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學伴精神 

國文教育現場的AI運用

 



採訪/撰文:賴昀磊

照片:李承曆提供

面對 ChatGPT興起,有些老師向班上同學宣導,千萬不要用 ChatGPT寫作業,然而也有老師在課堂上打開投影,實際操作ChatGPT生成一篇作文。看著一字一句迅速地浮現在螢幕上,台下的學生眼中充滿驚奇、震驚、好奇……幾個月後,這些學生的作文能力大幅提升。這次邀請到本系李承曆學長,與我們分享關於暨大數位學伴,以及他在教學現場的經驗。

學伴,且學且伴之

  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聽見歌在唱》,這兩部真人真事改編的教育電影,皆以南投作為背景,可見偏鄉教育在南投是極大的問題。暨南國際大學是全台灣第一個實施數位學伴計畫的學校,至今已實施十七年,本系的李承曆學長參與計畫已經六年,目前更是學伴計畫的教務組長。承曆學長向我們分享,相較於其他學校分配到的多是外縣市的中學,暨大學伴計畫分配到的都是位於南投的偏鄉學校,如仁愛國小、同富國中等等,所以更能掌握南投教育的現況,進而去作課程的調整。

  「所謂學伴,且學且伴之,每次的課程其實不用真的教會小學伴太多的內容,而是透過教學的過程當中,陪著小學伴一起成長,找到小學伴的興趣,並且將課程與之結合,陪伴他們走過童年,教學相長,亦互相陪伴。」這是承曆學長對於學伴的想法,亦是數位學伴計畫的價值所在。

AI永遠無法複製的關懷雙眼

  李承曆學長曾經問過自己帶的小學伴:未來想要當甚麼?小學伴回答:我不想當司機,不想當老師,不想當醫生,不想賣菜……在那些孩子的生活當中,小小的部落好像只需要這些職業。於是承曆學長開了一門「職人書寫專題」,為期十個禮拜的課程,介紹了十個不同職業,讓學生看到外面世界的發展。

  面對新加入學伴計畫的成員,學長都會告訴他們:「你們就是小學伴的眼睛,你要帶他們看出部落不同的東西,去看到部落以外的東西。」

為之驚奇,戰勝 AI 的競爭心

  ChatGPT 的發展勢不可擋,在第一線的教育現場中,許多老師有所顧慮,擔心學生用 ChatGPT 寫作業和交報告。然而在國文科的寫作教育上,ChatGPT 其實能夠有很好的運用。承曆學長分享自己曾經在課堂上,將模擬考作文的題目輸入 ChatGPT,帶著同學實際操作。「寫出來的作文甚至比一些學生好。」承曆學長笑著說到。

  問及學生們對 AI 有何反應,承曆學長回覆了四個字:為之驚奇。當學生看到 AI 產出的作文,會驚訝它居然寫得比自己好,但學長也強調,這不是要讓學生自卑,反而是給學生的一種刺激。學長分享道:「像是有些國中小男生會憑著好勝心,想著『我要戰勝 AI 』,有時候只要掌握住他們這樣的心態,就會達到意外的成效。」 

  承曆學長表示,事實上老師的身分,很大的功用就是要「引導」。當學生的生命經驗沒那麼豐富,ChatGPT 可以成為幫助學生學習寫作的工具,正是因為它的資料量夠龐大,寫的面向會比學生多。帶著學生去分析文章段落,學生就能從中思考。就作文取材來說,更能拓寬學生的思考面向。

  「若能建立正確觀念,訂下清楚的界線,將 ChatGPT導入課程有何不可?」在將 ChatGPT導入課程之前,必須先建立起學生正確的媒體識讀觀念。媒體識讀、文章審美、抄襲等等,這些都必須要去引導學生。不同時代有不同方法,如何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是教師以及學伴,都應該隨時代去思考和精進的。

生命陪伴;生活教導 

  承曆學長認為,在教學現場的老師,要去思考如何因應不同屬性的學生,給予最適合的教學方式。要進行差異化教學,更必須「因人制宜」,因為家長、學生、學校等都是影響教學的種種因素。

  「在這個大時代的教學現場,學生擁有很高的個體意識,愈來愈無法照著以前那種大班制的教學進行。要怎麼去因應不同的個體意識以及個別化的差異,讓教學能因『人』而有所調整,這是現在老師們應該要有的能力,其實也就是現在所強調的素養。」透過參與學伴計畫,能去觀察到個體化的差異,更能知道如何引導學生。

  「把每一個能使用的東西都合理地去使用,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好的發展,這才是教育現場應該去做到的。」承曆學長表示,無論是AI,或是將來的更多新事物,皆應如此。 

  正如數位學伴計畫最主要的精神:用生命陪伴生命,以生活教導生活。這正是AI絕對無法取代的精神。在未來的這個AI世代,更要去創造自己的不可取代性。