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與藝術,點亮赤子之心

——專訪劉又麒導演(雪赤子)



採訪/撰文:關偉利

核稿:陳柏樺

圖片:關偉利、劉又麒提供

對於山城埔里,許多年輕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好山好水好無聊」,不過這些都只是對埔里的片面認知。其實埔里有著許多面向,其中就包括作為藝術創作靈感的一面。而正是這個面向,吸引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導演前來發掘靈感,甚至紮根於此。本次系刊有幸邀請劉又麒導演,與其暢談他在山城的生活。 

早年的經歷

  劉又麒導演,別名雪赤子。關於劉導這個別名的來源及含意,劉導向我們分享,剛開始使用社交媒體時,不想被別人知道是自己時所用的名字,於是取了雪赤子這個筆名。當中的「雪」,是因為在他的求學時期,同學比較常用台語直接稱呼名字,而「又麒」的台語發音,跟「雪」(羅馬拼音「yuki」)的日語發音很像。至於「赤子」,則象徵他有著如赤兔馬般的熱情和勇往直前的個性,以及自己所長存的「赤子之心」,遂取此名。 

  關於劉導早年的經歷,堪比電影般精彩。劉導是台北人,早在高中時期,已經就讀影視相關科系,課餘時間又會參與舞台劇的幕後人員,可說是打從一開始,他已經對這方面有濃厚興趣,並且打下良好基礎。後來,他考入了光啓社,據導演所說,光啓社可算是台灣如今部分電視台的前身,在那裡他同時身兼電影和電視部門的工作。那段時間之後,他更有機會接觸台灣最「老少咸宜」的劇集檔期:八點檔。陸陸續續在各商業電視頻任職,令他有更多機會去精進自己,也認識到不少著名的影視藝人。直到他年輕的兄長突然離世,讓他毅然放棄在台北的一切,來到一個全新的地方,想要稍作休息之後,再重新開始。

和埔里結緣

劉導演眼中的埔里是個美麗的山城

  劉導離開台北後,所來到的新地方,便是山城埔里。問及為何會選埔里,劉導透露,其實早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没多久,便已經來過一次。那時候,他覺得埔里這地方風景優美,也有濃厚的人情味,在大地震之後的復原速度,更是超越了他的想象。自那之後,埔里便在自己心中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印象。 

  這僅僅是劉導選擇來埔里的原因之一,他決定留下來的關鍵因素,是因為後來,他在埔里有了更多的經歷,令他更進一步地了解到埔里的美。劉導來到埔里之後,從事了專題新聞的導演,繼續推動在地藝術發展的工作。在當中,他深感埔里缺乏藝術氣息,而這種從無到有的開荒過程,令他很有成就感,因而決定留下來,繼續推動埔里的藝術發展。 

留下來的角色

  劉導在台北擔任過的角色,涵蓋了編、演、導,三個戲劇中不同定位的職務。那麼來到了埔里,他又會如何選擇他的角色定位呢?沒錯,他選擇了當導演。 

  編、演、導堪稱一部劇當中靈魂和精髓所在。没有編劇,便没有劇本,導、演不知要做甚麼;没有演員,光憑編劇和導演也没有辦法把劇本呈現於觀眾眼前;没有導演,演員也不知道該怎樣演活編劇筆下的角色,三者可謂缺一不可。劉導演分享道,他對於三個不同職務定位的看法。他覺得編劇就是比較像作家,要花大量時間去調整故事裡的各個劇情及細節安排,要犧牲太多,這跟劉導的個性不符。而演員,劉導就覺得這是在細緻地塑造角色,讓角色變得更立體和有深度,但未必可以對故事的全局都能有所了解。至於導演,劉導覺得這是功能最多的崗位,除了有創作的成份,也有塑造角色的能力,更有挑劇本和演員的大權,是他最喜愛的職務,也是他選擇當導演的主因。

  除此以外,劉導選擇當導演的另一個原因,其實是他害怕要自己站在舞台上演出。劉導自己腦海中,是知道要怎麼演,呈現甚麼畫面給觀眾的,只是對於站在台上表演感到緊張和害羞,所以他覺得由自己來導,別人來演,才是最好的配合。  

之後的故事

  轉眼間,劉導演來到埔里定居已經大約十五年了,他覺得這裡和故鄉台北最大的分別,就是埔里在有關藝術發展方面的資源匱乏,條件比不上自己故鄉。縱使如此,劉導也有在埔里發現到很多能吸引他留下的人事物,就如前文提及為藝術開荒的成功感,以及讓事物從無到有,就像見證着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那些神奇的感覺。 

  劉導還提及了一件他親身經歷的事,有一次,他偶然看到一個長者表演的時候,聽得旁人對其的批評深有感觸,於是便自告奮勇地想要協助他們的下一次演出,結果那次經劉導指導過的演出,便大獲好評。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成功感,更令他衍生出一種成全他人,幫助別人圓夢的成就感,令他更願意留下來,發掘、發展更多,結果往往是大家意想不到的。

  筆者問及事隔多年,劉導有沒有一絲思鄉之情,導演也委婉地表達了他這方面的感受。在異鄉拼搏,有誰真的毫不畏懼呢?他表示如果可以,想把在埔里的所見所聞帶回去他的故鄉。儘管埔里不像台北那樣,很多配套如場地、交通等等都應有盡有甚至說是那種對藝術尊重的高度,是很多其他地方無法企及的。劉導對台北的這些描述,令筆者不禁回想起當年,發現原來在台灣拍戲連總統府都可以借出,甚至連總統本人在拍攝期間要進入,都需要繞道去遷就拍攝。儘管台北和埔里的差異如此的大,但他也想看看鄉郊和都市的元素能否融合或者產生更多不同的化學作用,創造出新的作品。

劉導演目前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戲劇社擔任導師

與劉導演進行訪談時,可以感受到導演直率、沒架子的樣貌。

  大概是同在異鄉生活,筆者對於劉導的話深有同感,尤其是一切都要靠自己去解決和一力承擔的時候,會有給人覺得很可靠的表象,但這也只是一種不可名狀的逼於無奈。事情不會永遠一面倒,正如劉導演前面提及,他在埔里發現到值得自己留下來的動力,也代表著豁然開朗的希望,是有可能存在的。  

  最後劉導在這次訪談中對大家說的話:「大膽去做就對了」。或許我們現在都還有很多不足,也未預備好迎接未知的將來,但我們就要如劉導般,懷着赤兔馬般的熱情,長存赤子之心,最後問心無愧,然後「大膽去做就對了」,不管最後結果是對是錯,也是有邁開了突破原點的步伐!

本次訪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