇和主演的《半邊人》,獲得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獎,200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更將該片選為「最佳華語電影一百部」之一。
電影播放中,王正方默默站在場後,看著自己出演的作品。
「暨情好讀.青春悅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11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於2022/10/12-13主辦王正方導演系列活動。週三午後,在人文學院116會議廳,舉行了電影《半邊人》的放映暨座談會
片中女主角阿瑩,看著同為魚販的父母庸碌一生,她不甘平凡。在演員訓練班,她遇上自美國海歸的戲劇老師張松柏。不同年齡與背景的兩人,在相處中產生情愫。最後張松柏回到美國治療腿疾,阿瑩從他身上得到了文藝的熏陶,也對人生多了感悟……《半邊人》反映了一個時代,紀錄下四十年前香港庶民生活,同時,這段令人動容,若有似無的師生感情,改變了阿瑩,也改變了「他」。
燈亮起,從電影放映開始便默默坐在後方的王正方,慢慢地走到了前台。眼前人面容熟悉,正是剛剛電影中的男主角演員,頭髮雖蒼白不少,雙眼卻是明亮有神,恍惚間似從電影世界穿越至現實,四十年了。
不急著介紹自己,他先向我們說一個故事,是關於電影《半邊人》的主角。
「究竟為甚麼要拍這部電影,這裡面張松柏這個名字,他其實原本不叫張松柏,他是戈武。」王正方講起了他這位故友。
懷有電影夢的戈武,當時到了被稱作「東方好萊塢」的香港。「他希望能寫一個劇本,拍一部我們這一代的故事。我們這一代呢,1980年嘛,拍我們經歷的故事,在美國的生活……」然而,戈武的劇本因不合主流屢屢被退,如同電影當中的張松柏,懷才不遇。
於是戈武在香港電影文化中心教表演課,並遇上了賣魚女孩許素瑩。可後來的故事與電影不同,戈武沒有回到美國治療腿疾。當時 BBC 電視臺邀請戈武赴中國拍紀錄片,行前他在治療關節痼疾時,卻在輸血時誤用了帶有病原的血,兩個禮拜他就過世了。
而後,許素瑩應徵導演方育平的新片,方育平得知了她與戈武的過往,為其動容。受戈武於電影圈的共同朋友介紹,他找到了在美國的王正方,請他幫忙修改《半邊人》的劇本。
「我哪有錢呀我還要工作,我成家有小孩,每月的開銷很大,跑到香港混沒錢呀……」方育平請王正方到香港拍片,他在電話裡猶豫地回復。
「我們的共同好朋友,戈武,為了愛電影,為了想拍電影,他連性命都不要了……」方育平的一席話,讓王正方不再猶豫,更讓他從此正式投身電影界。
王正方侃侃而談,眾人對故友的念想,在那個電影夢興盛的香港80年代凝聚。彷彿在聽一個遙遠的故事,但透過電影畫面,卻又是如此真實。
「我今天在這很感慨,非常有感觸。你們記得電影裡男主角說了一句話嗎?阿瑩問他:你為什麼那麼喜歡拍電影?張松柏說:我就是想拍電影,想著我們這個世代的故事,想著我們對許多人的念想,我們的奮鬥,我們的努力,我們的失敗,我們的傷心,我們的絕望,和我們不放棄……如果我們拍電影,是跟隨主流大眾的拍,那我們活這一輩子算什麼?」
「如果我們能有一部片拍下來、留下來,至少說明了我們當時怎麼回事……如果我們沒拍部電影,等我們走了,沒有人會記得這些人存在過,所以我今天……」語停,大家目光忽然專注。
「我今天有點兒……傷感。我看到諸位年輕人,比我們小……你們二十歲是吧?比我們小六十歲了……居然還可以有這麼多孩子看我們的電影……」王正方望向台下的學生們,語帶哽咽。
「那就是我們……我們所想,我們的奮鬥,我們希望能從一個壓抑的環境……突破!我可以告訴戈武告訴方育平,告訴我們那個世代的人們,我們拍了一部電影,我們留下了一些軌跡。然後,下一代、後幾代的年輕人,都知道我們的存在……謝謝。」
全場響起掌聲,長達二十秒的熱烈。此時我著實感受到,懷抱著電影,懷抱著那個時代,王導胸懷那一股溫熱,直衝內心深處。
對於戈武,對於方育平,對於王正方,對於那個時代的電影人,「拍電影」正是為了反映時代。《半邊人》不只是對故友的追念,對王正方的電影人生來說,更有其非凡意義……讓他從頭說起。
還是從電影說起吧。
王正方一身粉紫色襯衫,與簡報上照片穿的同一套。一旁的大字寫著演講主題:我的斜槓人生。
第二天的講座上,王正方首先播放著電影《英雄本色II》的片段。一開始教堂中聖歌悠悠,幾位角色對話著,此時一槍響起,畫面轉為激烈的槍戰,周潤發於畫面中大顯身手。大家目不轉睛,在一位牧師倒下後,畫面停止。
「我就這樣子一槍斃命。」王正方拿起麥克風,幽幽地說著。
當年在拍攝《英雄本色II》時,王正方前去探班導演吳宇森。由於演員臨時不來,有一個牧師角色沒人演,於是臨時去探班的王正方便頂替上了。
「我這輩子拍過不少戲,演了不少電影,可就是這短短五分鐘,看的人最多,你不還氣死。」更令人無奈的是,王正方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演員表上。
《英雄本色II》於1988年推出,當時中國沒上映,只在台灣、香港等地播出。螢幕畫面為王正方於電影的劇照。
「我後來看了以後跟吳宇森講:媽的我們這麼夠朋友……我好不容易演了戲我要打知名度呀,你怎麼名字沒給我打上?」
「大佬,你唔知呀……」吳宇森向他說明。
原來,這跟當初的「保釣運動」有關。王正方說到,這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階段。「保釣運動,我是匪,是頭匪。保釣運動到最後沒甚麼結果……當時的台灣政府,對此態度曖昧,很軟弱,讓我們這些留學生生氣且絕望沮喪。」王正方便是當時的學生領袖之一。
正因如此,他那時成了台灣政府的黑名單。為了顧及台灣市場,吳宇森便沒有把王正方的名字放上。「那現在你們上網……唉呦我的名字就上來了。現在我知名度比以前高多啦!我還在努力推廣我的知名度你們好好替我宣傳一下。」王正方半說笑著。
被禁的名字王正方,被禁的電影《半邊人》,與台灣隔絕二十年。直至四十年後,王正方才終於在台北電影節隨片登台。
「我在台灣長大,在台灣受教育的,後來在香港電影界有很多關聯。去國外拍電影的,大概沒有幾個。我沒有在台灣拍過很多電影,在台灣拍過一部叫做《第一次約會》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我的電影不賣座!」
「所以我今天在這裡談的是香港,這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怪咖,搞這個搞那個,不務正業……所以我今天要講的就是,我的斜槓人生。」王正方聲音高起,為自己的故事破了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